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把它和《终身学习》联系在一起了。再一看作者,就想到了考研时背的德韦克的“目标定向论”,他的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还清晰地在脑海中,会和这本书的观点有联系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寝室的阳台上,打开了这本书。</p> <p>关于卡罗尔·德韦克</p><p>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她的著作《自我理论:它们如何影响动机、人格与发展》(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被世界教育联谊会(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选为年度好书。她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文章,也曾登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天》和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等新闻节目。</p> <p>关于本书</p><p> 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2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更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既有成果还是回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p><p>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梦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p> <p> 卡罗尔·德韦克在开篇的引言中这样说道:“我的作品是关于成长的,它促进了我自己的成长。希望它同样能够帮助你们成长。”觉得这样的说法很温柔,作者没有居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和读者一起成长。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丈夫和妻子,朋友和同事……无不都是一起成长的关系。本书以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模式贯穿全书,那这两种思维模式有何区别呢?书中这张图可以一目了然地说明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差异。</p><p>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p><p> 这是书中的一个案例,我们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身处其中的我们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简直是一团糟,自己的人生好像从此就黯然失色了,就连自己的朋友都没有搭理自己,自己彻头彻尾的成了一个失败者,这好像是自己的世界末日一样。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p><p> 如果你有以上的想法,那你就是这本书当中提到的一个典型的固定性思维模式。</p><p> 而对于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实际上这几件小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首先期中考试考得不好,我们可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再努力;其次车只是被贴了罚单,而不是被撞毁了;打电话给朋友倾诉,没有取得成功,不是被朋友拒绝,只不过他可能没有注意到你的来电而已。</p><p>在现实中当我们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有的人会这样想,既然我在这次期中考试的时候没有考好,那说明我努力的程度还不够,或者我学习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那么我需要向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或者向老师去请教。对于停车罚款,那么我可以把罚款缴清,下次多多注意避免再次造访。接听电话没有关系,我可以给他留个言,和其他的人打个电话倾诉一下,或者自己看一部电影,听一听歌跑跑步,用这种方式去释放自己的情绪。就像我们常说的一个案例:一个老太太的两个女儿一个卖布鞋一个卖雨伞,她晴天担心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雨天担心另一个女儿的布鞋卖不出去,所以每天都很焦虑。但是换个角度想,晴天大家去买布鞋,雨天大家去买雨伞,不管晴天雨天,女儿都有生意。这样一想,刚刚的焦虑也就消失殆尽了。</p> <p> 书中吉米的案例也让我印象深刻,大多数人认为吉米顽固难搞,最不愿努力,但是在某一天作者向一组新的学生介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时候,突然,他两眼含泪地抬起头说:“你是说,我可以不是一个笨蛋吗?”从那天起,他开始提前交作业,好提早拿到反馈并进行修改。他现在明白,努力学习并不代表你很脆弱,而是会让你变得更加聪明。</p><p>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内心都渴望被肯定,为什么会表现出“不愿努力”的综合征呢?那估计是固定型思维惹的祸,一开始他们就被父母老师贴上了标签,“我天生就适合干什么?我就不是做这个的料……”这些刻板印象也能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方面会存在性别的差异。</p><p>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老师会以聪明啊,能干啊,来表扬孩子,那他们就会觉得我取得成绩是由于我的聪明,他们不愿接受高难度的挑战,怕失败就会失去聪明的标签,这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也有孩子会因为努力而被夸奖,他们更倾向于接受高难度挑战,因为他们觉得努力是有可能达成目标的,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p><p> 作者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对能力的夸奖,会使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当让他们选择的时候,他们对有挑战性、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他们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他们的才能提出质疑。相反,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被夸奖的学生中,有 90% 的人希望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因此,教师对孩子的表扬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思维模式。正确的做法是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非他的才能。孩子们会明白他们努力的过程可以带给他们成长和知识,而不是仅凭借他们天生的能力。所以,正确地表扬至关重要。</p> <p> 紧接着作者描述在人际关系中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被拒绝会怎样呢?其实也不会怎么样。和室友因为吃什么有分歧的时候,如果你坚持己见,独自一人去吃饭,你是否会觉得自己被抛弃呢?如果你和父母的相处不太融洽,你觉得是谁的错呢?是因为他们是糟糕的父母,还是因为你是一个不可爱的孩子?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这些充满敌意的问题困扰着我们。</p><p> 在成长型思维中,吃饭的小事,笑一笑就过去了。至于和父母的关系,你可以拥有这段关系的一半。至少可以做一个你想成为的爱父母的女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怎么样都无所谓,因为无论怎样,你都比以前做的更好了。</p><p> 结果呢?当初迈出的第一步会让你收获爱你的父母。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我们会责备他人,需要沉溺在痛苦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更正确,更有权力,觉得错不在我们。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让我们能够继续前行。</p> <p> 之后是思维模式的传播。一个印象很深的案例,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也专门探讨过,对于儿童语言的解读非常关键。5岁的布鲁斯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到幼儿园后,他指着墙上的画说:“这么难看的画是谁画的?又问是谁把消防车玩具弄坏的?”我们也讨论了孩子这两句话的含义,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案例中妈妈和老师的解读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他只是想问如果画画不好看还能被贴在墙上吗?如果不小心弄坏玩具了怎么办?布鲁斯的疑问被解答,开始了自己在幼儿园的第一天。他知道,这个地方不会有人对他进行评判,也不会有人给他贴上标签。</p><p>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认真负起责任,来创建一个友好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们不会害怕受到批评,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他们有成长的潜力,知道我们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学习。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茁壮成长。</p> <p> 最后书中提出了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论指导:接受――观察――命名――教育。尝试一下这样思维模式吧,困难或许迎刃而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