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5)难忘家乡的饲养室

黄百合

<p class="ql-block">序: 西安市鄠邑区涝店街办吴兆村是我的老家。村子坐落在关中平原中部,南眺秦岭,北依渭水,西望周至,东临涝河。古村土地700多亩,人口689人,是户县的小村;也是户县的古村,远在明代就形成村落,解放时有黄土夯筑的城墙。村子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充满活力的新村。上世纪人民公社化时,村子的饲养室是社员生产、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尽的欢乐,那抹不去的乡愁那时已深深的印在我的心田,久久难以忘怀。今以笔墨记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记忆深处的饲养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饲养室坐落在村子西南,紧南边是二队、三队的打麦场,喂牲口的麦秸很方便就拉到饲养室铡草喂牲口,牲口很快就能拉到打麦场套碌轴、碾子。再南边是古老的甘峪河;东边是大队的菜园、学校、大队部;西边是村子的古井、大麦秸垛和一望无际的良田,源源不断的给牲口提供麦草、饮用水;东北依偎着古老的村庄,乡亲们常来饲养室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队、三队的饲养室六间房连成一体。东边是二队饲养室,西边是三队饲养室。饲养室一间盘炕,放饲料、水缸、饲养用具;中间那间是一长排牛🐮槽、栓牛环、拴马桩。牛、马、驴、骡不干活时就栓在这里;另外一间放垫圈的干土,山墙上挂着牲口干活用的各种佩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饲养室的门口是盛满水的大铁锅和鏊(盛水器皿),方便牲口劳动完饮水;房檐下的墙上挂着犁,摆放着磨地的磨、鑿地的鑿;饲养室东山墙外是二队的两间草棚,平时在这里铡草,牛草堆得快到棚顶。腊月里这里又是村子赶制大堂鼓的地方;西边是三队的几间厦房,放着铡刀、铡草机、牛草、麦糠。</p> <p class="ql-block">  饲养室的院子很大。东西两边是又高又大的土堆,儿时我们叫“高山”。场院平时当广场用,用来晒干土、晒棉花、剥大蒜、唱大戏、演电影、杀年猪、分东西、孩子戏耍、牛马卸佩具、驴滚蛋、放马车……院墙边是几十个栓马桩、栓牛环,牲口闲时每天拉出来晒晒太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饲养室是在队上经济薄弱的情况下成立的。我们村小没有地主,合作化时养牛、驴的家庭少,马、骡子压根就没有。多年没有马车,乡亲给孩子娶媳妇用车,就到临近的马坊、双柏村借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队上先后买了几头母牛、母驴,饲养员精心管护,年年都下小牛犊、小驴驹,小家伙一天天长大,队上的牛和驴越来越多。后来队上又买了几头马、骡子,马又下了小马驹。牲口越来越多,村队发展越来越兴旺,用牛马成群,牛肥马壮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看着兴旺起来的饲养室乡亲们心里美滋滋。有一年部队一匹战马受伤,上级支援给三队,饲养员叔叔精心照看,从涝店请来兽医给马🐴看,诊疗、抓药、熬药、喂药后马儿恢复很快。一年后保正叔、奔楼哥就驾着这匹马驾辕的大马车给队上拉土拉粪;后来还生了小马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精心管护的饲养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饲养员负责牲口的日常管护。饲养员要选爱牲口、懂牲口、脾气好、能吃苦、能熬夜的爷爷、叔叔担任。牲口的加料、铡青草、加水、垫圈、晒土、起圈、梳毛、观察、看病、喂药、接生等活,全凭饲养员的爱心、耐心、细心、自觉。短时间看不出饲养员的好坏。时间一长,好饲养员能把牲口喂得膘肥体壮,浑身有劲;能抓住牲口的发情期及时交配,孕育接生小牲口。不负责任的饲养员把牲口喂得瘦弱乏力,套牲口的社员就会向队长反映,反映的多了就只能换饲养员 。饲养员把牲口管好,牲口就有用不完的劲;少生病;多下牛犊子、马驹子、骡驹子、驴驹子,饲养室就充满生机。饲养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队经济的发展。袁家四爷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牲口经纪,为我村买卖牲口把关。牲口的小毛病,袁家四爷就能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乾坤爷爷、本家爷爷、喻家三爷、百忍叔叔、西巷子伯伯、父亲等长辈都是生产队优秀的饲养员。父亲几次当饲养员,我那时晚上随父亲在饲养室炕上睡。当时没电视、电脑、手机,冬秋季,父亲早早把炕烧得热热的,爷爷、叔叔、哥哥们盘脚把炕围得满满的,地上都站满人,乡亲们评《水浒》、聊《三国》、议《西游记》、讲《聊斋》、吼秦腔,好一个热闹,偶尔也对后生们讲讲做人、处事、出门的道理和知识,我了解着百科知识,增长着书本没有的见解和道理,为我以后走南闯北打下坚实的基础。父亲抓住间隙给牲口添点草、拌点料、饮会牛🐮……十点多爷爷、叔叔相继回家,我慢慢瞌睡了,睡眼朦胧中父亲在给牲口垫干土;半夜三更我尿尿,父亲给牲口拌料;一轮朝阳起,父亲还在经管牲口……白天饲养室人进人出,一派忙碌,父亲来回照应着。