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搭建向导支架,让学生明确阅读方向。</p><p> 课始,教师以“感动中国颁奖词”导入,这是整节课的情感向导,奠定了整节课的情感基础。而接下来每一个版块学习开始时,教师都为学生提供阅读学习这个版块的明确方向,如:</p><p> 任务一——自由读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想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p><p> 任务二——小组讨论交流,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找句子,说一说。</p><p>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向导支架,从而明确了每一版块学习的方向,在任务驱动下,学生捕捉到文中描写最直接的地方,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真切感受到解决问题就是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提取关键信息。这样的向导支架,其实跟我们在阅读策略单元的目标是相得益彰的。</p> <p>二、通过问题支架,将阅读理解引向深入。</p><p>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非常重要,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节课中,课始,老师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而后将学生质疑总结为三个问题,接下来整个学习也就围绕这三个问题深入展开。</p><p> 再如——“你怎么去读遇到困难的这些句子,联系什么去读……”等等,这就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的潜在意识,主动参与学习,这样的阅读理解会更加深入文本,深入学生心灵。</p> <p>三、通过互文支架,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p><p> 这里所说的互文,不是修辞,也不仅仅是文字性的段落文章,图片、音乐、视频这些不同形式的内容都可以是。这节课中,老师引入了青藏铁路路线图、关于青藏铁路的音乐、图片等多形式的内容进行拓展,进行比较、引申,在思辨中,孩子们灵活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从中也理解作者塑造工作人员形象的本意,也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p> <p>四、通过情感支架,唤醒学生的体验思考。</p><p>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节课中,教师用激昂澎湃的感动中国颁奖词,唤醒学生课前的情感体验,为整节课的情感奠基、定调;课中,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指导,如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感受,以及音乐、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去唤醒学生的每一个情感细胞,尤其是当歌曲《天路》一起的那一刻,荒芜的高原上青藏铁路一出现,我的心随着音乐立马“站”了起来,对于青藏铁路所有工作人员的一种崇高的敬意由心底油然而生,我相信学生也是一样的感受。 </p><p> 这样的情感支架,真正体现和发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能唤醒学生的体验思考,用心去感受这些建设者的形象,就会被他们所感动,有了心中的这一股热浪滚滚,才会有发自肺腑的赞美之词,而这恰恰就为下面的小练笔开了个好头。</p> <p>五、通过建议支架,类化学生的碎片经验。</p><p> 每一个学习版块的结尾,教师都会对这一版块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结,并为学生提供精炼、准确的阅读建议,其实这就是一种阅读方法、技巧的指导。这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之后设置的阅读支架,这样可以类化学生原有的碎片经验,将学生原本可能会的、熟悉的阅读方法进行小结、梳理,进而掌握这种阅读方法,精益求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p> <p> 当然,在这些支架中也有搭建不稳的支架:</p><p> 互文支架:可以就本文的结构特点(一条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贯穿始终)另找文章或片段进行比较、赏析,进一步在写作方面进行指导,这样课内大量阅读实现了,单元习作的提前指导训练也有了。</p><p> 总体看下来,这节课对于人文素养的讲解多过了语文要素的落实,所以,正如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不断探索的“语文性”问题了。</p><p> 建议支架:一节课的建议支架不可太多,并且一定要清晰明了,“一课一得”说的就是这个。对于一节课中最重要的阅读方法、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它用特别的方式呈现,如单独一页的PPT、不同颜色的板书等。</p><p> 此外,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块,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为了什么,怎样读好,想达到怎样的效果,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不可为读而读,还可以采用重点句子分类读、对比读(如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应对困难)、回头读(如学完课文再读颁奖词)等方式,真正做到有自己真实感情在其中的体验朗读,体会文字背后强大的感染力。</p> <p> 总之,一节好课,给到学生的不只是简单的理解或者识记,还有最核心的素养,这才是一节课真正的学习价值,所以,最后我想将题目扩充为——“精准设置支架,扎实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让师生都能稳稳地跳一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