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

任重

<p class="ql-block">  见过这座碉楼的人不太多,我们要说的话就从里开始。</p><p class="ql-block"> 隐藏在绿荫深处的这座石头房子既不像川西羌族碉楼,也不像长城的敌楼,它是坐落在京西阳台山贝家花园的碉楼。</p> <p class="ql-block">  年代久远,贝家花园的老路损毁了,木台阶是近几年重新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只有三所房子贝家花园貌似普通,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很有分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放上几张贝家花园冬夏两季的照片。 </p><p class="ql-block"> 夏日里山外有些燥热,沿着这条路进了山谷瞬间凉爽了很多。橡树林中蝉鸣此起彼伏,山里的蝉比平原的蝉鸣叫的更具旋律。</p><p class="ql-block"> 冬日里花园背后的高山挡住了西北来的寒风,阳光格外温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走在木板铺就路上,走几分钟见也不到一个人,贝家花园还真有点脱离凡尘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贝家花园原来的一段石板路。</p><p class="ql-block"> 北京日报2018年有一篇杨丽娟的文章-《贝家往事》,叙述中国驻法参赞张伟通过两条重要线索,重新发现了贝家花园的主人-贝熙业大夫在北京轨迹:</p><p class="ql-block"> 线索之一:法文版《红楼梦》是法国汉学家铎尔孟校审的。</p><p class="ql-block"> 线索之二: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张文大关注到1960年法国人圣琼·佩斯诺发以长诗《远征》获得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 铎尔孟是谁?他在中国曾做过民国的总统顾问,参与创办过蔡元培当过校长的中法学院(即中法大学)。圣琼·佩斯诺又是谁?他是法国公使馆秘书,当时叫做阿列克西·莱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贝大夫为铎尔孟等人所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铎尔孟、圣琼·佩斯诺二人都是20世纪初北京贝熙业大夫家沙龙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  贝熙业大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贝家沙龙形成了当时中法著名人活跃的“朋友圈”,参与者有汉学家,法国公使,还有蔡元培、李石曾等社会名流。</p> <p class="ql-block">  贝大夫一行蒙古远征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圣琼·佩斯诺创作《远征》的灵感来自于和贝大夫的一次蒙古之行,《远征》还是在北京西山上一座道观里写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发掘下去,果然贝熙业大夫在中国涉及到的不只是医学,还在中法文化交流、教育,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过重大影响,贡献突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作为重要事件的发生地,成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p> <p class="ql-block"> 一直奇怪,法国来的贝大夫怎么相中了距城七八十里地的阳台山建别墅。</p> <p class="ql-block">  原来,中法大学附设中学建在阳台山鹫锋脚下(现在是北京47中),和贝家花园相距距离很近,贝大夫是中法大学校董,参与了筹备建校和建校后的管理,一定早就熟悉这一带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里用系列图片展示了贝大夫一生,虽然介绍很简单,但也能让我们了解到一些贝大夫在北京的传奇经历。</p><p class="ql-block"> 贝熙业大夫生于1872年,在他一生86年,其中最好的47年是在中国渡过的。</p><p class="ql-block"> 贝熙业大夫医术高明,是在中国的首席法国医生。他不但办医院治病救人,办大学、促进中法交流,他还有强烈的正义感,就像他给周恩来总理信里所说的,自己是“中国的爱国者”,在反法西斯,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和中国人民一直站在一起,尽医生职责,也尽了一个爱国者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  贝大夫在法国波尔多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有多年的医学实践,内外科都擅长,尤其是外科手术为人称道。他有强烈探险精神,不受法国国土的局限,先后到非洲的塞内加尔、亚洲的印度和伊朗,又被中国文化吸引,到中国任职。</p> <p class="ql-block">   1913年,贝熙业大夫41岁时,以法国军医身份,担任法国驻天津领事馆医官,同时担任北洋海军医学堂教官。第二年,贝熙业大夫调任北京法国使馆医官,并担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医疗顾问。</p> <p class="ql-block">  贝大夫还担任了圣米歇尔医院(法国医院)院长,使法国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了不少。他还是北京第一所防疫医院“京师传染病医院”的名誉顾问。</p><p class="ql-block">  贝大夫是一位距离中国权力中心很近的法国医生。他定居北京,直到1954年回法国。</p> <p class="ql-block">  1916年袁世凯病重,请的最后一位医生就是贝大夫,京城外国人称他是“皇帝的医生”。 </p><p class="ql-block"> 左边照片是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右边是政事堂右丞钱能训。北洋政府在国务卿之下设政事堂左右丞,直接对大总统负责,赞助国务卿徐世昌,预闻政务,相当于国家的三、四把手。贝大夫治好了病重的钱能训,妙手回春声名大噪,获得多次政府奖励,上图是贝大夫获得的六等嘉禾章。</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之后,北洋政府的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像走马灯一样地换,而大总统的医疗顾问从未更换,都是由贝大夫担任的。</p><p class="ql-block"> 皇亲国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或许那时时兴送照片而不是名片,贝大夫家里有溥仪、九世班禅、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汪精卫、梅兰芳等名人送给贝大夫的照片。还发现了大总统黎元洪的一份遗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5年,贝大夫买下东华门附近大甜水井胡同一个院子,中法名人的很多社交活动频繁在这里举行,促成不少中法交流史上重要的事情。比如1917年成立了以铎尔孟、贝熙业、李大钊等人为组成人员的华法教育会;1918年,在蔡元培,铎尔孟推动下,成立中法协进会,贝熙业、李石曾、吴雅晖担任理事。人以群分,贝大夫的圈子中不乏思想进步的人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1923年北京中法大学成立的照片。<div>  留法勤工俭学失败,为解决被驱逐回国人员的出路,蔡元培、李石曾、铎尔孟和贝熙业等组织勤工奖学的核心人员成立北京中法大学,欢迎回国的勤工俭学人员。蔡元培为首任校长,李石曾为董事长,铎尔孟为法方常务董事长,贝熙业为董事。</div><div> 国民党四大元老: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至少这后三位在贝家常见。前边提到的李大钊、蔡元培大家熟悉,李石曾,其父是晚清的军机大臣李鸿藻,1905年加入同盟会。他兴办中法大学,为中法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吴稚晖也是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研院院士。李、吴支持蒋介石清党,可他们组织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创办中法大学,使中国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不少人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div>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在京西阳台山东麓的一条山沟里,贝大夫当年所种的橡树覆盖了一片山坡山谷,绿荫遮住了三房子。也许是贝大夫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并没给房子起什么雅致的名字,很随意地叫做:碉楼、南大房、北大房。</p> <p class="ql-block">  1928年,贝大夫来中国的第5年,他回了一次法国,力促中法大学医学院独立办学,终于在4年之后,中法大学医学院从法国医学院中独立出来。</p><p class="ql-block"> 1931年,贝大夫担任上海震旦大学首任医学院院长,从此总要奔波于京沪两地,更加繁忙。</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为方便百姓到贝家花园看病,中法大学附属的温泉中学师生出资在温泉村西修了座桥,命名为“贝大夫”桥。现存有贝大夫坐在这座桥栏杆上留影。</p> 贝大夫作为首任震旦大学医学院院长在医学院讲话。 <br><br><br> <p class="ql-block">  花园里的碉楼,原来是为安全设计的。</p> 冬日里的碉楼。 碉楼后来成了贝大夫看病的诊室和药房,贝大夫在这里为附近的村民义诊。 <p class="ql-block">  1923年,贝大夫妻子去世,女儿得了肺结核,为了女儿尽快康复,于是他在空气清新的阳台山麓租地修建贝家花园。直到现在,贝家花园依然植被茂盛、空气中带着浓浓的青草味。</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初,贝大夫从法国医院院长、总医师岗位退休。不久七七事变爆发,《贝家往事》一文中记述了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1937年7月档案:“使团全体医官,由贝熙业大夫代表来函,愿为红十字会服务,当经复函,表示欢迎。”贝大夫不但联系北平各医院积极救治伤病员,还亲临卢沟桥前线救护伤员。</p><p class="ql-block"> 上图城门前两人照片,男的经过贝大夫现场救治,还带回法国医院继续治疗。</p><p class="ql-block"> 上图最大幅照片中贝大夫和八路军站在一起,照片背面有贝大夫亲笔记录:1939,八路,北安河。</p>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北大房,贝大夫生活起居的住所。</p> 贝家花园北大房,贝大夫生活起居的住所。北大房高于碉楼,也更为隐蔽。 冬日暖阳下的北大房。 <p class="ql-block">  夏日北大房又是一种景象。日军占领北京之后,贝家花园从中法学者沙龙变成抗日医疗救护站和实际上的中共秘密交通站,花园的管家就是中共地下联络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从中法学者沙龙变成抗日医疗救护站和实际上的中共秘密交通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贝家花园从外边看起来,就是个功成名就法国医生的别墅。<div><br></div><div> 日军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西药奇缺,以北京新街口基督堂长老身份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黄浩,找到贝大夫,贝大夫不惜搭上性命,利用自己著名法国医生身份和西山有别墅、诊所作为掩护,开着自己的车通过日军几道封锁线把西药带到贝家花园,再由地下交通员送往根据地。