一整晚父亲才能睡多大会。队长、社员夸这段牲口长的好,父亲心里美滋滋的。现在想来父亲好辛苦!饲养员好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16日22点06分,四川松潘、平武发生7.2级地震,地震余波影响到户县,饲养室的电灯左右摇摆,睡在炕中间的我被摇到炕边。父亲叫醒我,安排西巷子伯伯带我回家叫家里人撤离,自己把牲口给院子转移,伯伯送完我,又返回饲养室和父亲一块转移牲口。牲口平安转移好,汗流浃背的父亲和伯伯才歇了会。父亲以大无畏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把爱集体落实在行动上,为他老人家点赞!</p> <p class="ql-block">三、饲养室连着乡亲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饲养室连着乡亲们的心。大家经常到饲养室转转,看看牲口膘情;看看新买的骡子;看看怀孕的乳牛;看看马驹、驴驹、骡驹。母牛下犊、母马临产,大家守在跟前,帮忙的帮忙,跑腿的跑腿,忙碌着,高兴着。牲口偶然病死,饿着的孩子急着吃肉,大人们心难受😖,一些奶奶、姨姨难过的哭😭了。看着几十牲口拉车、套犁、拉磨、拉碾子,老人们乐呵呵,中年人美滋滋,那时的德芳叔、保正叔、奔楼哥摔着响鞭赶车扶犁,好一个义气风发!人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其实队上也是如此,是不是风小伙(关中对身手敏捷的好小伙的称呼。),赶车扶犁就能看出。敢驭烈马才能赢得乡亲的称赞!看着自家队上的牲口拉着马车,把叔叔、哥哥的新娘子娶回村,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收工的傍晚,饲养室人头攒动,牛儿饮水,马嘶骡叫,驴儿打滚。饲养员准备好饲料,等待劳累一天的牲口饱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饲养室是队上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唱大戏、演电影、开大会、杀年猪、分苞谷、剥蒜种、踩堂鼓、称重量、晒棉花等都在饲养室院子的广场进行。队上有时唱大戏,戏台就搭在饲养室的院。全村男的张罗的忙张罗,管理的忙管理,管秩序的忙维护,后勤的忙后勤。奶奶、姨姨、姐姐们忙做饭、招呼亲戚。孩子们尽情的玩闹。四邻八村的乡党赶来一饱眼福。电影大多也在这个场院演,劳动之后的乡亲们享受着文化大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月十九古会前、腊月底,队上在场院杀猪分肉。乡亲们聚集在场院,四舅爷、德芳叔、文焕叔、奔楼哥搭锅摆案,提刀杀猪。爷爷、叔叔等着吸板油,品尝浸好的猪血;姨姨、姐姐等着美容的猪胰子;孩子们渴望着好玩的猪尿脬。肉分回家,奶奶、姨姨、姐姐忙着煮肉烂臊子;孩子们眼巴巴隔着窑窝,闻着肉香等着啃骨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月半,种急蒜。凉风起,奶奶、姨姨、姐姐领着小孩,汇集在场院剥蒜瓣。人员、蒜辫、担笼、板凳、草柸摆满场院,一家人围一圈,大人剥,小孩拉蒜辫。几个担笼都剥满了,就去称斤两,渴望着称多点多记工分,年底能多分点东西。每个家都是真正的优秀团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天到,丰收的苞谷倒满场院,好大好大一堆。队长安排人用大秤、大老笼根据各家人口分给各家。每家用架子车拉回家,尽享丰收的喜悦。雪白雪白的棉花凉满场院,簙子连得长长的,等着晒干给国家交爱国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地的锣鼓源远流长。乡党们酷爱锣鼓。我们村敲的是大堂鼓。堂鼓直径近两米,鼓高一米,上下鼓面都用着整张牛皮。原来的鼓破了,就要重新做。腊月里,书记安排东场巨家爷爷请来挣鼓师傅。做完浸水、清洗、熟皮、蒙鼓、踩鼓、订钉等工序。大堂鼓就挣成了。踩鼓是最热闹的,吃罢晚饭村上的风小伙抓住鼓面上方的绳子,使出吃奶的劲,赤脚跳着在鼓面上踩。不一会就浑身冒汗😓,累了就换人。踩到晚上一两点,才能回家。连踩数日一面鼓好。换个面再踩数日才能订钉鼓成。看踩鼓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小伙们踩着,乡亲们点评着。小孩从缝隙挤着往里看,别提有多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饲养室就这样吸引着村里 的男女老少,成为村子人气最旺的地方,紧紧连着乡亲们的心。</p> <p class="ql-block">四、饲养室是我们孩子的乐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跟小伙伴去了几次后,我喜欢上饲养室。饲养室有我们喜爱的马🐴、骡、驴、牛🐮,特别是小马驹、小骡驹、小驴驹、小牛犊,萌萌的,超可爱。我们的生物、动物知识就是从那时慢慢积累的;有等着我们的玩伴;有乡亲们的“百家讲坛”和娱乐“大舞台”;有我们打闹的大场地;有我们渴望的外边的世界的信息。饲养室深深的吸引着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放学、放假后,我们不约而同的到场院玩耍。