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久一族之来龙去脉 汪正刚

长桥君

对张江人来说,特别是孙桥社区的百姓来说,艾可久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据《川沙县志》记载:“艾可久,字德征,十七保(今孙桥乡境)人。明嘉靖进士,授太常寺博士,㩴南京御史,……㩴山东副使,累迁江西、陕西参政,晋按察使。历官通政使,告归,迁居上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林塘艾升墓石马,图片来自《话说三林塘》)</font></h3> 疑问起因<br>最近一个多月,在阅读《张江钩沉》中《一代名臣艾可久》、《艾家坟地传说多》两篇文章,对艾可久的家史描写存在少许疑问。一是现中心村艾家圈老宅是不是艾可久的出生地?二是艾氏到底何时迁往中心村的?三是艾大有、艾万有是不是艾可久之孙子?四是艾可久为何葬于三灶浜北的亭子圈?五、到底是先有艾家坟还是先有艾家圈?这些问题相互之间应该说有一定的联系的。<br>于是笔者化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查阅了上海地方志网站、浦东档案馆网站、《光绪南汇志》、《川沙县志(1989年版)》、《张江镇志(2006年版)》、《六里镇志(2009年版)》、《张江钩沉(2008年版)》、《浦东时报》、《中华艾氏网》、浙江衢州《艾氏文化古迹》“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五)”、星浪博客“rabbit_3922”、新浪博客“浦东游子周敏法”、“百度”的“老何唠叨”、“个人图书馆”网站的“国民一员”的文章、“爱爱”的长篇纪实故事《老上海的痕迹》二百九:《老上海几家望族(二)》、“还旧楼主”《老上海的痕迹(八十、艾家弄)》、《话说三林塘:三林塘艾家宅守坟人的传说》等三十余篇文章,并进行了梳理,终于对艾可久家族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是一个迷。有些问题可以从《浦东川沙艾氏家谱》中获得,可惜我手头没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光绪南汇县志》对艾廷机墓葬的记载)</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可久一族的迁徒史</div>读“爱爱”的《老上海几家望族(二)》,我从中获得了《浦东川沙艾氏家谱》的信息(此段信息较多文章提到)。<br>艾氏家族原是孔子后代。据《浦东川沙艾氏家谱》中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山东曲阜的孔子故乡首当其冲,据说,孔子后代中有人为躲避追杀,“伏于山谷间菇艾(菇为蘑菇,艾为艾草——笔者注)中得免于难”。事过后,他即改姓艾,以孔为名,并举家迁到今天的江西省抚州地区。由于艾姓是一个小姓,所以几乎所有的艾姓都是从江西抚州分出去的。”明朝初年有二支艾姓从江西抚州迁移出,其中一支迁往陕西省的米脂县;另一支则在艾舟里(也写艾倜俚)的率领下迁往江南。而艾舟里这一支就是艾可久一族的始祖。<br>但有数十万字的《中华艾氏网》直接针对《浦东川沙艾氏家谱》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艾孔是孔子的叔叔。文曰:“上海《浦东姓氏宗族》称:艾氏相传为山东孔子之后。实际上是说艾孔是孔子之后,这是错误的。”而且指出艾孔后代是迁到江西修水,而不是抚州。<br>后来从衢州“艾氏文化古迹”中得知,《浦东川沙艾氏家谱》于“民国十年(1921),艾氏第十六世(应为15世孙——编者注)孙曾恪与十七世(应为16世孙——编者注)孙恒镇编辑。艾氏始迁祖舟梩徙松江北郭艾家桥。二世孙升,徙上海之三林塘。三世孙芹,徙上海城内艾家衖。八世孙大有徙十七保十二图艾巷桥(今浦东新区张江镇)(这是艾氏家族的迁徒史——编者注)。<br>今该谱原本未见。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明在1992年重修艾氏家谱所撰序文中云,1965年间该谱藏于艾巷桥艾氏老宅,他曾经通读全谱,后家谱不幸失传。该谱中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张庆鹤的旧序,这说明在清代艾氏子孙编有家谱。该谱主要记载始迁祖至十六世孙的谱系历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艾升墓开挖现场1,图片来自《话说三林塘》)</font></h3> 至于艾可久一族自松江迁至浦东三林塘一事,《浦东时报》曾刊载过陆晨虹《源远“中汾泾”》一文,文中曰:“艾可久任南京通政使时,把家从浦东三林塘(即中汾泾,旧时,六里隶属于三林乡,六里艾家坟之处——编者注)迁到南市老城厢,城隍庙附近的“艾家弄”就是以其宅而得名的。