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声声传边疆 青春无悔献真情——我的连队军旅生活记忆

戈壁胡杨

<p>昨天周末,儿子从连队回家休假,三十多年的好战友易习夫妻盛情款待小主。聚餐时聊起了部队生活,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今天早上起来,窗外从昨晚开始一直在下的大雪依旧纷纷扬扬,乌鲁木齐寒冬的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我是1987年入伍,新兵训练是在乌鲁木齐陆军学校度过的,新兵连小试锋芒,56式半自动步枪射击考核,5发子弹49环,两次五公里考核都是前三名,无论是单兵队列、射击动作和政治理论学习,还是读写能力及派公差勤务干活,积极主动争着干,在连队也是名列前茅。当时考核的起点和终路是步校的东操场,出步校北门,经碱泉一街等道路,折返点在现在清泉小区门口位置。</p> <p>深冬元月份的乌鲁木齐滴水成冰,当时都是人工清雪,有些地方还没有清扫干净,路上到处都有冰雪存在,跑步时摔倒很正常,路旁行人车辆很少,市里从北门到学校交通工具只有一趟30路公交车,大片的农田、农舍被掩映在白茫茫的北国风光之中,这段路的景色也是八十年代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真实写照。</p> <p>当时乌鲁木齐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也没有这么多的建筑物、道路、高架桥和发达的立体交通网,市场、购物和娱乐等场所也非常少,城市中心和周围到处都是平房、荒地和沙石路,只要刮风就会沙尘飞扬,地面路面也不象现在这么平整,冬季下雪后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下雪就是通知,雪停就是命令,”是乌鲁木齐生活过的人才懂得。而且现在有机械车辆清扫,还可以撒融雪剂,经过清扫后路面就很干净。</p> <p>当时尽管物质和生活文化等都很落后,但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善良淳朴的面孔,而且当年还是一个充满温情没有压力只有快乐的年代。</p> <p>在新兵班,除了班长刘伟和我是陕西人外,还有七名新疆兵、四名南川兵(现在归重庆管辖),每天早操、整理内务、洗涮、就餐,这些都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于刚到部队的新战士来说,根本适应不了。</p> <p>正课时间进行队列训练或者政治理论学习,而且和军校学员一样在东操场或者教室进行,晚上有时会进行紧急拉练。记得夜间紧急集合是要求全班在1分30秒内,从起床、穿衣服、打背包、子弹袋、垮包、水壶、腰带等列队完毕,当然没有全副武装携带枪支弹药,也有队伍已经出发了还没出门的新兵。</p> <p>有天晚上,汽车队一辆老解放汔车坏在天山百货大楼附近,我们一个紧急集合就跑步把车推了回来,那才是最让人难忘的经历。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大家逐渐养成了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的习惯,全连战士刻苦训练,处处都想争第一,谁都不愿给连集体班里抹黑,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到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完成了从学生到合格军人的转变。</p> <p>部队的好传统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每天三次饭堂前、正课时间的学习活动及大礼堂集合站队等时机,都要唱歌、进行拉歌比赛。比的就是气场和气势,年轻人声音宏亮,学员队更是精神抖擞,比赛时歌声震天,此起彼伏,场面宏大,非常难忘。</p> <p>步校东操场的早操、大活动,中操场的晚点名、看电影,露天电影院的歌声、星空和月亮,每天嘹亮的军号声、整齐划一的步伐、响亮的呼号声和整齐的脚步声,是这个西部军校最震撼的历史画面,也是每个在军校生活工作学习过的人最难忘的记忆。午饭后,中操场的训练场上,学员们各露绝招,单杠大回环等高难度动作,看的周围人瞠目结舌,喝彩声、欢呼声连续不断。特别是学院晚点名和重大活动时,中操场各学员队、连队集合时军务参谋陈普庆的口令声,那真的是西部军校一景,也是军校生活的最好场面。</p> <p>当时作为战士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可以去同年兵工作的学员队、电教室、图书馆、公务班和步校靶场等地方,在感受新环境的同时了解一些新事物,学到了很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前没有掌握的新技能。