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篁碧豆腐</p><p><br></p><p>记得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刚适应了伦潭三年的山村生活,却被父亲的一纸调令打断了,父亲要调入篁碧林场(现改为篁碧乡)工作。这时,外婆就提议让她带我们回县城上学。篁碧林场也有小学,但毕竟没有县城教学条件好。父亲马上意识到是自己疏忽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欣然同意了外婆的意见。当时,外婆的建议让我们感到很诧异,因为外婆从小就做了童养媳,没有上过学。也许是外婆的生活阅历和磨难,让她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就这样,父母去了篁碧林场工作,外婆就带着我们兄妹5人在县城生活,以她的三寸金莲撑起了一个家爱的天地。而暑假就成了我们最企盼的时光。</p><p><br></p><p><br></p><p>夏天一放假,我们就会乘坐父亲帮我们联系好的顺风车(解放牌大卡车)去篁碧。汽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翻山越岭,大约颠簸了4个多小时,最后路过一座石桥就到了林场场部的大门口。只见清澈的河水撒着欢向下奔流,凉爽的清风拂过脸颊,所有的疲惫一下消失殆尽。场部办公区域是倒U型格局的平房,两端各有一个最原始的喷泉水池,大约能容纳1立方米水。在这里,水池是不可或缺的,毛竹功不可没,因为它担负着自来水管的功能。场部后面是一大片沙石地,只适宜种花生和萝卜。从场部右边往后伸延有木材加工厂、街道、卫生所、村庄和知青点等。可能是气候环境和土壤的原因,有些疏菜在这里不适宜生长。林场职工食堂所需要的大部分蔬菜都是从县城采购过来。所以当地的豆腐就成了餐桌上的家常菜。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不爱吃豆腐,母亲说本地的豆腐很好吃,我半信半疑,用筷子轻轻夹起一片豆腐,咬上一口,果真如此,细嫰爽滑,清香可口。美味和舌尖的碰撞,镌刻成了永久的记忆。</p><p><br></p><p>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豆腐,集市上没有豆腐摊,只能去豆腐作坊买。在当地小伙伴的引领下,穿过田野小路,来到了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街,当时也是篁碧唯一的一条街。我们走进了一间老式且有些破旧的平房,迎面扑鼻而来一阵大豆的芳香,沁人心脾。房屋不大也不亮堂,只是在大柴灶边上开了一扇小窗户。水桶、竹匾、竹架子整齐摆放着。屋子一边堆放着柴火,一边晾着白帆布(做豆腐用的),近距离看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在忙着做豆腐,很震撼,原来纯香美味豆腐出自这位老奶奶之手。其实做豆腐也是一个力气活,我很疑惑,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承载这么繁重的劳作。奶奶看上去目光如炬又恩慈,身影弯曲又庄重,她那股从里到外散发出来的精气神,彰显了她的不平凡。豆浆在大锅里煮,煮沸的豆浆像牛奶一样在锅中翻腾,豆香味越来越浓,只见奶奶在锅里加入了少量的石肓之后,豆浆就化身成了固体的"豆腐脑”,也称豆腐花,让人看着有点垂涎欲滴。豆腐脑成型后,奶奶就用铁勺,一勺一勺的舀入事先铺好白布的木盒中,裹好,放了一块木板压着,最后还压了几块大石头。我就像一个想学手艺的人,眼睛一直盯着奶奶干活,生怕漏掉半点细节步骤。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看见开盒的豆腐,白的像雪一样,如同婴儿肌肤般的细腻。奶奶拿把刀横竖划几下,豆腐被分割成了若干块。正如明代宋平描述的那样:“煮月铛中滚雪花”、“金刀剖破玉无暇”。我想,篁碧豆腐的美誉就是像奶奶这样勤劳努力的人传承下来的。</p><p><br></p><p>六年之后,父亲调回了县城工作。 </p><p>自从父亲离开林场后,不知季节换了多少个轮回,有时心事还停留在年少时的夜里辗转,忽然就跨越了几十年。近几年,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山里的环境越变越美了,吸引了城里的人到这里游玩纳凉。我也被亲朋好友相约来这里参观篁碧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岩和中村。两个示范点为山村增添了一抹亮色。现在,篁碧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沙石滩上建起一幢幢新房,河岸边一条宽敞的游步道,成了人们健身休闲的场所。唯一遗憾的是河里的水量变小了。即便如此,篁碧也是我们夏季避暑的首选地。我们这些在城里被酷暑热浪俘虏的人,就像在浑浊水中寻找氧气的鱼,自由的呼吸大山里的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馈赠的清凉世界。</p><p><br></p><p>现在篁碧豆腐在铅山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它的品质和口感也是值得称赞的,在铅山境内,算得上是行业中佼佼者,豆腐也成了篁碧乡的一张名片。据说篁碧坊间有8家做豆腐的,竟争激烈。但我去过的一家豆腐作坊,豆制品是要提前预订的,临时去是买不到。它就是祝万忠徐冬凤夫妇经营的豆腐作坊。祝万忠今年74,徐冬凤年龄更大点,今年76岁。她佝偻着腰,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但头发梳得很整齐。他们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些,或许是常年劳累造成的。俩人膝下有3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无暇顾及他俩。二老从事豆腐制作已经三十多年,一直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现在,为了不给孩子们增添负担,年逾古稀还要继续做豆腐来维持生计。我们去篁碧时,总要去他们的作坊买点豆腐带回来。有时去的时候正赶上他们在大锅里煮豆浆,老人会热情招呼我们喝豆浆,一碗热腾腾的豆浆,不仅是香甜的,更是温暖的。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让天地万物的精髓惠及芸芸众生。</p><p><br></p><p>篁碧的夏天是最美的,满眼都是绿色。群山层峦叠嶂,一副亲密无间的样子。溪水造访家家户户,送来雨露清泉。路旁的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红花红的有模有样,象一群青春奔放的少女,生活的气息在这里闻出不同的味道。风景虽美,但我还是禁不住要流连于老街小巷,似乎想寻找些什么,或许是想寻找一种舌尖上的记忆,或许是寻找那位叫不出名字的老奶奶的豆腐作坊,细品那荡涤灵魂深处的人间烟火。有时,人假想希望的存在,就像站在虚空的此地,相信千里之外正春风赶来。</p> <p> 作者:刘琴 上饶市作协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