<p>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增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团结协作,2020年12月1日,开发区实验小学东校举办了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如期举行。</p><p> 这是开发区实验小学东校在新的形势下推动青年教师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专业活动之一。参加本次赛课活动是三四年级的四位优秀教师。</p> 巧抓细节 摇曳生姿 <p>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王琪琪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p> <p>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王老师精选了以下教学内容:圈划地点词,给地点词分类,发现于课题“海滨”、“小城”分别对应,感知课文大意,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有难度。王老师为学生搭了一个支架“圈划地点词”,有了地点词和课题的帮忙,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变得水到渠成。 </p> <p> 同学们找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特点美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海滨”部分,以读代讲,读色彩词、比较读、配乐读、对比读、变化读,用“读”的方式理解大海从五颜六色变成金黄色,沙滩从安静变成喧闹。</p> <p> 王老师紧扣海滨的“变化”,充分发掘课文的语言文字、插图,补充图片、音乐,从视觉、听觉,想象理解、感悟体会,多重方式,多重感官能动地深入理解海滨的变化之美。</p> 诗化语言 情思飞扬 <p> 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p><p> 三年级的王晨晨老师执教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p> 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晨晨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教案,制作了课件,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美”的课堂。 晨晨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课件的优点:几张令人陶醉的西湖美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且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跟随教学步奏出现的诗句紧凑而不累赘,图文结合,让学生学得更有劲头。 晨晨老师在设计教学步骤时重视对过渡语的设置,每一段过渡语都衔接有序、优美动听,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div> 晨晨老师的评价语也非常美,她总是能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优点并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愿意举手来回答问题。</div> 意境的美在这首诗本身,这首诗带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晨晨老师在上课时没有过多地强调单个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而是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意来理解、感悟诗句的主要内容。<div><br></div> 晨晨老师就抓住“潋滟”、“空濛”两个词,结合图片看一看、想一想,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以及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境。 晨晨老师的课,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的。 合作探究 精巧领航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小古文,是从文言文书面记述中截取的段落,也是属于文言文。<br>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小古文。文中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旁有果实累累的李子,小朋友都争先恐后的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得出思考,遇到事情要多观察,多动脑,不能盲目地跟从的道理。<div> 小古文形式除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外,也关注学生初学小古文的语言实践。 四年级的朱文专老师和孙延凯老师同课异构,构建出了不一样的型材课堂。<div><br></div><div><br></div></div>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文专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了每个人的注意。 朱老师的教学,由易到繁,由读开悟, 创设情景搭阶梯,消除畏难情绪。<br> 课前通过看→听→读三种不同形式,阶梯引出古代智慧少年曹冲、孔融和司马光,最后导入到文本主要人物王戎,并通过形音的比较学习“戎”字,搭建了有效的阶梯。 <br> 朱老师巧妙安排多种诵读,聚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篇文章为小古文,篇幅短小,内容有趣。<div> 文专老师阅读训练循序渐进:正确慢读→通顺快读→节奏畅读→图文并读,让阅读能力有衔接。</div><div> </div> 朱老师深入文本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讲故事,说道理,层层递进落实课后要点,无形中通透了文本寓意。<br><br> 教学何尝不是一个多观察,勤思考的旅程,避免成为“道旁苦李”。因为心有小窗,便有明媚的阳光照进来,眼有色彩,就能看见五彩斑斓的世界。朱老师全新的教学理念,精彩的课堂,正是教学的有心人。 由浅入深的探究,聚集阅读的方法,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文专老师把课堂放手给孩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攻坚克难,突破重难点。 小古文由人教版五下进小学课堂,提前到三上就让学生接触小古文,可见国家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青睐。孙延凯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四个关键词:诵读、语言、文化、方法,让生本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诗意语文 余波荡漾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孙老师以诵读为主,淡化串讲,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div> </div> 他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正确朗读课文,配图读故事,看分割条诵读,趣读课文,以及最后的积累背诵。 课堂上朗朗的诵读声,声声入耳、入心。学生意犹未尽,非常投入。 学习小古文也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看图片配文字是个体逻辑思维的过程;图文相配说理由是思维转化语言的过程。小古文本身就是文化的因子之一。孙老师的古文课堂呈现的文化味非常浓郁。他在教学中渗透字理文化:“戎”字理文化的引入,积累带有“诸”字相关的词语。<br><br> 学习中学生了解文言最常见的古今异义、一字多义的特点;孙老师的评价语的文言文化渗透。如:请诸生齐读课文;学生也开始尝试用文言的形式表达。 方法于无形 。 孙老师教学生读懂小古文的方法,主要采用诵读。<div>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读懂小古文。诵读贯穿整堂课。</div> <p> 孙老师的课堂“读”占鳌头,“学”字当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全面提升。</p> 评课环节 <p> 陈齐老师针对《海滨小城》一课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与王琪琪老师进行了探讨,让我们感受到老师在思维上的碰撞。</p> <p> 针对四堂课,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家一致认为,四堂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点,听课老师都从中有所收获。课堂中所呈现出的精美的课件,巧妙的引导,扎实的训练,愉悦的氛围都让听课者留下的深刻印象。</p> <p> 语文教研组长张绍一老师谈到,四位老师用心之至,值得每位老师潜心学习。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关注学情,在每一次的试课、讲课中,关注全体学生,发现学生的成长点,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另外,多模仿和自己风格相近的优秀老师的课例,静心摸索,领悟真谛,促使自己不断成长。</p> <p> 本次赛课活动不仅为青年教师搭建了锻炼自我、展示风采的平台,也对语文教学纵深改革推进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问题做了良好的展示。教研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为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宝贵机会。</p><p> 这样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必将对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p><p><br></p><p><br></p><p><br></p><p>摄影:陈 婧</p><p>编辑:孙延凯</p><p>审核:杨伟 张绍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