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头 碰瓷(四)

林应澄

<p><b>釉</b></p> 陶瓷器之用离不开釉,包括它的功用和美颜。釉是陶瓷器的紧身衣,正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陶瓷之美在很大程度是靠釉。<div><br></div><div>现在很少有无釉旳“裸瓷“了,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紫砂是个例外,紫砂器不挂釉,充分利用原矿泥本色,成器后温润古朴。<div><div><br></div></div></div> <h5><i>宜兴僧帽紫砂壶</i></h5> 笔者还收有两支外壁不挂釉面的柴烧陶杯,一支古朴一支儒雅,十分耐看。 <h5><i>据行家说,这支陶杯野外都 不挂釉,内壁和口沿的晶质层不是釉,而是胎体和落灰在烧制中形成的。本人眼拙,觉得外壁无釉确信无疑,但其它有明显晶层的部位真的没有施釉吗?各位慧眼看看。</i></h5> <h5><i>这支杯子内壁施釉而且有莲蓬纹饰,外壁确无施釉,但在烧制过程中有矿物结晶析出和柴烧木灰的撒落 ,在表面上形成 了一层淡淡的光泽和晶层。</i></h5> 釉是熔融在陶瓷器表面上的玻璃质薄层簿层,是以矿物原料、呈色料按比例配合研磨成浆,施 于坯体表面,再经一定温度烧制而成。釉对器物有保护和美化作用。正因为它,使器物超脱了胎体的单一而有了缤纷色彩和神奇变幻。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出现彩陶,但那彩层不是釉,关键是没有形成玻璃质,说到底还是受制于釉矿石的发现和烧制技术条件。直至商代末期先民才真正发明了釉,这在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釉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钙,所以最初的釉为石灰釉,特别是北方矿土中本来就不缺钱。</p> 釉的好坏取决于原料的品质和配方,釉的颜色取决于原料中的化学成份。釉面的美当然跟施釉工艺密切相关。<br> 素釉 <h5><i>绝大多数釉都讲究光泽,但也有无光釉或亚光釉,这对日本陶杯表面施的就是亚光釉,黑白互为表里,别有趣味。</i></h5> <h5><i>景德镇大红斗笠杯</i></h5> <h5><i>德化纯白公道杯</i></h5> <h5><i>化纯属蓝执杯,它还是一支陶笛。</i></h5> <h5><i>妆窑青色瓷杯</i></h5> 器物表面施以单一颜色的釉,能给人以清纯洁净的感觉。实际上完全的单色并不多见,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一般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制作者更喜欢缀金边等装饰,只要不过份,也不会影响单色釉的纯净感。 <h5><i>纯黑咖啡杯</i></h5> <h5><i>湖南洪江大球泥纯白酒杯</i></h5> <h5><i>大红分流杯</i></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i>日瓷纯白玲珑盘(豆盘)</i></span></h5> <h5><i>日本深川御制霁蓝咖啡杯,这种霁蓝色釉为深川秘制,别家无法模仿。</i></h5> <h5><i>纯白手冲咖啡滤杯</i></h5> <h5><i>哥窑青灰釉主人杯</i></h5> <h5><i>国瓷纯白釉金边瓷钵</i></h5> 不要以为单色就是简单容易,学过画画的人都知道要一张白纸上涂抹出均匀单一的颜色需要一定功夫,又何况是用釉彩在曲面的坯体上作业。要做到江天一色,朗朗乾坤,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