</div> <p class="ql-block">  示意图:北京市地图,左上侧红圈是贝家花园,右下侧红圈是贝大夫城里的家。</p><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严控汽油,贝大夫的汽车开不动了,年近古稀的贝大夫骑着自行车运西药,驮着有几十斤药,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一骑就是大半天,足有70多里。就这样贝大夫冒着生命危险送药,一送就是6年多,被称为“自行车驼峰航线”。</p> 北大房的客厅。 <p class="ql-block">  贝大夫的办公室。</p> 浴室。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山脚下有日军据点,翻过贝家花园背后的山就是抗日根据地。从这里向上走百多米就是中共地下联络点,贝大夫让他们挂上法国国旗作为掩护。</p><p class="ql-block"><br></p> 从上山的路上看南大房。 <p class="ql-block">  </p> 冬、夏不同季节的贝家花园南大房。<br><br><br>  据说当时白求恩大夫在冀中抗日根据地,见到根据地居然有产自德国的贵重药品,非常惊奇。得知是隐蔽战线的同志从敌占区搞到的,直说:“真了不起”。隐蔽战线中贝熙业大夫的“自行车驼峰航线”功不可没。 <p class="ql-block">  贝大夫的这条交通线运送不只是西药,有回忆说还运送过武器。更传奇的是送过人。</p> <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北京,李石曾、贝熙业等人创办的中法大学不少师生就是经贝家花园转向抗日前线或后方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夫妇、班威廉夫妇知道贝大夫帮助中国抗战,似乎和根据地有某种联系,但不直接认识贝大夫。形势紧急顾不上那么多,他们从燕京大学带着两箱无线电零件赶到贝家花园,管家安排他们这里休息、吃饭,送到妙峰山进入根据地,后辗转到达延安。林迈可教授担任边区无线电通讯顾问,建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就用到了从贝家花园转运的那些零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基督堂长老黄浩地下党身份暴露,日本宪兵在北京城里搜捕他,也是在贝大夫帮助下,通过贝家花园,安全进入平西抗日根据地。</p> 通向妙峰山山顶的古香道,也是通向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 前面说到林迈可等英国教授从贝家花园上山,经过妙峰山古香道,进入平西抗日根据地,最后到达延安。林迈可是教授也是无线电专家,还是英国议会的上议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出现了贝大夫晚年的重要人物吴似丹。她是中法实业银行总经理吴明远的女儿,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擅长书画,酷爱戏曲,会法语。贝大夫曾担中法银行董事,两家人很早很熟。吴似丹去北京西山写生,就在贝熙业的诊所学习护理技术,帮忙管理家务。贝大夫很信任吴似丹,让她协助给八路军、游击队伤员动手术至少有七次。1952年两人结婚,那年贝大夫80岁,吴似丹28岁。遗憾的是,深爱中国的贝大夫没能在中国度过最后时光。</p><p class="ql-block"> 1954年,受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这对异国情侣不得不被迫离开北京,登船经越南回法国。补充一句,当时中国人不能因私出国,吴似丹跟随贝大夫回法国,是特别经过周恩来总理批准的。</p><p class="ql-block"> </p> 回到法国,贝大夫在新堡浴市类似北京西山的地方安家。 他们回到法国的第二年,贝家的小贝诞生了。男孩取名让·路易。照片是吴似丹和让·路易。 贝大夫和他的儿子小贝。<div><br><div>  他们回到法国的第四年,贝大夫去世了。吴似丹带着小贝在法国生活,逐渐和国内失去了联系。<br><br>  贝大夫的在北京的传奇经历到这里基本说完了。正如人们所说:贝大夫免费为百姓医治,是出于人性的善良,那么冒着生命危险运输药品、救治八路军、转移情报人员,无疑需要更伟大的情怀和勇气。完全就像他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所说,“我所做的是一位中国爱国者的行为”。</div></div> <p class="ql-block">  在贝家花园看山下,当年贝大夫义诊的村子都变成了绿地、公园,村民和他们的后人住进了这片新建成的小区。贝大夫骑自行车的土路变成宽阔笔直的公路,还通了地铁,到城里只要半小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张参赞费尽周折,花费几年时间的调查终于有了结果:吴似丹已经去世,不过她给了小贝很好的教育,子承父业,小贝也当了医生,还有个中文名字叫:贝石涛。</p><p class="ql-block"> 习主席访问法国,接见了小贝,并在法国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到:“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贝大夫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的事迹由此开始被中法两国人民熟知。</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小贝大夫第一次回到贝家花园,见到了老贝大夫曾经治疗过的许多村民和他们的后代,小贝大夫也像他父亲当年一样,在贝家花园给当地村民义诊。</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阳台山能看到修复的贝家花园、圣琼·佩斯遗址,通向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山路,山下一所普通中学改成十二年一贯制的北京中法实验学校,招收中法双语项目的实验班学生,由法国来的法语老师授课,学生有机会到法国交流。</p><p class="ql-block"> 这算是对贝大夫和他的中法朋友们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