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道德素养

湟中职业教育中心—19护理15班

<p>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p><p> 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p><p> 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p> <p>一.中国传统文化诗句:</p><p>1、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p><p>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p><p>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p><p>4、 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p><p>5、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p><p>6、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p><p>7、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p><p>8、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p><p>9、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p><p>10、 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p><p><br></p><p>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p><p>12、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p><p>13、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p><p>14、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p><p>15、 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p><p>16、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p><p>17、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p> <p>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p><p>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 <p>  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五千年传承不息的辉煌历史,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奇异的瑰宝。传统是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p><p> 当今社会很多人价值观、人生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功利至上、唯利是图,缺乏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导致了精神世界的匮乏和空虚,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人们道德水准的发展和提高。在今大我们努力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是需要每一个人谨慎思考的,人活在世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p><p>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在于对于个体道德修养的极度重视,古人强调“明德至善”“弘道立志”“君子风范”“修身养性”“明德”“至善”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生于至善,旨在强调君发人先大具有的光明之德,使之不断的发扬光大,进而做到使民众日新其德,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人格境界。“明德”就是光明之德,指一切美好的道德品行。</p><p> 弘道立志,是达到明德至善境界的基础,它规定着人生前进的方向,立志于道,弘道于心,是人类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表现,无论人的性格是刚强还是懦弱,身份地位高贵还是卑微,都有自己的心中之道。成大事者,无不执著于自己的追求,无不倾注全部的心血和努力,立志弘道是成就人生伟业的基础,任重而道远是不可不弘毅,为了追求真理探索人生真谛,就要有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受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与磨炼,凡进取者心中都有“恒道”,有着明确人生目标和持之以恒的“君子之道”。修身养性也是古人推崇的士人君子应该遵守的准则行为,只有认真按照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充实与完善自我,才能成为具备完美道德形象的人。 《中庸》提出了君子处理事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中庸”之道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追求“至善”“至仁”的理想,价格形象,孟子则提出了居仁,践礼,行大道的修养原则,要求严格按照儒家所提出的仁、义、礼智的标准去行动,实现完美的理想境界,与儒家思想常说,大相径庭的墨家在关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却也有相通之处,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君子的个人修养是做人的根本,这与儒家倡导的诚意、正心、修养、齐家,治国?大下的人生修养路径起点完全相同,修身养性是塑造完美人格形象、实现人生理想的目标前进,实现齐家治国平大下的抱负,《大学》指出修养身心的根本在于“诚其意、正其心、慎其独”,要求人们做到意念真诚、思想端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强调在道德提升的过程中,加强道德观的自觉性与能动性,主动顺应大赋的本性行事,按照道德的原则修养身心。自觉实现道德的完善进程,《论语》集中表现了孔子对人生修养的高度重视,并阐述了许多具体的准则,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行、游于艺”,即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孟子继承了儒家重视个体修养的传统,强调道德的自觉向善和道德和自我完善过程,提出了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大矣的理论,通过充分扩充善良的本心来实现对道德的自我与自我超越,非了则从人性本恶的理念预泻出发?提出了后大修养与教化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的成的兴亡宝贵贫贱祸福吉凶等皆取决于人主因素,先秦诸子高度重视修养的传统,深深的影响了后朱喜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直一步强调了修身的要点,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认为只有择善修身才能成德,从而成就理想的人格讲究,人伦常通和诚信宽容是自古以来众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要求,但是基本价值趋向则是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达到完美的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样的道德规范非常多如“仁、义、礼、智、孝、温、良、恭、俭、让”等其中每一个范畴都有自身明确的道德含义,彼此又有想通共存的特质,它们互为因果,互相转换,互相依赖。在中国古代社会,这些道德规范虽然不是不是法律,却约定俗成,相沿学习,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际关系,向着和谐完善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为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完美任何的塑造,从而顺利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诚信宽容是社会对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传统文化中,自律自省,即所谓的“正心、正己”。要求人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端正思想,端正行为,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努力克制自己不好的情绪和欲望。一个人要想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端正思想是关键和核心,而自律自省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只有更好的做人,才能更好的做事。“君子欲呐于行而敏于行”,主张言辞要谨慎,要温雅委婉,恭敬和顺,反对口不择言和尖酸刻薄,同时行动要敏捷,多干实事,少说空话。老子强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认为真实自然善良的东西,是不需要巧辩征服别人的不是谎言就是欺骗,其目的往往是不纯正的。老子的思想显然比那此只从表面看问题的人更深了一层。</p> <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沉淀,精神的升华,做良好社会风气的带头人,做道德风尚的先行者,从自觉合力而成强风,才能带动社会风气,走向更高尚的阶段。</p><p>责编:彭措卓玛</p><p>撰稿:马莉</p><p>摄影:马莉</p><p>招生电话:0971–2230389</p><p>电大招生:0971–2238911</p><p>地址: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羊圈村</p><p>发布于 12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