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杜鹏程创作的《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1954年出版。作品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小说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保卫延安》规模宏大,激情饱满,语言简洁质朴,风格粗犷雄壮,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达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b></p><p><b> 2019年9月23日,《保卫延安》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选题计划“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列为第三部。</b></p> <p><b> 1947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杜鹏程被派到部队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转战在西北战场上。在长期的部队生活中,杜鹏程扎根连队,积极参加营、团、旅各级的政治、军事及各种活动,和政治工作干部、军事指挥员、战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掌握了大量生动、宝贵的创作素材,从1949年到1953年底,经四年完成长篇小说《保卫延安》。</b></p> <p><b> 《保卫延安》全面地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通过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在西北战场上发生的几场重大战役的描写,歌颂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雄伟气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生动地展现了在延安保卫战中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急剧变化的政治、军事形势。</b></p> <p><b>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作品不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b></p> <p><b> 《保卫延安》中,作者把人物放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加以刻画。全篇始终围绕着战争来写人物,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挖掘闪光发亮、真正激动人心的东西。行军、打仗、饥饿、干渴、疲劳、伤亡,时时刻刻考验着每一个指战员,但英雄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展示出革命英雄主义的风采。</b></p> <p><b> 茅盾先生评论说:“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是用巨斧砍削出来的,粗犷而雄壮;他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尖端,构成了紧张热烈的气氛,笔力颇为挺拔。”</b></p><p><b> 作家路遥在《杜鹏程:燃烧的烈火》中高度评价杜鹏程的一生:“我愿意他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一个用严峻的神色审视这个世界的哲学家,一个气势磅礴的叙事诗人。他几乎是赤手空拳走进生活和战争的暴风雨。他拥有枪和笔两种武器。从《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和自己作过多么无情的斗争。”</b></p> <p><b> 2009年,改编自该小说的28集同名电视剧《保卫延安》播出,该剧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西部电影集团、陕西电视台等联合摄制。</b></p> <p><b> 杜鹏程(1921年~1991年),陕西韩城人,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中共党员。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作品有《年青的朋友》、《速写集》、《杜鹏程小说选》等。</b></p><p><b> 杜鹏程的作品多为重大题材,擅长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并在长、中、短篇创作中都获得显著的成就。《保卫延安》是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建国五十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尊重,1956年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短篇小说《夜走灵官峡》收入语文课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