眼界宽了思想也就解放了,经常与战友们学习交流,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口音不同,习惯各异,经历迥然,但很多爱好是一致的,业余时间经常组织打蓝球、唱歌等小活动,增进了战友情学到了新技能,我唯一的一点音乐爱好就是在步校培养的。</p> <p>连队干部班长对战士们都很好,事无巨细管理非常严格,充分让我们感受到了军队大熔炉的火热,也能感觉到军营的温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老兵离开,也有新兵入伍,其实干部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但在军营中入伍早就是老兵,讲究礼节老兵会很自豪。我们新兵连八十多个人分为六个班,其间有一部分人员调动。新兵连班长睡单人床,其它人都是大通铺,睡觉时此起彼伏的呼噜声、磨牙声记忆最深,大半夜起床站哨的叫哨声难忘。六班是十多个全国各地来的女兵最耀眼,难忘的就是女兵班长邱红,新疆姑娘非常干练泼辣有思想,热情细心大胆会带兵,带领的女兵个个都象男兵一样能吃苦、肯吃苦。</p> <p>新兵连战友们经常在一起训练,大家吃住在一起,加上班与班离的近,大家年轻气胜不愿服输,训练生活时闹出了不少笑话,如正步、跑步、齐步走手脚配合不一致,命令下达后开小差没有反应等等,经常是笑声一片很高兴,现在想来都是最美好的时光,也是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新兵训练非常辛苦也非常严格,就象歌里唱的一样真实:“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战友,战友,为祖国的荣誉,为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并肩战斗,夺取胜利,夺取胜利。”感觉那时乌鲁木齐冬季比现在冷很多,尽管我们在外训练时绒衣裤、棉衣裤、皮帽、棉手套和大头鞋都上了身,大家像狗熊一样笨重,可还是感觉到冷的人受不了,训练时跑上一会又热的受不了。东操场的跑道、训练和器械场上,到处留下了大冬天我们新兵队列、军姿和匍匐等军事训练的刻骨记忆。</p> <p>回想起新兵连和连队吃饭和加餐,更多记忆感觉像电影里的场景一样,当时很多连队没有凳子只有桌子,大家都是站着吃饭,要是慢点就吃不上饭了。经常是肚子饿的咕咕叫,还要在饭堂前唱歌讲评。而且新兵连吃饭时还要讲究技巧,第一碗不要打的太多,第二碗往满打,馒头都是一个筷子插四个,拿到桌子上再分开吃。都是年轻的小伙子,胃口特别大特别能吃,吃的老三样油水又不多,所以还是感觉吃不饱,最高兴的就是在学院面包房买个面包或者打馕店一个热馕解馋。</p> <p>那个时代的连队很穷,没有多少家底经费,还有很多事情要花钱,有些连队还会出现伙食费超支,搞好农副业生产自然就成了每个连队的大事,城市中的连队抓此项工作只有养猪,在重大节日或者过年时,能杀头猪改善下连队伙食,是炊事班和战士们最开心的事。当然啦,帮厨喂猪就成了女兵们沉重的负担,但成人之美的男兵还是很多的,做好事打扫卫生是新兵最拿手的,更多的还是做好事不留名,希望连队点名时受到表扬。</p> <p>连队最高兴的就是过“八一”、“十一”等节日,大家最喜欢节假日会餐,这时候最累的就是炊事班,准备工作很多还不能出问题,会餐时食堂用盘子上菜,每个班八个盘子或十个盘子,饭菜品种会多一些,有时会有啤酒喝。春节是最丰盛要连续会餐三天,每个连队和学员队食堂都会加菜会餐,还允许喝点啤酒饮料等。</p> <p>记得1988年连队“八一”建军节会餐,我掌勺做的香酥鸡,每人一只鸡一瓶新疆啤酒,做的很诱人,味道也非常好,分发给个人后连队文书高占刚拿上就啃,结果一只鸡素子没清洗干净,嘴里全是包谷等未消化的食物,吃的人张大嘴睁大眼睛一脸迷茫,周围看的人笑的直不起腰。</p> <p>其实连队会餐也不是月月有,只有节日或完成重大任务后才有,如共同科目训练、大型考核等军事任务结束后,连队考核成绩不错等时机,连长指导员一高兴才会让炊事班加餐。当时的连长、指导员是和战士是吃同样饭的,也不搞特殊化,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司务长、文书、通信员、卫生员等连部人员是一张桌子,和班排都在一个大饭堂内吃饭,不象现在社会上有些小领导,动不动就搞特殊化。</p> <p>新兵下连时个人意愿是想学开车,但由于名额有限关系户多,我分到了学校教勤连战斗六班,班长姓刘后考入学校步兵排长队。连队工作主要是围绕教学保障展开,每天的作息及工作同步进行。那时的班务会、排务会和连务会,以及党团日活动组织认真,和战士的谈心谈话落实到位,指导员李兵了解到当兵前我在宾馆工作过,加上炊事班老兵复员后急需补充,征求个人意见后调整到炊事班,说心里话当时还是想在班里抓军事训练,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当英雄,当炊事班的一员离英雄越来越远,但分配进班后还是积极努力的干好各项工作。</p> <p>我们司务长李贵荣是山西人,在管理上有一套,还会拉小提琴,说话不紧不慢但非常有条理。印象最深的是司务长爱人从山西老家来部队完婚,连队会餐加菜,指导员主持讲话,饭堂场面简单但现场气氛热烈,干部战士们都是笑容满面,司务长复员时我已分配到了南疆部队工作。