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我的父亲——秦宝林

朴实无华

<p> 2020年9月13日,父亲心脏病突发,经医院紧急抢救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离去,让我们尝到了人世间的大悲大痛,多少个夜晚,都梦见到他的音容笑貌和亲切教诲。虽然他临终前没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但却没有痛苦,十分安详。为了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感谢他老人家的养育之恩,我们寻着父亲的人生轨迹,收集和整理了一些生前重要资料,并撰写此文,谨以此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nbsp; 穷苦出身盼光明 &nbsp;意志坚定闹革命</b></p><p> 父亲1928年5月28日出生在河北迁安县五重安乡东陈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全家祖祖辈辈给地主当佃农,父亲姐弟共7人,先是在家务农,后来纷纷参加革命队伍。二伯在村里当干部、并负责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任辽宁省锦县食品公司负责人;三伯在冀东军区十三团,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四伯1943年参加了八路军,复员后回家务农。</p><p> 父亲的家乡坐落在长城脚下,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村里很早就成立了党组织,发展党员。父亲在家庭和地方党组织的影响教育下,早早就参加了儿童团,1943年参加了民兵组织,194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p><p> </p><p> 父亲与二伯、四伯合影(左一为父亲)</p> <p><b style="font-size: 18px;">  </b></p><p><b style="font-size: 18px;"> 参加队伍第一仗 &nbsp;英勇杀敌冲在前</b></p><p> 1945年9月,父亲所在的区小队被编入了冀东军区。1946年初,昌黎、迁安县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驻守迁安县城的国民党军队企图围剿解放区。为了破解敌人的围剿计划,父亲所在的队伍就经历了一场激烈战斗。这是一场伏击战,当敌人经过我们的伏击圈时,队长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开火,给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紧接着大家向敌人发起冲锋,父亲听到队长的口令后,第一个冲了出去,喊杀声震天作响,敌人狼狈逃串。此次战斗共打死打伤国民党军队几十人,俘虏20多人。父亲说,在这场战斗中,开始有些紧张,但也很激动,为刚刚参加队伍就能赶上打仗而兴奋不已。</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nbsp; 解放家乡负重伤 &nbsp;机智勇敢把敌歼</b></p><p> 1946年7月,国民党中央军对我解放区清乡扫荡,父亲的家乡——迁安县被敌军占领,并成为敌军坚守的重要据点。迁安城外有战壕和铁丝网,城墙上建有坚固工事,易守难攻。冀东军区决定要拨掉这根钉子。10月7日晚,父亲所在的十二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先是对县城进行了包围,然后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攻城部队虽多次发动轮番进攻,但由于敌人工事坚固,防备严密,我军久攻不下。10月8日晚,部队再次向敌人发起了总攻,父亲此时被调到了尖刀连,战士们冲到城下,竖梯子,向上爬,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在这场战斗中,父亲在向守城敌人进攻中,左胳膊被子弹打中受伤,胳膊肘的一块骨头被打掉。战斗结束后,父亲被送到战地医院紧急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保住了重伤的胳膊,而且经过半年治疗痊愈出院,为此留下三等残疾。</p> <p><b>  东北辽沈大战役 &nbsp;解放军民齐参战</b></p><p> 1947年5月,父亲伤愈重返部队,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东北解放军第九纵队二十七师八十团。这年,国民党军队自持兵力强大,武器装备精良,大举进攻锦州、沈阳、长春等东北各城市。奉四野首长指令,攻打锦州杨杖子,至此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大幕。部队日夜不停的连续行军,到达朝阳市以南地区待命,任务是阻击从锦西、锦州来增援之敌,这是一场大仗,也是一场硬仗,因为面对的是美式装备,而且数倍与我的敌军。但父亲说他由于经历过两场战斗,所以始终坚定着敢打必胜的信念。</p><p> 战斗终于打响了,敌人首先用数十门大炮向我方阵地发动猛攻,炮弹像雨点般袭来,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弹片、石头、树枝、泥土夹杂在一起四处横飞,阵地上硝烟弥漫,飞尘蔽日,战友们几乎被尘土覆盖。</p><p> 敌人的炮火刚停下来,战士们就投入了战斗,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一整天,打退敌人无数次的进攻。临近黄昏,敌人调集更多的兵力,在炮火和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向我军发动强攻,眼看着修建的工事被炸平,我部的伤亡越来越大,但大家一直咬紧牙关,坚持和敌人战斗到底。此时父亲看见阵地前有一条小沟,有利于掩护身体,于是把几颗手榴弹绑在了一起,利用小沟和炮弹坑做掩护,炸掉了敌人的一个坦克。</p><p> 第二天,战斗更加残酷,敌人的多次轮番进攻,使我军阵地多次出现险情,最后双方展开了肉搏战。父亲在与敌人拼杀中,因为胳膊原来有伤,用不上劲,情急之下,便与敌人斗志斗勇,能拼的拼掉,拼不过的一颗子弹解决问题。</p><p>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朝阳被我军攻克,歼灭全部守敌,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此次战斗有利配合了东北主战区的行动,为解放东北创造了条件,初步实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构想。