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剑与吴王夫差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博物馆学文化

提到吴王夫差就不得不提西施。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被越王勾践献给了夫差。有人说,从此夫差不早朝,并最导致吴国国力日衰,最终被越国所灭。<br><br> 其实并不尽然,西施的确够美,夫差也的确喜欢西施,但夫差更爱的可能还是征伐。离夫差最近的子贡对他的评价是:“吴王为人狂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一个字也没提到西施,吴国的敝是由于多次战争导致的。<br><br> 陆贾在评价中也说:“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智伯是晋国人,他的极武迫使韩赵魏三家最终分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把这件事放在了第一篇。<br><br> 吴王夫差也因自己的丰功伟绩,荣登《汉书注·诸侯王表》版“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他上榜的主要功绩是“争霸中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于公元前486年组织人开凿了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这也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br><br> 在国博举办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里,吴王夫差因此而成了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除了古河道示意图,简单文字介绍外,还有一把“吴王夫差剑”。<br><br>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就拥有高超的铸剑技术,留下了欧冶子和干将、莫邪夫妇等铸剑名家的故事。吴王作为吴国的“一哥”,当然会有不少私人定制的宝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吴王夫差剑”。据统计,现已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就有9把之多。国博展出的是1976年从安徽省寿县出土的。<br><br> 墙上的文字是这样介绍这把剑的:圆首,圆柱状茎上有两道圆箍,剑格嵌绿松石,饰简化兽面纹。器身有“攻敔(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两行10字铭文。春秋战国时期是征战频繁的年代,军事的需要推动了兵器铸造的发展。吴国和越国的地势都不适合车战,步兵较多,因此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超中原地区。<br><br> 隔着玻璃展柜,我静静地欣赏这把宝剑,它采用了有错金、镶嵌、铸铭、刻铭等多种工艺,虽说表面有一层蓝色薄锈,但依稀可以看到它锋利的剑刃,想到夫差拿着它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场面。剑格上装饰有兽面纹,给人以威严之感;镶嵌绿松石,恰似一只只眼睛,穿越时光扫视一切。剑身上的铭字清晰可见,显示着自己王者之器的身份和地位。<br><br> 剑首的金属成分与剑身明显不同,可知是分铸后再衔接而成的。实心的圆柱状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这种剑首装饰有同心圆的青铜剑,因工艺复杂,不仅古时一般造剑艺人很难掌握,即使在现代也很难加工。从出土的吴越剑来看,只有少数名家专为王侯将相铸的名剑中才有。<br><br> 最难能可贵的是剑身表面的镀层,据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br><br> 公元前473年,不听伍子胥劝谏的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打败了,他不堪其辱,拔剑自刎。不知他用的是不是这把剑,但我透过这把剑看到了吴王夫差的羞愧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