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天有幸参加了河东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研讨会。</h1> <h1> 我理解的深度学习就是于科长提出的真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的学习.结合王老师的《集合》谈谈我对深度学习的理解.</h1><p><br></p> <h1> 深度学习是基于真实情景下的学习。从教学目标上来看,如何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首先要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把知识情景化、生活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王老师就用了三年级同学要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这个真实的情景。如果从教学评价上来看,如何能诊断学生真的学会了?如果学生能从复杂的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能用知识解决不同现实情景的问题,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有效的。王老师在评价中就用了两个不同的情景。</h1><p><br></p> <h1> 深度学习是有挑战性任务的学习。在探究集合圈环节,王老师开门见山的介绍数学上还有一种表示他们参加比赛的方法-集合圈,然后借助三、1班同学参赛情况,让学生理解集合里的各个因素的无序性和确定性。以前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出集合圈的,学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集合圈,那哪种教学方法更合适?集合圈是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大家觉的这种表示方法简便,于是被广泛应用于数学上了,如果按照知识分类,它应该是事实性知识,比如2就是这样写的,那么直接呈现是合适的。学习不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吗?</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老师真正设置挑战性的任务是在探究的第二环节,老师先是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三年级二班分别有5人参加踢毽子比赛,6人参加跳绳比赛,为什么老师数了数一共是9人参加比赛而不是11人? 然后设置了这样的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深度学习之旅。</span></p> <h1> 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学习。第三个环节,王老师让学生根据集合的思想推断三三班可能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最多有多少人参加比赛?最少有多少人参加比赛?这时不仅需要学生应用知识,还要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不就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吗?</h1><p><br></p> <h1> 多元表征是实现深度学习和教学评一致的有效策略。活动开始于科长让我们关注教学目标是什么?有没有达成?是如何达成的?就是是否实现了教学评一致。多元表征就是实现教学评一致和深度学的有效策略之一。王老师让学生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来解释为什么只有9人参加比赛而不是11人。比如在这个ppt中,有文字表征、图形表征(集合圈和点)、符号表征(算式、用字母表示的算式)、学生的口语表征等,这些表征方式不停的转换,比如解释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它再集合圈中的位置,这就是口语表征和符号表征,图形表征的转换。表征的过程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全面,理解就越深刻。</h1> <h1> 尊重学生是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关键。这节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精彩源于王老师非常尊重学生,比如对于表述不清楚的1号同学商量着说,你觉得呢?要不我们看看刚才那个男孩是怎样做的?在每个问题后面,王老师总会留给孩子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等等。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过课堂的成功70%取决于老师是否真正的尊重学生。我深信不疑。</h1> <h1>一个鸡蛋,从里面打开是生命,从外面打开则是食物。然而,要从里面打开,离不开外面的孵化。深度学习就起着孵化的功能。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