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古镇拍记活动--苏州古城拍记协会201128

溪水sz

多日连阴雨后,上周六雨止转晴,古城拍记协会组织拍记木渎古镇。通常游览木渎古镇多会从木渎山塘街开始,因为那里集中了古街、古桥、古寺和多个古景点(羡园、虹影山房、古松园等)。但我们这次有熟悉当地的文保爱好真“消夏言者”引领,故选择了从比较偏僻的南街开始,那里也有多座古桥和不少原生态的古民居,集中地点就选在南街口的冯桂芬故居门口。 活动合影留念,前右一为消夏言者。本次活动好像是协会参与人员最少的一次,仅印心和我两人参与,另加几位访古爱好者,包括印心在冯桂芬故居前捡来的重庆妹纸两枚,她们因为冯桂芬故居维修闭馆,所以干脆参加我们的活动,看来她两也是传统文化爱好者。我因为迟到了将近半个小时,所以错过了活动集合,是后来追上大部队的。 我乘坐公交到翠坊桥站下车,沿中市街往冯桂芬故居,首先看到的就是邾巷桥,邾巷桥原称东安桥,始建于明,因其南岸桥堍一带以前开设很多苗猪行,因此这座桥就被称为“猪行桥”(苏州话发音与“邾巷桥”相同),取代了“东安桥”之名,此桥为1999年重修。过邾巷桥往西一百多米,就到达南街。 <p>邾巷桥上可看到前几年修整一新的沿河凉棚,但看看后面这幢拆迁在即的大楼,下面的河棚该何去何从啊。</p> 南街在不足300米的范围内,有三座古桥,分别为吉利桥、张家桥和南街廊桥。我在吉利桥与印心、消夏言者等会合。这是吉利桥东侧,依然保留有12级台阶。 桥西侧,台阶淹没于尘土中,因为前面被围墙挡住,已经无路可通。吉利桥最奇特的是其桥栏,两根粗大的完整石料架在桥栏墩上,这在苏州好像是极罕见的。 桥侧刻有“重建吉利桥”字样,根据网友“悠哉游哉”的记录,在“重”字右侧,还有“乙酉年孟秋”字样,这几个字我在照片上依稀可见,但难以分辨。 桥西侧有经幢一座,上有“南无妙色身”和“南无宝胜如”等字样。 在吉利桥西看到的河滩头,台阶保存基本完好。 很典型的的“人家尽枕河”风光。 吉利桥在南街西侧,需经由这条东西向20多米长的一人弄才能到达。 离开吉利桥,沿南街往南数十米,就到达张家桥。张家桥以西,是一条大路,故此桥尚有通行功能。张家桥也是一座古桥,东南桥柱上镌有“道光五年孟秋吉日”,西南桥柱上刻有“济善堂募捐重建”,均清晰可见。 桥板和桥柱石基看上去还算稳固,但西侧桥堍坍塌已经很严重了。 看桥的整体样子,如不及时维护,坍塌可能也为时不久了。这是桥堍西南。 这是桥堍西北。 桥东侧的老房子,前面一部分已经坍塌多年,只剩木梁架了。从这儿继续往南到胥江边,基本上就很少民房住家了所以也不像一条巷子了。 廊桥位于吉利桥以北,我因为迟到了,没有拍摄到。这里3张廊桥的照片,借用印心当天拍摄的照片。廊桥据说建于清末民初,全长不过5、6米,桥栏左右均匀间隔以3根木柱辅以桥栏,把小桥分成更小的4间,桥面也是木板铺成。上述三座桥只有廊桥能够在百度地图上查询到,另外两座桥在地图上无法查询到。 看来桥边的房子也是无人居住、破败不堪的。 南街似乎进入了拆迁改造的流程,部分已经被征迁的房屋大门已用水泥砖墙封闭起来了,但愿这样的封闭期间不要太长。 南街不长,成街巷状的路段仅300多米。由于很多老房已经破败不堪,无法居住,还有一些已经被征迁,大门封闭,所以街道人气非常差,难得能看到几个当地居民。 左边楼房的屋檐瓦全部掉落,露出了光秃秃的木檐,右边楼上的木窗残缺不全,应该也无法居住,事实上右边第一扇门已经被砌掉封闭。只有我们几个在街上寻寻觅觅。 看看这样的房屋,当年过着小康生活的房主,应该不会想到自家的房子会破败如今吧。 这样的小巷,当年在苏州应该是随处可见。这几家的门窗已经被砖砌封闭掉了。 我们几个在研究,倒塌铁门上的铁钉图案究竟是什么? 难得看到三位老街居民,感觉到这里的一点点烟火气。 这间老屋至少住有一位老妇,养了一只老母鸡(屋内右下可看到老母鸡的身影),我在追赶印心他们时看到老太太和母鸡,未及拍摄。 一家烟杂小店坚守在这里,不知道营业额能否维持盈亏。估计是当地老人自己的房子,开个小店聊补收支,至少自己有一件事情在经营,不至于太无聊。 南街上最宽敞、最好的风景应该就在这里,两条废弃的游船成了种花、晾晒的好地方。后面的高墙大宅是苏州市历史建筑“冯秋农宅”,大门紧闭,使用的是密码锁+指纹锁。据苏州古建网称,此宅为明晚期建筑,现存墙门、大厅、楼厅及附房。 2014年冯秋农宅列入苏州市第四批控制保护建筑名单,2017年后修缮。 准备腌制的青菜先要晾晒脱水。 南街河埠风光。 结束了南街的拍摄,经西安桥就可到达西街。此桥为1999年重修,是邾巷桥(东安桥)的姐妹桥,两桥相隔一百余米。 远观西安桥。 下西安桥到达西街的拐角处,墙上残留有民国风格的门楼雕花,估计这里在西街拓宽前。也是一幢漂亮的民国建筑。 在西街北侧,有一片停车场,停车场中间,矗立着一幢民国建筑。围墙门口处,钉着一块牌子:“苏州市历史建筑“馀里楼”,2018年8月27日公布”。该楼位于西街64号,为民国木渎士绅严良灿(严家淦的伯父)所建。