艾可久死后,朝廷赐葬建墓于浦东孙桥。艾可久之孙庭骏、庭机迁往六里,此地遂成艾家望族墓地之一,俗称艾家坟。今天杨高路浦三路南侧的艾镇,即以其墓得名。”<br>“爱爱”的长篇纪实故事《老上海的痕迹》八十四:《艾家弄》、“还旧楼主”《老上海的痕迹(八十、艾家弄)》的文章都提供了1944年的地图。“爱爱”强调的是迁徒,“还旧楼主”强调的是希望保留艾家弄。2020年11月29日,笔者到实地看了一下,艾家弄现址东头连着光启南路向西。先找到了24号,上有“黄浦区文物保护点,艾宅遗址,艾家弄24号”的铭牌;而66号也是中国第一座私人天主堂,因艾可久的孙子艾廷槐娶了徐光启的孙女,艾氏即建了这座天主堂;这座砖木结构的楼房,栏杆非常的漂亮;另有一座新楼,但我没有看到。不过这里全部要拆迁了,24号内已经有拆迁的工人进行检查了,我问他们要拆吗?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时代总要前进的,旧物总要让新物的,而且艾家弄有些建筑确实是破旧不堪。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上图左:艾家弄,右:艾可久旧居 ,</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下图左:艾家弄24号,下图右:艾家弄66号,艾家建造的天主教堂后楼)</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艾可久一族世孙排序</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艾可久一族的世孙排序,上面迁徒史中谈到的是,“一世艾舟梩,二世艾升,三世艾芹,八世孙艾大有”,但八世孙艾大有有错。《清道光川沙抚民厅志·卷十二》的《艾可久墓神道碑》有一节记述,“公讳可久,字德徵,号恒所。先代从江右(江右即江西——编者注)徙居松江北郭(即城墙北——编者注)。公大王父(指江西艾氏祖先中首迁松江者艾舟梩——笔者注),父昇已自松江徙居上海。昇生处士(处士:乡间不愿做官的有识之士——编者注)芹,赠承德郎(赠,送;郞,明代官职。赠某某郞的意思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亦有文说,赠的是承德断事郞——编者注);芹生断事(断事,古代掌握刑政狱讼的正七品官员——编者注)海峰公(亦有文称名‘洪’——编者注), 海峰公(洪)生元美,是为小峰公,俱以公贵。赠山西左布政。配杜,封孺人,赠夫人,实生公。”</div>从这节碑文可以看出,艾氏一、二、三世均无误,四世是艾海峰(洪)、五世是艾元美,六世是艾可久。但八世艾大有就有错了,由于“中华艾氏网”出现了这一错误,也导致《张江钩沉》的《艾家坟地传说多》的错误,将七世、艾可久之儿子艾大有、艾万有误写为“艾可久之孙艾大有第六子庭骏、艾万有长子庭机堂兄弟俩因祖坟在浦东,于是从上海虹桥(该虹桥应为上海老城厢城隍庙前的虹桥——笔者注)移来艾家圈(《张江钩沉》P214)”使他俩成了八世孙。<br>最为有力的佐证是,《清道光川沙抚民厅志·卷十二》的《艾可久墓碑文》。该碑文第一面、正文第一句即是:“原任南京通政使司已故通政使艾可久男,监生艾大有奏,父艾可久于万历念一年九月二 十三日病故。”此段碑文完全证实艾大有是艾可久之长子。即是艾氏七代,而不是八代。<br>至于艾可久世孙的问题,《六里镇志》在“艾镇”词条中有叙述:“艾镇,旧名艾坟镇,俗称艾家坟。艾坟镇无艾姓。明代进士艾可久(今浦东孙桥地区人)族人墓地在此,故名。《三林乡志》记载‘明通政史艾可久及祖洪、父元美墓,均在十七保十二图,今属南汇。惟可久孙、中书舍人艾廷机墓葬副八图(即六里艾镇——编者注)’” <br>六里镇在明代一直隶属于上海县杨思乡,故“艾镇”词条主要来源于《杨思乡志》。<br>另外《话说三林塘:三林塘艾家宅守坟人的传说》有段文字提到,“至艾氏五世孙艾元美,明嘉靖间约1540年前后授南京太医院吏目,六世孙艾可久,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卿晋通政使,艾升(二世——笔者注)遂以子孙贵,得谕赐重又祭葬。”这段叙说中的艾可久族人的世孙排序与《艾可久墓神道碑》是一致的。这重又祭葬的坟墓在何处,在本文下节文字再加叙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艾升墓开挖现场2,图片来自《话说三林塘》)</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七十二座艾家坟</div>《从《话说三林塘:三林塘艾家守坟人的传说》文字来看,这难道是七十二家艾家坟的第四个出处?该文第一段文字就是:“在现三林镇西北原临浦村,村西南有小村宅,在艾家宅河内,曰:艾家宅,宅不大,仅七八户村民,相传为当地艾家坟(石墓田)的看坟人。”