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1月的深圳依然没有入秋,我们的学习热情如同天气,持续高温。在龙岗区刘丽名师工作室引领下,我们展开了第二组学习成果分享,小组由4位老师组成,分别是龙岗区实验学校巫银霞和陆丽玲, 珊蒂泉学校邹婷,平湖中学李林鸽,老师们结合理论书籍分享个人教学实例,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很强的实用性。</p> <p> </p> <p> 邹婷老师首先从“最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书分享开始,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p> <p> </p> <p> 教学设计课程框架的介绍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为此,邹婷老师录制了“盐的妙用”微课视频。</p> <p> </p> <p> 这堂课通过对“最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的理解,使用逆向设计的方法设计课程,课程重在使学生了解肌理,所以在完成撒盐创作肌理绘画作品后,提示学生课后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材料作画,进行特殊技法尝试,创作不同的肌理绘画作品。</p> <p> </p> <p> 李林鸽老师的分享是围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式》一书进行的,结合岭南美术出版社初二美术教科书中《装扮生活·吉祥幸福》一节,试从多个角度对初二美术活动课堂更加高效地课堂模式的建立进行简要分析。</p> <p> 首先介绍课堂教学范式主要的六个模块。第一部分:新授课。指导教师要善于研究新方法,让学生学出新味道,有新收获、新进步。同时注重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序言课。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目标设置,多采用“情景——问题——探究”模式。第三部分:概念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认知结构中的感性经验与知识进行加工,实现概念的转换,认识的飞跃。第四部分:写作课。以写作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类型。第五部分:讲评课。以评讲学生作业、练习为主,鼓励其在反思中成长。第六部分:活动课。让学生能在做中学,玩中学。</p> <p> 其次,结合《装扮生活》一课的内容,从思想创意和动手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实例展开;同时着重分析《核心素养》书中两种经典且有效的课堂模式建立方法,实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的高效串联。最后,点明当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需要紧扣的三个方面、六项素养、十八个基本点,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一书的个人阅读感悟。</p> <p> 陆丽玲老师讲座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引入欣赏的思考--以青绿山水画为例》。</p> <p> 陆老师先分享两本语言轻松幽默的书,书名叫《山山水水,聊聊画画》,然后介绍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书中的很多例子, 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昭道的代表作《明皇幸蜀图》、元代钱选的《山居图》,风趣幽默地引导学生欣赏青绿山水画,从而让学生了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种类、风格等,学生从写生入手,用多种形式创作青绿山水画。陆老师的学生作品既有文脉的传承,又有童心墨趣。</p> <p> 龙岗区实验学校巫银霞老师就《如何提高学生手绘能力》展开分享,先带领老师们感受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手绘图像,了解图像的重要性,再到洞窟壁画中手绘图像的产生,发展都进行了概述。重点梳理了,核心素养要求下美术教材中关于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意表现的课例,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教材中对学生手绘能力培养的课例,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有一个承上启下,由浅入深的关系,通过9年的美术学习,学生的手绘能力是可以达到一个高度的。</p> <p> 接着分享了,自编的综合探索性课程《手绘自然》,以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为观察和表现对象,通过观察,欣赏和记录,感受自然的美好,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p> <p> 最后推荐了两套适合小学课程拓展的参考书。整个分享有很强的连贯性,对一线教师如何在课上提高学生手绘能力有一个很好指引,也对课程开发提供了参考模板,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小讲座。</p> <p> 俄国作家契坷夫说过在艺术中如同在一切领域里一样,需要才能,可是也需要劳动,得真正埋头苦干才行,所以让我们一起为美育,为育人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