</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平津淮海克顽敌 &nbsp;乘胜追击得胜利</b></p><p> 父亲所在的第四野战军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包围北京和天津,平津战役打响。</p><p> 1948年12月底,父亲所在部队入关,第一仗先打塘沽,然后绕到天津以南对双港、泊塘口和大小南河地区形成包围。部队全部出动,冒着严寒,挖战壕、修掩体、搭建指挥所、坚固火炮阵地,紧锣密鼓的做着战前准备。</p><p> 1949年1月13日拂晓总攻开始,我军的发起进攻,各种火炮齐发,敌人前沿表面工事大部分被推毁,随后攻击部队跃出战壕发起攻击,冲向城外开阔地,冲过护城河,顿时喊杀声、爆炸声震耳欲聋,敌军在我军强大攻势下,有的举手投降,有的仓皇逃跑。经过29个小时的激烈战斗,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p><p> 1949年4月,四十六军奉中央军委命令渡江作战,部队从天津出发,历经两个多月长途跋涉到达武汉孝感。8月,父亲所在的一三六师奉中南军区命令过江执行前遣任务,保护师首长安全撤离。当得知白崇禧部队撤退,为了使公路和桥梁不被破坏,我部尾随其后,追踪敌人。就这样,战士们整整两个星期没有住宿睡觉,边走边睡,饿了就在马路边搭锅做饭,一路追下去。在此期间,敌我双方为了占领有利地形,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连长牺牲了,指导员负重伤,但我们完成了保护师首长安全的任务。战役结束后,师部授予父亲所在的排为“模范红旗排”称号,给时任排长的父亲记两小功。</p> <p><b style="font-size: 18px;"> </b></p><p><b style="font-size: 18px;"> 全国解放阵地转 海军航校结良缘</b></p><p> 全国解放后,父亲于1950年被提升为政治指导员,而后被选送军教导队进行为期半年的文化学习。</p><p> 1952年6月加入新中国海军行列,参加海军政治干部学校预科班学习, 1954年3月,转入大专班学习,获大专毕业证书。</p><p> 1956年6月,海军航空学校政治部任政治教员。</p><p> 1959年8月,海军航空学校第二训练团机务大队政委。</p><p> 1963年7月,海军航空学校第二训练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p><p> 1970年4月,组织上派父亲到国务院水产部“支左”,担任军代表工作。曾担任过水产局负责人。</p><p> 父亲一生最难忘的一件事,是 1970年7月16日,父亲作为水产部的代表,陪同周恩来总理一同接见朝鲜国家副总理兼外长朴成哲,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欢迎晚宴。他多年来经常回忆起这段往事,始终把周总理对工作人员接待外宾的谆谆教导铭记在心,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和鞭策自己做好部队各项工作。</p><p> 1972年10月父亲从水产部返回到部队。</p><p> 1973年4月,被派辽宁省兴城县组建海军航校“轰五”高教机训练团,1974年任该团政委。</p><p> 在父亲近40年的军旅生涯中,有27年是在海军航校(后改成海军飞行学院和海军航空大学)度过的。在这里,他下基层,搞“三同”,始终与官兵们心贴心;在这里,保证飞行训练任务完成,保证飞行安全成为他的第一使命;在这里,把政治工作渗透到部队官兵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俨然成为日常的口头禅;在这里,留下了他的深深的足迹,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倾注了真挚的情感。</p><p><b style="font-size: 18px;"> </b></p><p><b style="font-size: 18px;"> </b>前排右二为父亲</p> <p>  右二为父亲</p> <p>  父亲和赵恩礼撰写的文章,刊登在海军飞行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专刊上</p> <p>  父亲的老战友隨道玉赠言</p> <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解甲归田回故里 &nbsp;挑战困难抗病魔</b></p><p> 父亲离职休养后,选择了回河北老家定居,我们举家从辽宁省葫芦岛市搬迁至河北省秦皇岛市,居住在海后干休所,从此结束了几十年来走南闯北的生活。</p><p> 对于南北征战和繁忙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而言,离休后的生活真是面临人生重大考验,全家人都担心长期以部队为家的父亲难以转过这个弯子。但事情却出乎我们意料,父亲不但坦然回归了家庭,而且把离休生活安排的井井有序,丰富多彩。</p><p> 他从学习入手,在书中畅游,从知识中汲取营养,享受乐趣。多年来,他把读书、看报、写字形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并贯穿了他的整个晚年生活。无论闲忙,无论年岁大小,无论身体状况,他都坚持每天到阅览室读书看报,直到他离开我们的前一天还在孜孜不倦。父亲常说: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是精神,人的一生都要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习惯。他写道:读书解饥渴,温饱养精神;读书有意境,忘我能生情;读书结挚友,心灵有共鸣;读书赛灵丹,话疗能治病;美妙不可言,乐趣在其中。</p><p> 外孙子媳妇为了丰富姥爷的文化生活,特意在他90岁的生日购买了ipad电脑。消息传出,没人能够相信从没有使用过电脑,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会喜欢和摆弄这么新潮的东西。但父亲不但接受了,而且学的非常认真,时间不长就熟悉掌握了。电脑不仅能使他更广泛、及时的了解国内外大事,还搭建了我们家庭成员与父亲交流的平台,大家报告的都是好的消息,通过语音、文字、图片形式表达,沟通交流十分顺畅,着实丰富了老人家晚年生活。</p><p> 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每天早上跑步锻炼身体的习惯,离休后更是持之以恒,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展示了他坚强的毅力。