女孩唱歌、踢毽子、扔沙包、跳绳、玩翻交……我们在场院看牛喝水、驴打滚、骡子撂蹄子,忙着赛跑、跳远、滚铁环、打“面包”、打尜、捉蛐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在麦草垛跟前支起筛子,撒上谷子捉麻雀、野鸽子、掏麻雀蛋。我们在麦草堆頂意外发现一窝鸡蛋,近二十颗。我们拿到代销店卖了,买了几副扑克,用蛋清给扑克做了保护层。一有時間在草棚、墻邊三三两两打扑克,不知不觉就是一晌;有时我们捉迷藏,跑的满头大汗,却練就了好身體、机灵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是“爬高山”,大人把这叫“猪拱城”。我们围着大土堆玩“打仗”,一波守住不让上,另一波使出吃奶劲往上冲,急了就用土扔,挣得汗流浃背,扔得满头满身土,衣服都看不见本来的颜色,一个个成了土不溜秋的土孩子。攻上去算赢,这人一波整齐的站在土堆顶上,尽情欢呼,比解放军占领“孟良崮”还高兴;攻不上去算输 败下阵来的那波,垂头丧气,心里想着下次一定好好努力,再不能丢人了。我们玩得忘了累。夜深了,有家长叫伙伴回家睡觉,我们跟着各回各家。母亲说我睡得像死猪,扔到河里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土堆的斜坡就是天然的溜溜板,小伙伴排着队爬上大土堆,顺着斜坡往下滑。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谁滑斜,滑得摔下来,就逗得乡亲一阵笑声。仔细看看,裤子土了,裤子的屁股处磨破了,斜坡被我们溜得又光又滑,远远看着都反光。我奇怪屁股总是滑不破,问了父亲才知道大人挖土时把砖头、瓦块、瓷片、漻礁石、玻璃渣都捡净了,感谢大人、长辈对我们的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里演戏、演电影我们坐在大土堆顶部,我们边看边找好玩的人和事,实在无聊就看着天空,数数星星。心中想着牛郎、织女、嫦娥、玉帝在天上如何住?我对文科的热爱大约就开始于那时。下午放学后我们坐在大土堆顶上先侃大山,收工时欣赏牛马进圈,乡亲荷锄归来的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动练体能,玩耍长心眼,娱乐增友情,组织显才能。饲养室的岁月锻炼了我们的体能和才能。一波又一波的“娃娃头”、“孩子王”成长起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那时虽然吃不好,穿不好,却实实在在玩好了。可谓是苦中有乐。</p> <p class="ql-block">  1982年的我国新宪法规定,农村建立乡政府和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基层政权机构和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分开设立。从此,以政社合一和集体统一经营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遂告解体。1984年底,全国农村完成了由社到乡的转变。我村与全国兄弟村队相继完成转变,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走到尽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村的饲养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牲口、大中型农具作价卖给需要的乡亲。记得父亲买了头小牛,在家养了多年。父亲用心侍弄着牛,牛卖力为我家驾辕拉犁。直到2002年父亲生病,我们家才不养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正月初四,我与年轻乡党日醒从村北看到村南,由村西聊到村东。畅谈古村的历史、发展。路过过去饲养室的地方不由想起家乡的饲养室,想起父亲,想起饲养室的岁月,感慨良多,记录下来与我的乡亲、朋友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家乡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文化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相信家乡一定会在新一届村委会的带领下,乘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东风,立足村情,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祝福家乡!加油乡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声明: 图片2、4、5、6、7、9来自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百合于西安市鄠邑区涝店街办吴兆古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6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玮,网名黄百合,西安市鄠邑区人,60后,中学老师。酷爱历史,特别是户县地方史。经常写点户县名人、亲情散文、乡愁类文章,整理家族史,传递和弘扬正能量。喜欢读书、历史、写作、美篇、散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