听战友们说,杨连长亲自送到火车南站,司务长和爱人非常感动,在此祝福他们全家幸福安康。在炊事班不久我就被选为连队上士(给养员),经常可以上市场给连队采购,也是从那时起在司务长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感悟到了正直、勤垦、努力和诚实的重要性。</p> <p>刚当上士时,我就到处都表现出了陕西人的耿直。记得有一次刚从库房拿出来的鸡蛋,回去取个东西就少了几个鸡蛋,我一看就急了问旁边几个人,大家看着我都说不知道,我看到有个老兵手插在裤兜中,就上前去搜,两个人就撕扯起来了,结果鸡蛋也碎了。司务长和连队干部听到声音出来,查清原因后让拿鸡蛋的老兵在连务会上做了检查。</p> <p>入伍时,适逢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领导下,于1985年中至1987年底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乌鲁木齐陆军学院进行缩编,正军级单位降格为正师级单位,入伍时穿的是65式军装。其实,早在1980年3月20日,中央军委扩大会就明确提出,要恢复军衔制。为了配合军衔制的实施,从1981年开始,我军便着手新一轮军服改革工作。由于这次改革的军服准备在恢复军衔制的同时装备,因此从一开始就叫“军衔服装”。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改革方案,正式定型生产。到1984年底,恢复军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初步完成。中央军委曾考虑在1985年恢复军衔制,后因部队需要精简整编即百万大裁军,这个英明决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贯彻落实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采取的一项重大行动,也是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了完成这一艰巨而又宏伟的任务,各项工作都必须调整。因此恢复军衔制的计划推迟至1988年进行,而原计划的换装照常进行,只是暂不佩戴军衔识别标志。但军服品种名称仍按原定的军衔服名称,如“将官大檐帽”,“校官夏常服”,“尉官冬常服”等等。</p> <p>1985年5月1日,新式军服正式装备全军,定名为”85式军服”。1985年式军服基本沿用了1955年式军服样式,取消红领章、红五角帽徽,干部、战士戴大檐帽,女战士只配备无檐帽,佩戴八一军徽帽徽和军种肩章、领章,增发了长、短袖制式衬衣。当时连队很多志愿兵也是四个兜,怎么辨别干部还是战士?区别在于军官上衣4个口袋,上下各两个,俗称“四个兜”,战士只有上边两个口袋。同时,战士上边的两口袋是明扣子,军官是暗扣子。只是当时没有想到,军校毕业后经过多次工作调整,我会和军队被装工作打了多年交道。</p> <p>下连队后不久,总后要求建制连队必须有一名等级厨师,而我们连队还没有落实这个规定。当时的途径就是部队组织培训班,或者去部队、地方宾馆学习烹饪技术,再参加地方职能部门考核,取得等级厨师证书回连队工作。正好自己也是想抓住机会学点技术,就主动向连队申请学习烹饪,连队研究后安排我到当兵前工作过的边疆宾馆学习炊事技术。学习期间,只要是连队、机关干部请客,甚至干部的父母朋友家请客,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列出菜单,组织采购当主厨掌勺,自己的烹饪技艺也有了较大提高,认识的战友也越来越多。当时干部工资低、物价也低,加上街面上饭店很少,没有在外面请客吃饭的习惯。那时还没有禁酒令,在自己家请客饭菜也很简单,就是鸡、鱼、海鲜及一些时令蔬菜等,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改善下生活,喝点酒寻找点艰苦中的乐趣,谁家有喜事也经常在家聚聚,缓解下紧张的军营生活节奏。</p> <p>那时候还没有双休日一说,也没有五一、十一等七天长假,重要节日都是一天假,春节是三天假。周末只有一天,但是连队每周外出有名额限制。为了多休息,我们炊事班长张海民说周未两个人上班,下周就可以多休息一次。那时连队周末休息时间都是早、晚两餐,早上就可以多睡会。记得六十多人的连队我一个人烧火做饭,早餐基本上是稀饭、馒头加咸菜,晚餐拉条子或者米饭、几个菜加一个汤,我劲头十足从没耽误过正常开饭。当时最佩服的就是新兵连炊事班长罗蓬海,嗓门大会做饭,训起帮厨的人来可是不留情面,现在想来也是因为责任的原因。最怕的就是面没发好或者碱放多了,馒头蒸不好、米饭夹生等突发情况,影响连队按时开饭可是大事件,“连队伙食好顶半个指导员”是连队生活的真实写照。</p> <p>我当时很诧异的是,跟我想象的部队领导生活不一样,反差还是很大的,连队干部都比较公道公派,没有现在社会上的明争暗斗,也没有地方工作那么多的闲事杂事。我们副连长杨修社,司务长、班长对炊事班里的东西管得很严,库房里的米面油,猪肉等物资管得就像自己家里的一样,库房钥匙总是挂在司务长裤边,别人不许碰也拿不上。