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期间心理问题及疏导—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

第三小学德育处

<p>  Q:隔离期间,我总容易感觉到胸闷气短等身体不适,我是被感染了吗?我该怎么办?</p><p> A:疫情当前,我们容易因为情绪波动而出现心身反应,别着急给自己贴疾病的标签,试着去理性鉴别自己的躯体症状,如转移注意力,与家人朋友交流获得理解与支持,观察情绪与躯体不适之间的关联性,必要时咨询专科医生。</p><p> 如果是焦虑而引发的“疑病”症状,也就是总容易去关注自己身体的症状,并且会随着情绪波动症状加重,那么建议勿盲目前往医院,可以尝试自我调节,如告诉自己:这是我焦虑的身体信号,它想告诉我更好的关心保护自己。可以尝试找个安静的地方,用温暖的手触摸自己身体不适的位置,放慢呼吸,与自己身体温和地对话:我知道你的感受,我会好好照顾你的。还可以找几个葡萄干,用正念的方法吃葡萄干。或者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生活中欢乐美好的时光、想象世界上宁静美丽的风景,将这些积极的内容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认识到未来仍然饱含着希望。可以想象森林、溪流等生机勃勃的场景,仿佛逐渐洗刷自己的身心,驱散内心可能的阴影,让阳光普照大地。每次10~15分钟,每天进行1~2次积极联想,也能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p><p> Q:我发现我居住小区有人被隔离,很担心被传染,该怎么办?</p><p> A: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们每个人都容易紧张,焦虑和担心的,这是我们大家在不正常情境下的正常反应。你可以试着告诉自己,传染病暴发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灵的创伤,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正常的。这些情绪每个人都会经历,它可能还会存在一段时间(约2周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自我缓解的。这样的情绪反应虽然不舒服,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起更好的安全防范意识,远离危险。若你的消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担心症状加重,并影响到日常生活起居,可及时咨询求助专业人员。再此期间还要注意要做好科学的自我防护,有发热、干咳、乏力及腹泻等不适症状时可以先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咨询正规医疗机构,必要时就诊当地指定发热门诊。</p><p> Q:有疫区接触史,目前没有临床症状,我是安全的吗?</p><p> A:这个时候,密切的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关键,要连续14天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体温监测,条件允许尽量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尽量减少与家人密切接触,而这样做正是有效的保护自己,保护家人。此期间可以通过网络保持与亲友的联系与支持,多增加交流与互动的机会。重视但不过度关注躯体反应,学习自我关怀,如自己感觉糟糕的时候,可以想象你的一个好友正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试着去安慰,理解他/她,把这些话语记录下来,试着对自己说,有时候我们对他人很宽厚,但对自己却很苛责。如有可疑症状,则需佩戴口罩及时就医处理。</p><p> Q:隔离期间,面对大量的疫情信息,我非常担心和恐惧,我该如何应对?</p><p> A:每天被大量的疫情信息填充,我们容易出现情绪卷入,会莫名感到烦躁,不想参与,甚至对此表现冷漠,但又会陷入自责。试着告诉自己:你并不是冷漠无情,只是被陷入了“同情疲劳”中,而这是一种大脑的保护机制,是情绪耗竭时的一种提醒,它在告诉自己累了,是时候该休息一下,照顾一下自己的情绪了。所以,如果觉察自己无法负荷更多信息,不妨给自己一个“蝴蝶拥抱”,即双手交叉放于胸前,中指尖放在对侧锁骨下方,如同蝴蝶翅膀扇动一样,缓慢地、有节奏地交替摆动你的手,给自己温暖的拥抱。在此期间,你还需要放下手机,主动隔绝疫情信息。如果无法做到,可以只关注某个可靠信息源,保持适度的关注就可。除此之外,在这样的关头,你更要对疫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看电视节目和正规媒体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了解病毒性质,掌握流行情况,不轻信某些传言。要相信政府公开的信息,要对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够的信心。也要认真了解相关的科学报道,相信科学研究对治疗疾病的根本性作用。要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只要认真做好防护了,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