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18px;">引言:</b></p><p><b style="font-size: 18px;"> 禾下乘凉,袁隆平靠科研实现了梦想。</b></p><p><b style="font-size: 18px;"> 站在教育的麦田,黄华邦校长如此告诉我们: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b></p> <p> 2020年11月29日, 为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信宜市实验学校诚邀彭海燕副教授做“以科研引领,促专业成长”专题讲座。</p><p> 讲座的核心是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以科研促教师的专业成长。</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电教(1)室,灯火通明。</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彭海燕,茂名名师,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文学硕士,科研处副处长,课题研究30多项,省市级奖励20多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科研成果之丰硕,如璀璨繁星,引人仰望。</span></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讲座从“心”开始,问石赏玉。</b></p> <p> “年末,你认为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p><p> 张新老师,是彭教授的学生,第一个问题彭教授给了他。张新老师步履踏实走向讲台,向自己的老师作了汇报——</p><p> 疫情间,宅家多,论成功不好说,但忙!学校活动多,组织起来十分煎熬;然而活动结束,就感到无比轻松,苦却乐着!</p><p> 其次,与同事合作,成功地完成许多教学活动,参加了学校的文体艺术节。一点收获:独行快,众行远。工作特别如此。</p><p> 最有感触的是:沉下心来读书,可以让自己增值。我决心以彭教授作标杆,向名师靠近。</p> <p> 彭教授听了张新老师的回答,满意地点点头,并告诉我们:成功有很多,简言之,就是获得自己预期的结果,有获得感、幸福感。</p><p> 接着,她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成功:疫情间,与同事合作出版了两本教材,完成了两篇论文的写作。</p><p> </p> <p><b> 时代飞速发展,一张旧船票如何登上新客船?</b></p><p> 彭教授提出了一个时代之问,并如此告诉我们,“名师”是怎样“教”成的?从“名”教师到“名教师”,依靠的就是教学科研。但凡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均与教科研的能力有关。</p><p> 那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彭教授从四点去阐述:良好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敏锐的时代意识和与时俱进的能力。</p><p> 一句话,教科研能力才是一个教师、一间学校的软实力。</p> <p> 彭海燕教授做讲座,很少站讲台,一直走在老师们中间,与老师们互动,分享她的教研故事:专业而不失幽默,和蔼而不失睿智。点燃了在座老师的教研热情,激活了每一个教师的教研动力。</p><p><b> 从“心”开始,以“玉”化人。</b> 实验学校有着清晰的办学理念。</p><p> 彭教授以校本教材立项为例作了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作为一个研究者,有什么优势?</p><p> 邱松主任和黄小霞老师参与了互动交流:一位语文老师,对语言较敏感;有参加过立项研究经验;可以向优秀同伴学习;年轻的心态、好学、爱反思。</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邱松主任发言</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黄小霞老师发言</b></p> <p> 刘良副校长也参与互动,用三个词概括了自己的优势:心态好,用快乐对待人生,所以心宽体胖(彭教授评价:幽默,会总结);有一个很好的团队,黄华邦校长就是一个学术型的校长(彭教授评价:学术研究型的学校,教研风气浓);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兴趣广泛,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教研,做事都认真,一丝不苟。</p><p> 彭教授设计的两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积极互动,展现了信实人高昂的教科研热情,以及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浓厚的教科研氛围。</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刘良副校长发言</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课题从琢而善,以“玉”化人。</b></p> <p><b> 一、为什么做课题研究?</b></p><p> 彭教授聆听老师们的回答,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并且结合自己做课题的心得,讲了“四个有利”: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学校,有利于学生,有利于个人成长。</p><p> 她告诉我们:1、做课题研究,能丰富老师的精神生活。忘我工作,其实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高层次享受。2、做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p><p> 随后,彭教授聊起了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导师对她说过的话:1、教师的竞争已经为期不远;2、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那么,就必须选择搞课题研究,走教科研道路。因为研究,所以发表了许多论文。</p><p> 彭教授分享她的故事,分享她的成功。</p><p><b> </b></p><p> </p> <p><b> 人,不妨逼一逼自己。 </b></p><p> 凡是逼过自己的人,都是我要感谢的。读一读彭教授的“课题诗词大会”,笑一笑之余,更多的是对彭教授教科研精神的敬佩。</p><p> 有同事告诉我,彭教授是他的同学。“熟悉而陌生,自豪而羞愧。”是自己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彭教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做课题研究,走教科研之路,方可使自己二次成长。</p> <p> 彭教授说:做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由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p><p> 教学有三种境界: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既教又研,就会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p><p> 一番话,语重心长;一番话,阐述了“教”与“研”的关系。这与黄华邦校长倡导的“读书中成长,科研中成长”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p> <p><b> 二、课题研究是什么?</b></p><p><b> </b>彭教授用精练的语言阐述了科研与教科研与教学课题研究的关系,语简意赅地告诉我们:<b>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b></p><p><b> 三、课题怎样做?</b></p><p><b> </b>彭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告诉我们关于课题的一些小常识,以及课题按不同级别的分类,并提供了课题查询的方法和网址,为老师的课题选立提供了方向和指导。</p><p> 然后,从科研选题的条件、原则和途径手把手地作指导,结合自身研究的例子,教老师如何撰写课题申报书,立项后如何开题,如何实施和结题。从研究方法、资料的收集和查找文献的途径与技巧作具体指导。</p><p><b> 一句话,课题研究“三字经”:立、开、结。</b>每一步都要做细做实。</p><p> 最后,她分享了科研工作的三种精神:</p><p><b> 循序渐进、团队协作、坚持不懈</b></p><p><br></p> <p> 讲座过程,彭教授展示了课题研究收集资料的图片,资料之多,分类之细之精,让我们惊叹不已,彰显了彭教授深厚的教育情怀。</p><p> 彭教授告诉我们,从课题的立项、开题到结题,成功的秘诀在于<b>做资料收集的有心人。</b></p><p> 资料包括两大项:</p><p> 一、过程资料:问卷、专题研讨、培训记录、访谈记录、观察记录、阶段小结、活动图片、新闻报道</p><p> 二、成果资料:论文、专著、报告、案例、教学设计、课件、录像课、微课</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遥望禾下乘凉,粒粒成钻。</b></p> <p> 讲座结束,刘贻炯副校长作了总结,传达了黄华邦校长的电话关心,以及对教师课题研究专业化成长的重视;分享了自己聆听讲座的收获和感受:努力才有底气,坚持才会成功。</p><p> 从“心”开始,以“玉”化人。信实人问石赏玉,研琢成器。希望每一位老师重视课题研究,积极申报校级课题,齐心协力把学校办成学术型、研究型的学校。</p><p> </p> <p> 守望田野,信实人披星戴月,从没停下研究的脚步。</p><p> 遥盼禾下乘凉,梦想一定成真。</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后记: </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活动结束,老师们纷纷与彭教授合影,留下了一组组温馨的画面。</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教研之根,已深扎信实人心里。</b></p> <p>摄影:陆飞勇 莫秋菊</p><p>文字:李声源</p><p>审核:刘贻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