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坤家庭教育工作室十一月线下磨课暨读书学习交流活动纪实

shuiguan

<p>  经过三个月的读书学习,和线上节奏紧凑的业务推进,工作室的运转渐入佳境,成员们对家庭教育专业领域的角色感也越来越投入。打造高水准讲座课案顺势提上日程。</p><p> 加之时下校园欺凌、青春期叛逆、青少年抑郁自闭等案例多发,社会对家校共育在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李敬坤家庭教育工作室的主题专业系列讲座开始精耕细作的培植工程。</p> <p>  2020年11月25日星期三的下午,李敬坤家庭教育工作室十一月线下磨课暨读书学习交流活动在七中文化路校区会议室进行。活动由七中李秀芬大姐主持。本次活动延续“相倚为强,同德共进”的主题,主要进行集体磨课和读书分享两个环节。</p> <p>  集体磨课旨在打造有指导、有实效、有专业、有水准的家庭教育主题系列讲座;读书分享作为线上线下的基础环节,也是李敬坤老师以树人为目标,力求宁静致远的金石之策。</p> <p>  首开其篇的是七中的杜跃老师。杜跃老师紧扣时下脉搏,首推青春期家庭教育专题,围绕亲子教育技巧,焙制了全面系统讲座草案。涵盖理解青春期、青春期的首要目标、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三个子题。杜跃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丰富的理论依据、案例素材和策略指导方案。</p> <p>  李秀芬大姐把控磨课进程,首先聚焦课案标题。通过“磨标题”,李敬坤老师为大家明确对课案标题的要求:题目目标明确,措辞忌学术化曲高和寡,而要接地气有吸引力,能一下抓人眼球。</p> <p>  有了主题明确的标题,接下来就是提炼素材和整合资源。磨课中,老师们毫无保留的力谏力策,主张保留专业知识板块,因为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解释引发青春期行为偏差的原因,对处在各种无助中的家长来说是最渴求的解锁钥匙。杜跃老师对“髓鞘化”进程的生动讲解,也大大激发了老师们专业探究的兴致。</p><p> </p> <p>  大家在杜跃老师丰富的资源库存中掇菁撷华,同手打造精课。力求集中话术讲精捞干又要把重要的说透。磨课最后李敬坤老师用自己的宣讲经验为大家整合思路,指导了开场互动、多建立沟通、诱导启发式的讲座技巧。</p> <p>  开卷时间是最令老师们畅言的碰撞时刻。怀中取卷,《妈妈,爱我你就抱抱我》第三章《把天空还给渴望飞翔的小鸟》和第四章《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的阅读令老师们逐渐把脉精髓。第三章主要围绕 父母的“爱之枷锁”讲述了几只“笼中小鸟”的成长迷失;第四章的主题是孩子因为不能承受生活中的一些遭遇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差。两位主讲人张燕老师和崔艳菲老师就重点案例近思切问。</p><p> </p> <p>  张燕老师将古人提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跟今人所议:“尊重孩子的选择才是最好的教育”相统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做父母的怎样为孩子‘计深远’呢,那么就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和爱好给予支持,帮助孩子规划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之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他考虑,让爱的本质在支持而非阻碍中去体现。”</p> <p>  “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引发在座的共鸣,自由发言人刘博老师由此分享了一个高考状元的案例。一个做了全职脱口秀演员的曾经的高考状元,选择脱口秀职业的原因是抑郁症。而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正是“她从小到大永远在被妈妈规训,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这位高考状元可能就是我们案例中孩子们长大后的状态,在家长们自以为是的强制安排下,这些孩子们要么可能像案例一样,小时候逆反和抗拒,要么一直压抑自己,掩饰和回避自己真实的内心,让自己所有行为的成就感都来自于来讨好父母,在外人眼中他们可能会非常优秀,但最终长大后痛苦在内心中爆发。”</p> <p>  关于第四章《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所讲述的案例,崔艳菲老师总结青春期精神分裂行为偏差,“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处理孩子的感受。假如父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就不会做过分的举动。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孩子的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p><p> 海灵格认为:大部分患有精神分裂的人并非他自己先分裂了,而是他身边的重要他人分裂了,他为了身边重要的他人,慢慢把自己丢失了,才分裂了。青少年时期是精神分裂症的第一高发期,初期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孤僻退缩、情感封闭、人际关系活动贫乏等等,病情发展下去,思维内容会变得离奇,难以理解或思维破裂,某些行为会变得幼稚、冲动,甚至会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症状。</p> <p>  杜跃老师着重围绕后两个案例,“从故事里,我看到了很多和阳阳的妈妈一样的家长,对待孩子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上纲上线、一味抱怨、指责,甚至翻旧账、夸大地给孩子贴道德的消极标签等,这些都不能让孩子学会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p><p> 杜跃老师说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我们家长都不应该拿自己的痛苦来压迫孩子,我们人生的好坏由我们自己负责,作为父母我们应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指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养。</p> <p>  案例即是方法论的证明,也是反躬自省的镜子。在与本书作者张晓红老师同视角、同脉搏的卷香之旅中,老师们不仅看到了懂爱的孩子,更领略了懂得爱和如何去爱的家庭教育智慧。</p><p> 姬宇菲老师精读其理,就其中一个离异家庭的案例,提炼书中循序渐进的“接触性指导”诊疗策略:第一次对孩子及家里的情况做了简单了解,让孩子熟悉老师,喜欢老师。第二次老师找到孩子精神不好的原因是叔叔的离世,孩子因为想念最后导致失眠。张晓红老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取得孩子的信任。第三次老师利用“处理哀伤法”帮助孩子走出叔叔离世的痛苦,并在精神上鼓励孩子。</p> <p>  埋卷咀嚼,秉心映墨,闫彦老师总结书中张晓红老师践之以行的“去成人化”思维方式和精湛的沟通技巧。她能真正的把自己的视线跟孩子放平在同一高度,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孩子,于是该放宽放慢的就不催促,该理解尊重的就完全信任和支持。</p><p> 张老师会从孩子的已有认知入手,不是硬性的推翻他,而是在孩子已经建立的观念中,肯定大部分,只纠正一小部分。通过这种微调,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认知重建。</p><p> 我们知道,所有的行为偏差都源于心理认知的偏差,很多问题的出现都只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引发的。只要找到这个“病根”,去掉旁逸斜出的部分,保护好孩子的根本信念,就能继续引导孩子自己发展良好的新枝丫。</p> 瑰有铿锵 玫有芬芳 <p>  书能越看越厚,因为文字会在思考的大脑中发酵;课能越讲越精,因为我们都在“尽力做到最好”。</p><p> 见贤思齐,相辅相成。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修养是我们工作室的人格土壤。在交流活动的最后,李敬坤老师欣慰总结:每一个人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思考、观点、建议、意见,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每位老师心中那份“只是为了更好的”纯粹信念。即使有的时候我们尽力去做,但是因为尚且水平有限也没能做好,但是这份纯粹的努力依然是宝贵的。</p><p> 从事家庭教育这项工作,不仅义指“朝阳”,也会不断带给我们自己生活的启示。能为家庭教育事业“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是充满了幸福感的。这个过程中的自我培养也会不着痕迹的提升我们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p><p> 在这份幸福里我们心怀感恩,感恩老师们所在学校的支持,感恩上级领导的倚重。所以咱们一定首先做好本职工作,用踏实的工作态度把所有的支持转化为和谐的辐射能量!严于律己,做一个无论走到哪都有说服力的讲师。</p>

老师

孩子

家庭教育

李敬坤

杜跃

案例

磨课

青春期

我们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