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张克新<div>文稿:摘选网络相关介绍</div><div>配乐:通化恒心健身舞协会《东北大秧歌》</div><div>编辑:张克新</div> 抚顺地秧歌又称“太平歌”,俗称“鞑子秧歌”“老鞑秧歌”,起源于唐代渤海国靺鞨的民间舞蹈“踏鎚”和后金女真人、清代满州人的民间歌舞“莽式”。它的伴奏音乐是在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上发展形成的,后加入了唢呐及汉族秧歌的曲牌,鼓点由简到繁,增强了感染力。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是模仿鹰、虎、熊等动物的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其舞蹈动律可概括为“扬、蹲、盘、跺、摆、颤”,姿态丰富、刚劲豪放,是满族早期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br> 抚顺地秧歌风格独特、表演生动,其中的“大场——走阵”和“小场——二人场”以及民俗风情等故事情节形成系列秧歌,以其大摆大浪,盘旋作势,再现了满族先世英勇善战的民俗风情。<br> 抚顺地秧歌作为抚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抚顺地域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广泛流传在满族故里辽宁抚顺一带,深受满族儿女喜爱的一种民间自娱自乐性舞蹈。它源于满族先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创建八旗时,凯旋之后,丰收之余,抒发豪情即兴表演的舞蹈形式。它承袭了“踏锤”、“莽式”等满族先人民间舞蹈原型,吸收了汉族秧歌之长,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具有火爆、矫健、粗犷而又豪放的表演特色,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山花”,“满族文化的活化石”。<br> 抚顺地秧歌、满族民间舞蹈的挖掘者、国家艺术科学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辽宁抚顺卷《抚顺民间舞蹈集成》的主编 - 栾榕年先生亲临现场指导排练。栾老师今年已经80岁高龄,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满族舞蹈研究。2020年11月29日清晨,抚顺非遗影像记录组的老师们如约来到栾榕年满族舞蹈研究室,对抚顺地秧歌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为抚顺地秧歌的传承积累了宝贵的影像资料。<br> 第一部分:艰苦的环境 第二部分:紧张的热身 第三部分:精心的化妆 第四部分:认真的指导 第五部分:火爆的表演 非遗专访系列拍摄进行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