每天,我根据食谱在司务长的监督下拿主副食品,还要把出入库登记写清楚,到月底盘点结帐,每月公布伙食帐目,还要根据训练强度订食谱,由连队军人委员会监督执行,伙食管理非常严格,大家虽然吃的不是多么好,在连队基本上能保证吃饱。</p> <p>到连队一年多后,步校有文化补习班,但必须是高中毕业,兵龄必须满一年,也必须是班长方可以进去参加补习,一年后可以考部队院校提干。当时学校负责补习班的是刘洋干事,戴着一幅金丝眼镜,非常文静有气质的一位女干部,也是我们连队指导员支力民的爱人,所以对我们连队参加补习的战士还是很照顾的。教勤连副连长、炊事班长、副班长是老乡,干部们对我很好,把我送到补习班,让我有了在部队学习文化课的机会。</p> <p>在文化补习班里,部队请来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教师给我们上课,晚上还要去八一中学参加军区组织的文化补习班。我在高中学的是理科,刚好部队考的也是理科,数、理、化的底子还是有的,预选后还进入了复赛,但最终因名额限制,当时刘干事专门找我谈话,当时情绪低落,觉得前途无望。后来,军务处的领导说可以考司务长,但军衔制后改为军士长不是干部了。为了早日解决前途,可以在部队长期工作有发发展,就主动要求参加军校招生考试,就上了军校离开了我心爱的连队。现在想来非常感谢火热的连队生活,真实的战友感情成就了后来的我,更感恩第二故乡的养育和包容,培养了热爱生活、建设和扎根边疆的我。</p> <p>转瞬间三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当过兵的人退役之后不管过了多少年,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军旅时光。如同城市一样有他自己的独家记忆,承载这些记忆的地标是建筑物、老街道,或者是老字号,还有泛黄的旧照片记载着时代的变迁。</p> <p>从天山脚下那片优美的牧场,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我在心里更多的是怀念,今天美篇给了我们最好的展现机会,搜集整理了很多那个年代的乌鲁木齐老照片,八十年代是我最人生最好的年华,我和乌鲁木齐互相见证各自的成长,从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当时兰新铁路沿线和风景及个人的感受仍历历在目,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很大,乌鲁木齐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p> <p>时光不老,岁月有痕,在军号的音韵中,我们告别稚气的少年青涩。在朗月清辉下,沉淀多味的校园生活,走进军营拥抱军旅岁月。现在回想起军旅生活,脑海里始终不会忘记想家时的泪水、受伤的委屈、战友的离别、站岗放哨数星星的夜晚和相处的每一天,不会忘记坐在一张餐桌上就餐的战友,也不会忘记生死与共的艰难岁月,即便头发由黑变白,即便世事变化无常,依然难以忘记军营里的日日夜夜,依然经常浮现出曾经的连队各种场景。这一切,点点滴滴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此生永远难忘,多少次梦中情景依旧再现,但永远回不去也抹不掉这些记忆,而且现在成了人生军旅生涯最好的回忆。</p> <p>感悟年轻时满怀理想信念,现在仍觉得理想信念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目光理想决定一切,觉得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坚信人生有挫折但没有失败,笃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感怀生活其实都不简单,但要尽量简单的过,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学会不喧不吵静静地守着岁月年轮,学会不怨不悔淡淡地对待人生命运。更感慨时间就是一颗药,你掌握好了它便是解药,你肆意挥霍它便是毒药。有时候人和事,让你迷茫和止步的根源在于你所在的圈层太小了,周围满是抱怨和负能量,一些人看到的世界有限,能为你输送的正能量太少。当你身边都是优秀的人围绕,当你内心的欲望被彻底点燃,你会自发的去拥抱生活和未来,发出光芒一定会实现人生的梦想。</p> <p>男儿有泪不轻弹,走进军营是一种渴望,离开军营是一种无奈,每一名军人都有那种不舍的泪和痛藏在心底,也有一颗不忘初心的军人情结永存心中。当兵保家卫国,虽然辛苦,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祖国和人民洒热血做奉献,是普通人永远体会不到的艰辛。多少人羡慕军人的荣光,但军人背后的泪水有多少人会能体会得到。军人退伍不褪色,一日为兵终生不忘本,原来是,现在也是。若有战召必回,这就是军人永远的本色,也是一个退役老兵扎根新疆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