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亲回忆曾祖

侍郎神韵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和父亲回忆曾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留记忆系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李自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西留祖上,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因为归乡问祖,写了一篇归乡记再无下文,引来许多读者好奇追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为自己是异乡游生之人,寄人篱下讨饭为生,所以平日忙着为生计奔波,因此,码字一事只能借时间而定。只有在时间宽松闲暇之时,方可拿起自己的笔写自己所见所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题目所言和下文叙述,均来自父亲口述,所以我想应该是真实故事,因此觉得应该记录整理出来,作为李氏家族后辈的处世之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首先关于父亲的爷爷辈要说明一点。经过和叔父根据族谱影子对应梳理,祖辈自鼻、远、太、烈、天、高、曾、祖、到父亲,祖宗十八代其中,父亲一辈正好是第十代世孙。这里提到父亲的爷爷,当然是李氏第八代曾祖一辈,第七代李氏高祖共三位,曾祖一辈共十一位曾祖父,鄙人今天文中提到的故事,是关于曾祖李钟华和父亲的生活点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曾祖在彬州南原口头称呼“老爷“,因此父亲每次对我辈讲述,开口禅就是:“你老爷说……”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其实宗族上辈,一无名小辈能见过曾祖一辈,也算荣幸之至。鄙人见过的曾祖老爷,也仅钟华老爷一人。其实自己的亲爷爷亲老爷还真的没见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过,人出生后。如果能遇见自己曾祖父和祖父,那确实算是幸运儿。那么如此情况下,中华民族会有一个既传统而又很光荣的荣誉,就是“四世同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曾祖钟华老爷,鄙人见过其实并不代表熟悉曾祖的生活习惯和处世方式。大约在七五年的冬天,去隔壁同族祖父庚兴爷爷家玩耍,爷爷奶奶告诉我说老屋的老爷爷来家里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记忆中的场景,光线黑暗的窑洞刚进门口,半遮半掩的柴门背后,土炕沿上蹲放着一个煮熬茶水的火盆。火盆背后坐着一位陌生的面孔,根据庚兴爷爷介绍,他就是我们的曾祖我的老爷李钟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钟华老爷留下的印象,其实当时让幼小的鄙人吃了一惊,面前的人哪是我的曾祖父我的老爷,分明是一位神仙下凡,或者说是土地爷显灵我看最妥帖。一位老人端坐在土炕沿,鹤颜童发,双腿盘膝盖而坐,身材魁梧高大,身穿一身黑色中式平布外套,身披一件合里合面的黑色皮袄,皮袄是栽绒领子,里边棕色内衬上边还带有福字花样,皮袄上的羊毛特别的细长,也格外的刷白。皮袄外套干净衣服展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钟华老爷留下的印象,其实当时让幼小的鄙人吃了一惊,面前的人哪是我的曾祖父我的老爷,分明是一位神仙下凡,或者说是土地爷显灵我看最妥帖。一位老人端坐在土炕沿,鹤颜童发,双腿盘膝盖而坐,身材魁梧高大,身穿一身黑色中式平布外套,身披一件合里合面的黑色皮袄,皮袄是栽绒领子,里边棕色内衬上边还带有福字花样,皮袄上的羊毛特别的细长,也格外的刷白。皮袄外套干净衣服展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爷稀疏的头发银白,面色红润光泽,慈目善言,慈祥和蔼可亲,讲话慢条斯理,一绺长长的美冉,足足有二十多厘米长。老爷的其他穿着打扮倒不是很好奇,当时最好奇的是老爷的胡须,一直在思考,留这么长胡须,我的老爷爷怎么吃饭?吃饭时,馍饭是不是能放进口里。长大后才知道自己的多虑是杞人忧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和老爷,在庚兴爷爷家偶然相遇,简单的遇见,记忆中好像没有太多对话语言,只仅仅记得在庚兴爷爷介绍相互认识后,老爷问候了父母和家里简单情况。因为是老屋来的长辈,自己也不敢过分的造次。所以,不大会儿功夫,就主动地退出了窑洞门口独自去玩耍。和曾祖父老爷这一面,是人生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在1980年,父亲因为堂姐的婚姻媒事纠纷,曾经去西留村老屋,领教于我的曾祖父钟华老爷。根据父亲记忆,钟华老爷一生一世,能言善辩,口才出众,腹有诗书,肚量胸怀宽广,为人处世乐观。彬州南原,方圆几十里享誉声名了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爷即使和自己儿女相处,同样的话语,他平生语出惊人,从不恶语伤人。所以很受乡邻梓里爱戴和尊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根据父亲讲述,那天下午他到西留村遇见老爷爷,和老爷爷商量具体事宜完毕,父亲要告辞转身回家,老爷挽留父亲吃饭并过夜。老爷要他的孙子,我的父亲陪他唠嗑拉家常理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午到了吃饭时间,我的祖母奶奶,也就是曾祖父钟华老爷的儿媳妇,给父亲和老爷爷擀了手工面条吃。按父亲口述,当时我的奶奶擀的面条,在彬州老家也就是普通的家常饭菜而已,其实,并没有太过分的反常太特色,可是当奶奶把饭菜端上餐桌时,老爷爷海口不停地夸赞自己的儿媳妇,根据父亲叙述原话是:“老五啊(父亲在他弟兄五个中的排行。),你看看你娘子(这里的娘子,娘是娘,子仅是口语余音。是彬州南原古话,是对长辈的称呼)擀的这面条,擀的薄,切的细,这臊子汤,酸辣香,爷爷吃一碗还想吃一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说他一边吃饭,一边眼睛打量着自己的爷爷,他一直在思考着,我爷爷这个人啊,儿媳妇就做了一碗普普通通的家常臊子面,饭里边连个肉渣渣都没有见,哪来的那么多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父亲当时确实冥想所思,特别地费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等到夜晚睡觉,夜深人静之时,父亲专门为这件小事情专意请教我的老爷爷。老爷爷终于笑了,他告诉自己孙子说:“这孩子真笨啊,世上的事情,不要过于认真,凡事看破不说破,欲成事反其道而行之。如果想吃更好吃的饭菜,不如美言夸赞几句,儿媳妇嘛,今天夸明天夸,晚辈听着心里舒服,心情好生活有信心,孝顺父母之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高帽子虽然假,人人都愿意戴。老五,你说爷说的是也不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爷爷的一句话,让父亲受用了大半辈子,父亲也时常把曾祖父的话,讲给我们姊妹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显而易见的事,就是要教育一个好的后代,一个人踏进社会,要与社会时代和睦相处,以揉克刚,以退为进。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重要的心得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无论是教育孩子,教育家庭成员,或者教育自己团队成员,或者自己职工,都应该采取方式方法,最好以鼓励和开导的方式,多点赞美少点批评。循序渐进,和睦团结与人相处,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发展壮大的主要模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曾祖遗训,虽然看似简单,要事事利用在现实当中,依鄙人看,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实现。</span></p> <p>2020年12月1日于文昌阁</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彬县中学,中交一公局六公司试验检测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