看着楼前一大片停车场,估计当年楼前或者还有很多建筑,或者干脆是洋楼前的大花园(地图上看大楼距西街约90米)。 看大楼外观,基本上应该是原来的状态,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 大楼的门廊十分开阔宽敞,走入大楼内部,客厅、房间等也非常宽敞。 看看人家的楼梯,宽度接近3米,这在苏州的古民居中好像也是极少见的。 楼梯扶手栏杆。 这是通往3楼的楼梯,也没有太多的装饰。 停车场上,3个小朋友比赛投掷石片,玩得不亦乐乎,大女孩5年级,小女孩幼儿园中班。 西街上人来车往就比较多了,充满了市井气。 看到这样一幢老房子,想问问屋主人房子的年代历史,但屋内人是外地来的租户,一问三不知。 西街上这幢老楼,估计是上世纪8、90年代的产物,现在也面临着拆迁的命运,看看有些窗户连窗框多已经被拆除。 这里是年久失修坍塌的房屋。 这是西街河对面一幢等待拆迁的房屋,看外立面贴的瓷砖,此建筑建设时间应该不久,估计也只有30年左右甚至更短。 <p>与上述建筑隔河相对的一个楼盘,每层一百多平米的联体别墅,每套价格为5、600万,贵的要一千多万一套。看来建是GDP,拆也是GDP啊。</p> 西街上还有一幢很有看点的建筑就是严家老宅,也称严家淦故居,包括了西街108、110、112、114号,占地5000余平方米,三路四进,以备弄、庭院间隔,周施高墙封护。其西路和中路为清代建筑,东路为民国建筑。内部楼厅建筑精美,但我们无缘入内参观。尽管门板上贴有“木渎镇校外文化体验中心”和“请购票参观”字样,但照样大门紧闭,而且看样子紧闭了很久了。 看着很有年代感的老房子。 所幸我们从备弄往老宅后面去的时候,我看到边上一扇门没有紧闭,留有一条缝,敲门后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出来。告之我们想入内看看,老太太一口应承。 原来老太太住在中路的南面墙门里,而天井里以北的房子全部破败不堪,落地长窗紧闭。 印心在仔细观看老太太所住墙门上方,是否有砖雕之类的装饰,好像没有。 消夏言者为大家介绍老建筑的结构。 这个天井大概是中路第二进的天井。 楼下落地长窗结构尚完整,但玻璃基本上没有了。楼上的窗户已经残缺不全,吊顶天花板也掉落不少。 船篷轩上的部分椽子(右上角)已经断了,望砖也部分掉落,所以站在下面还有一点儿危险呢。 穿过备弄到达严家老宅的北侧,这是北侧的高墙。 住在严家老宅北面的居民,种植的一棵金桔树,果实挂满枝头。 这里还有一口老井,其井圈比较特殊,留有井盖沿槽,这又是不多见的。据说这口老井是严家菜地浇水所用。 离开严家老宅,围墙外的一个民居小院,老太太正在收衣裳。 <p>院子里这棵“玳玳园”长得也不错。</p> 绕过严家老宅西面的小弄堂重新往西街,在一个小转弯处,大概2.5米以下的墙角不是直角,而是如图的圆角,而圆角上部还是直角。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建筑设计,防止路人不小心撞到墙角时,不容易被撞伤。而这也就是所谓“转弯抹角”,这里的角被抹圆了。 重新转到西街,路边的非洲凌霄,在秋冬季照样能开花。 西街124号,虽然破败,仍不失其原来的风韵。门口是半圆形的石台阶,正门上方也呈拱形。其柱础不是苏州通常的圆形石鼓墩,而是一种异形的石柱础,具体形状可以看下面图片。楼上还保留有一根车花圆柱,由此推断楼上栏杆和窗户,应该多是后来更换过了的。 看看正门口的两个木柱石础,东面的石础还是原来得,而西面的石础已经丢失,成了现在这样的方形水泥础。这是东西两个柱础的组合对比图。 西街124号侧景。 继续往西,就可以到漂亮的西津桥。西津桥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康熙二十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渎镇济善堂募捐重建。此桥有桥联:“立马望苏台,山翠万重拱虎阜;扬鞭来震泽,风涛千古泣鸱夷”。它是木渎古镇上体量最大的一座古桥。我们本次拍记就在此桥上合影并结束。 桥堍一棵大树,蜿蜒盘旋于西津桥之上,更添古桥风姿。 活动结束后,我单独在古镇转转,远观永安桥。香溪南侧的商铺山墙上,画了不少民俗风情画,倒也别有风味。 拉近一点看看永安桥。 永安桥,横跨香溪,位于山塘街羡园(严家花园)前,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已历经500多个春秋。 桥堍拍艺术照的菇凉。 回家时,路过一家重庆风味的餐厅。这样的装潢,如果发生在50年前,一经上纲上线,店主可能会惹上杀身之祸(因为与毛主席像一起出现的“屌”字,在苏州是非常贬义、下流的字)。而现在的网络语,则解释为:我只做这道“很厉害”的菜而已。时代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