笔者于2020年11月下旬,委托原杨思镇朋友询问原三林镇亲戚,回应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告知,艾家小宅是在镇西北(即今杨新路处),而艾家祖坟在小宅南约里把路(500米不到一点)。从《张江钩沉》《艾家坟地传说多》一文叙述共有3处,一为亭子圈(即现三灶浜北、孙环路西侧绿地——编者注),即艾可久墓地;二为长坟山,即艾可久父、祖父的墓地(即艾巷桥南养正宅处——编者泩);三为六里艾家坟。但该文没指明六里艾家坟葬的是谁,但据《三林乡志》记载,属艾氏八世孙、艾可久孙子、中书舍人艾廷机之墓。而三林塘临浦村的艾家坟应该是艾氏二世艾昇(升)之墓 ,是艾可久之父或艾可久为其重修的,并派了守墓人。 <font color="#ed2308">(上图左:现艾氏老宅,右:原养正小学所在地,现三灶浜路518号。下图左:原艾巷桥,右:原艾可久祖父、父亲墓地)</font> 从艾可久这一氏族的相关迁徒、墓葬之地的分析来看,艾可久的出生地不在现张江镇孙桥社区中心村养正宅艾家圈,而是病逝后奉旨葬于亭子圈的。其儿子艾大有、艾万有也是在艾可久安葬之后回浦东孙桥守墓的,那末艾可久祖父、父亲的墓怎么也在孙桥呢?因为一世在松江,二世在三林塘,三世住在艾家弄、葬何处不知,六世可久是赐葬于孙桥,七世才到孙桥,中间四世、五世怎么会葬于孙桥呢?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艾可久之祖父、父亲较艾可久晚逝;另一种可能是艾可久祖父、父亲先逝,但墓在别处,然后再迁到孙桥。另有一个疑问,八世、可久之孙、中书舍人艾廷机为何重回六里安葬?这在直到定稿时,朋友奚报国关照我,他借与我的《光绪南汇志》要尽快归还给他,此时我想起为什么不查查呢。一查固然有道,原来廷机幼失怙(即自幼父母早逝),跟随艾可久生活,可久病逝时,廷机就请朝廷将其赐葬,结果就葬于六里,从而有了艾家坟。真是踏破铁鞋远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艾可久墓神道碑的抢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众所周知,艾可久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明代墓。可由于在六十年代修筑灌溉渠道,文革中建造孙桥种畜场而被毁,目前只有1959年拍摄的照片可作参考,唯一的实物就是《艾可久墓神道碑》和碑座石龟(石琢的龟,古代为瑞物——笔者注)。这还是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亲自挂帅、热心于文物搜集的周敏法先生等努力的结果。</div>根据新浪博客“浦东游子周敏法”说,2013年9月26日中午,有三位长期在浦东收购老古董的外地“眼线” 朋友打电话给他,说在张江镇孙桥环东村,发现一只“很大很大的石乌龟”被扔在三灶浜路外环线西侧的一块绿化地里。其石质为青石,体积硕大,重达数吨,令人震惊。可惜颈部已断,所幸尚可修复。旁边还横七竖八躺着一对很大的石狮子,奇怪的是这些东西怎么会从天而降。<br>周敏法立即想到了浦东新区史志办主任柴志光,因为柴主任一直热衷保护浦东的石质文物。柴志光当场断定是明代艾可久墓的《墓神道碑》的碑座,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本着“保护文物,抢救第一”的理念,周敏法组织人员和车辆,带上工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几百斤重的龟头抬上卡车。拉到他家时天已经黑了。<br>柴志光主任接报后,火速与档案馆的许芳老师赶到现场。原来早在1997年,柴主任已经征集到《艾可久墓神道》碑,就是“梦中寻她千百回”的碑座一直不见。第二天早上七点,周敏法一行6人就将石龟头送到了浦东档案馆。进入大院顾不得卸车,都去看那重达十多吨的《艾可久墓神道碑》。当看到此碑旁边说明中有碑座“105厘米见方” 时,周敏法不禁激动起来:两者尺寸分毫不差,原来它们真是“一对原配”!28日下午,柴主任他们也将碑座顺利运到档案馆。曾经历经沧桑,身首分离的石碑与碑座终于“团聚”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1959年拍摄的艾可久墓地,图片来自浦东档案馆)</font></h3> 最后顺便说一下,本文只是自己对艾可久氏族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只是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希望更多的喜欢艾氏研究的专家能提出更多的佐证资料。 (完成于2020年12月2日上午1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