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走在新基础的路上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少先队

<p>  疫情之后,二年级班主任团队重新出发,再次投入到新基础主题班会的研究之中,可以说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次全新的成长。</p><p> 一年级小豆包们经过半年的在校生活,初步完成了值日岗的设置。再次回到校园,如何让我们的岗位再升级,班集体更和谐,是我们需要研究和突破的一大难题。</p><p> 通过再研究,我们二年级班主任团队慢慢对新基础的理念更清晰了,如何把握“会感”,先从学习开始。结合每周新基础的学习,我们组织班主任学习理念,指导解决班内的实际问题,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会议”中去,通过发现问题、合作讨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达成目标,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p> <p>  今年的二年级比较特殊,居家六个月再次返校的学生,相比较之前的学生,更难适应学校班级的生活节奏,问题也较多。为此,我们想把握“入队”这个契机,将中队化成一个个小队,在打造中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小队文化,引导学生更快融入集体,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向上地做最好的自己。</p> <p>  为此,我们依据《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以及《学生发展与班主任工作指导纲要》,从十月份开始设计了以“小队建设”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分为三个阶段:</p><p>第一阶段:我们的小队成立了</p><p>(1)自己的小队自己建</p><p>(2)自己的队名自己取</p><p>第二阶段:我的小队我做主</p><p>(1)自己的队标自己做</p><p>(2)自己的口号自己定</p><p>第三阶段:小队升级看我的</p><p>(1)小队文化真精彩</p><p>(2)小队活动帮助我</p> <p>  第一次班会,吴尘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班级小队队标、口号的确定过程,逐步完善了小队建设。小队的建立也让学生逐渐有了从“个体”到“小队成员”的角色意识的转化,有了从“单独行动”到“小队行动”的活动方式的转变,涌讨在小队长带领下的小队沽动,小队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和信任度逐渐搞高了,队员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也有了提高。</p><p> 可以说,通过前期小队建设,他们已经形成了“我们”的感觉。尽管小队成员间还缺少真正的合作与互动,他们已经表现出一定的集体意识。他们开始将自己放在群体中,伙伴的力量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很大。因此,在二年级,小队成员为了小队得到好的成绩,而产生互相帮助的愿望。小队的荣誉和伙伴的力量可能成为改正缺点取得进步的强大的动力。所以开展一节在队内设立岗位,使小队每一位成员互相帮助和督促,是非常有必要的。</p><p><br></p> <p>  第二次班会为小队系列的第三节,属于“问题解决型”班队会,旨在从中队岗位建设对班级的积极影响入手,切入小队问题,引导各个小队成员在发现小队问题过程中,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小队内部讨论,小队间相互补充,设置相应小岗位,明确岗位名称与职责,从而使小队建设再升级的过程。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希望使学生能够定期总结反思并留心观察班级中的问题,讨论解决。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对小队的集体感和融入感,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 <p>  在研究班会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二年级团队也在不断成长。从定主题,到分析背景学情,目标制定,再到环节设计,我们骨干班主任团队在一次次研讨和试水中不断完善,例如:第一次陈绘伊老师、魏亚欣老师、张玥老师帮忙试水,就小队宣传海报、文化内容不断修改,最终明确了小队成员、队标、队名及口号,优化了板书及小队呈现形式。</p><p> </p> <p>  第二次新基础班会我们依旧是团体作战。晋雪晴老师试水,前期导入铺垫时间太长,从中队引入小队不连贯;环节设置过多,讨论要求不明确;目标对应点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够明确具体。</p><p> </p> <p>  李临茜老师试水,目标及讨论要求明确了,但固化的岗位名称给让学生生成的空间不够,我们优化了板书内容,使之清晰明确;总结延伸也更加细化。在此特别感谢帮忙试水的两位老师,以及郑主任、陈绘伊老师、耿雪老师一路的陪伴和指导。</p> <p>  围绕“小队建设”,我们从小队成立、小队升级、再到小队活动,递进式地推进,把中队问题分解到小队问题,激发所有队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我们从中队设岗,分解到小队设岗,细化分工,努力让每一名队员成为中队的主人。从中,我们师生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班主任们、队员们的归属感,真正为实现所有师生共同成长而努力实践,彼此成就。我想这也是新基础理念中的“成事中成人”吧。</p><p> </p> <p>  做好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只要我们团结有爱的二年级班主任队伍,继续坚持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一定会在新基础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p>

小队

班主任

学生

老师

我们

二年级

班会

中队

试水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