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及出血热的预防知识

summer

<p>一、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p><p>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最易于流行。临床特征为发热与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p> <p>二、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症状:</p><p>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乏力、食欲不振、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行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7至10天消退,1至2周痊愈。</p> <p>三、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方式:</p><p>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p><p> 2、潜伏期: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p><p> 3、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p> <p>四、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预防措施</p><p>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及环境卫生;</p><p> 2、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或手帕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污染他人。</p><p>3、均衡膳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p><p>4、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去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p><p>5、加强晨午检,并做好晨午检记录,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及时掌握幼儿的发病动态。一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幼儿园会及时通知家长、送医院治疗并隔离(家长带幼儿在家隔离),隔离幼儿直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在家至少要隔离3周。</p><p>6、接种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1.5岁接种一针,6岁接种一针。15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目前有麻腮疫苗、麻风腮疫苗。</p><p>7、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立即洗手。</p><p>8、每天开窗多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必要时要进行空气消毒。</p> <p>秋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10月到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大高峰。学校和家庭要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此,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出血热的防控知识。</p><p><br></p><p> </p> <p>1、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p><p>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称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病例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该病病情重、病程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p><p><br></p><p><br></p><p><br></p> <p>2、流行性出血热是由</p><p>什么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病毒如何灭活?</p><p>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称汉坦病毒引起,该病毒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重途径传播。</p><p>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敏感;对氯仿、丙酮等脂溶剂和去氧胆盐敏感。4-20℃温度下相对稳定,高于37℃及pH5.0以下易灭活;56℃30min或100℃ 1min可灭活。</p> <p>3、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p><p>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p><p>(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p><p>① 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损的皮肤黏膜。</p><p>② 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p><p>③ 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人呼吸道。</p><p>(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p><p>(3)母婴垂直传播。</p> <p>4、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p><p>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程依次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一定要在发热期识别病情,及时进行正确治疗,以免贻误。</p><p><br></p><p>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发冷,高热,体温常达39~40℃,最高可达42℃,持续3~7天。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疼。少数病人出现头痛、腰疼和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毛细管损害:主要表现是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症。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或条索头。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严重者可出现大片瘀斑甚至鼻出血、咯血、呕血,也可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等。中后期发生全身性毛细血管出血,病毒释放至血液中出现病毒血症;病毒侵入肾脏引起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由于发病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很容易误诊而延误病情,且治疗无特效药,极易导致死亡。</p><p><br></p><p> 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进入低血压期,病人可出现血压降低,部分病人可发生休克,一般在发病后4~6天。这期间病人可出现四肢发凉、口唇苍白及青紫、脉细弱、出汗多、烦躁、气急等休克症状,出血现象加重。</p><p><br></p><p> 低血压休克期后期进入少尿期,这时可出现高血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量急剧减少,甚至一天无尿,同时有厌食、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可发生酸中毒及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在病情严重时,可因休克、大出血、尿毒症或水电解质紊乱引起死亡。</p> <p>5、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应该注意什么?</p><p>(1)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安全、最经济的办法。</p><p><br></p><p>(2)灭鼠和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月~7月和11月~次年的元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p><p><br></p><p>(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p><p><br></p><p>(4)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p><p><br></p><p>(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p><p><br></p><p>(6)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于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p> <p>编辑人:范童桦</p><p>审核人:周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