</p><p> 1991年,父亲得了喷门癌,在海军总医院做了喷门和胃部分切除手术。由于术后只能长期吃流食,导致食管处长了两层膜,堵住了进食通道,滴水难进,虽经过多次激光治疗,可以免强吃点东西,但仍不能正常进食,吃饭很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全家人都很焦虑。父亲自己虽然也感到很痛苦,但面部表情却始终十分平静,而且吃了吐,吐了再吃,硬是这样坚持了一年多,用食物闯开了通道,他与病魔和死神作顽强斗争的精神,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后来我们了解到,许多喷门癌手术患者都没能熬过这一关。</p><p>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战胜病魔,树立战胜的信心和勇气,他总结了多年来的抗癌体会,发表在秦皇岛日报上,并被秦皇岛市评为抗癌明星。</p><p> 2002年由于年事已高,父亲又患上多种疾病,心脏问题尤为突出,为了维持心脏的正常跳动而安装了起搏器,此后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两次更换起搏器,动脉血管安装了3个支架。</p><p> 父亲93岁去世,应该属于高寿。当有人讨教他的长寿秘诀时,他总是坦言,“党和国家对离退休老干部关怀备至,干休所的领导和同志们对老干部服务好,每当身体遇到危急的时刻部队医院总能竭尽全力,281医院老干部科的医护人员和门诊的齐绍成主任都对维护我们身体健康费劲了心力”。</p> <p>父亲在85岁高龄时写下:学习是一种精神追求</p> <p>父亲两次更换的起搏器</p> <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回忆当年无憾事 &nbsp;激励后人做楷模</b></p><p> 父亲的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做事公正、严谨、执着。他勤劳节俭,清正廉洁,坚持原则,追求真理。多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实履行了自己的入党诺言。长期以来,他始终积极参加干休所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各项活动,努力做好支部工作,关心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领导、老同志。多次被干休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永葆了革命青春和军人本色。</p><p> 他热爱公益事业,多次为抗震、抗洪和贫困家庭学生捐款。多次到学校、街道做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报告,接受媒体和相关组织的专题采访,叙述抗战经历,追忆英雄故事,宣讲部队传统,传承革命精神。1996年,父亲被录入中共河北省迁安市党史研究室编辑的《迁安人》。2005年,父亲被录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开国将士风云录》。2005年,父亲撰写的《难忘的烽火岁月》入选海军政治部组织编撰的《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海军老战士征文作品集》。2012年7月,父亲接受时代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史料专辑《长城证明》专题采访,讲述抗日英雄李方州事迹,并被录入。</p> <p>2019年7月13日,冀东抗战历史专题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哲维,采访父亲了解冀东抗战历史,与父母亲合影留念。</p> <p>父亲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手写稿</p> <p>  父亲认为,我们这个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主要是因为母亲心地善良,思想朴实,勤劳持家。她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携手走过66周年的岁月。父亲80岁时说:为了我,你苦着、省着;为了家,你拼着、累着。你为我们奉献了全部的爱,自己却不留一丝一毫。父亲90岁时说:我最应该感谢的是老伴,照顾他一生的老伴,她对家庭的辛勤付出,是我们这个家庭兴旺、和谐、幸福的源泉。其实父亲才是家庭的顶梁柱,母亲不但全心全意的围绕家庭转,也是在围绕父亲转。</p><p> </p><p>&nbsp;</p> <p>2007年,金婚纪念照</p> <p>今年6月,父亲住院母亲陪床</p> <p><br></p><p> 父亲离休后,似乎在弥补以前对家庭的亏欠,遇事总是考虑他人、亲人、子女、儿孙,唯独没有自己,在物质生活方面要求自己的标准极低,让我们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于心不忍。</p><p><br></p><p> 1967年全家福</p><p>&nbsp;</p> <p>1970年全家福</p> <p>1974年,我们家从山西长治搬迁辽宁兴城,全家人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p> <p>1978年全家福</p> <p>1988年全家福</p> <p>2007年全家福</p> <p>2014年全家福</p> <p>2017年,父亲90大寿全家人合影。</p> <p><br></p><p> 亲爱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留给了子孙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和为人榜样,使我们受益终生。</p><p><b>&nbsp; </b></p><p><b> 父亲获得的奖章和纪念章:</b></p><p> 1955年被授于解放奖章</p><p> 1988年被授于独立功勋荣誉奖章</p><p> 2005年被授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p><p> 2015年被授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奖章</p><p> 2019年被授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p> </p><p> </p><p> 2020年12月1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