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抒怀,我的一生与摄影结缘

耕耘

<p>  </p> <p>  1950年7月我在上海静安区一户家境尚好的人家出生。家庭成员除父母外还有两个哥哥。我的童年回忆,满满的温馨和幸福.。</p> <p>  母亲年轻时候照片</p> <p> 母亲擅长画画,素描、水彩、油画都有一定造诣(见上图)。50年代她还在上海丝绸总公司从事过花布设计工作。打我记事起,就看母亲画画,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美术 ,这为日后从事摄影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p>……………………………………………………………</p> <p> 1957年9月我进了附近的常熟路小学。这是一所不错的学堂,有一位美国华裔宇航员儿时曾在这里就读。大影星中叔皇的女儿;著名歌唱家任桂珍的弟弟是我的同班同学。</p> <p>  入学前夕父亲带我去香港探亲。让从未谋面的爷爷看看小孙子。</p> <p> 在香港,还另有几家亲戚。我见到小我两岁的李道洪,他父亲和我外公是亲兄弟,所以长我一辈。父亲让我叫他小舅舅。</p> <p> 李道洪成年后出落帅小伙,不久进了香港演艺圈。曾出演“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一剧的白浪哥。</p> <p>  60年后的2017年,我俩在上海重逢</p> <p>  小学三四年级起随专业老师学习小提琴,至文革上山下乡没间断</p> <p>……………………………………………………………</p> <p> 1964年,我进了和家同一条街的“新成中学”,同班同学竟然有新民晚报同事沈次农,感叹地球真小。</p> <p>  1965年初二年级时照</p> <p>  1963-1966中学时期参加学校组织的跳伞训练</p> <p>……………………………………………………………</p> <p>  1968年随上山下乡大潮去了位于安徽省皖南山区的上海市黄山茶林场</p> <p>  场部后花园</p> <p> 茶林场地处皖南山区 。这里青山绿水,景色宜人;采茶工作 ,又貌似轻松,诗意盎然。但现实生活却很严酷。我被分配在农场最边远的,位于千米高山之上,没电没公路的八队。在八队,夜里靠煤油灯照明,生活物资靠肩挑背扛,往返3、4小时负重翻山越岭取得,艰苦生活瞬间降临。</p> <p>  我必须正视新生活的一切。凭着年轻和不服输精神,半年后就全盘适应了。还用上会拉小提琴和擅长美术的特长,参加场了文艺演出和负责宣传墙报等工作。</p> <p>  1969年在农场时迷上摄影。父亲给我买了台海鸥照相机(84元)“人美”出版的摄影丛书(吴印咸等著)是我的老师,改装手电筒加煤油灯是我的冲印照片工具⋯⋯</p> <p> 这是我向“摄影人生”迈出的第一步!之后,所有先前的所谓不利:上山下乡、连队偏远等等,似乎都是自己往后行走“摄影人生”的铺路石</p> <p>  1969年末,在八队兴建小水力发电站工程上马了。知青群情激昂,200余吨建材,硬是靠全体队员蚂蚁搬家,凭着气血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人力运上了1000米高山。这一壮举,被上海市列为知青战天斗地榜样,标杆而大力宣传。</p> <p>  开山炸石</p> <p>  学习毛选</p> <p> 我在干农活,建电站劳动中,常将折叠型照相机随身携带,记录下不少知青镜头。</p> <p>  1971春,大型知青记录片“大有作为”摄制组来八队拍片。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安徽省报记者也纷至沓来。</p> <p>  后来成为著名导演,上影厂厂长的于本正,那年就在此摄制组。时隔40余载的2014年,在文广局的一次活动中巧遇,留下合影</p> <p>  在“大有作为”纪录片中,我有幸三次出镜</p> <p>  1971年间,我受农场安排,出差上海农业展览馆举办黄山知青建电站展览。之后农展馆留用了我,在馆摄影组工作了三年。</p> <p>……………………………………………………………</p> <p>  朱菊英,九大代表,知青标杆,农场副场长。是她定的人选,由我拍摄建电站照片并去上海办展的</p> <p>  除了摄影,又兼美工。图为 我在上海农业展览馆布置展板的情形</p> <p>  不久,农展馆通过农业局联系茶林场,借调我到本馆摄影部工作,之后留用了3年。</p> <p>  1972年去北京农业展览馆办全体国农展时在天安门广场留影</p> <p>  1973年出差大寨一月,收集大寨照片展品等。那时陈永贵已是中央领导,巧逢他回乡探亲,与外省来大寨工作的部分同志合影</p> <p>  在农展馆时拍的照片</p> <p> 在农业展览馆工作的三年,对我意义非常。它使我从一个稚嫩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一员技术全面的专业摄影师。为我七年后进入新民晚报摄影部后,无缝进入釆访状态奠定了扎实基础。</p> <p>……………………………………………………………</p> <p>  1974年末,上调回城,被安排在机电一局属下的汽车电机厂做车工。文革年代,如我这样有海外关系的,绝不适宜在文化单位工作。农展舘欲留我,三次报告被局领导撤回。那是个中型厂,不设专职摄影师的岗位,摄影技术无用武之地。</p> <p>  从摄影师到工人,我的命运轨迹又一转折。我好好做了7年的车床工、磨床工,静待机会</p> <p> 1974-1981年在车间做工,远离摄影界。但业余时间仍不放弃。上面两照均摄于本厂,分别得到局系统摄影比赛一、二等奖</p> <p>  1981.7-2010 在新民晚报摄影部任摄影记者。1981年,我的人生规迹又一次重大转折。其实当年我不知道晩报筹备及招聘新人的事情。是贵人钱彰表(文革时摄影創作办公室主任)张祖麟(复刊前“人美”摄影都成员)力荐。二位都是我在农展三年中交往过的,还得谢谢农展馆给了我很多</p> <p>  1982复刊初期,与摄影部三位老师:张祖麟,范文卿,夏永烈合影</p> <p>  除了50年代已在晚报的3为前辈,我有幸成为复刊时期,晚报摄影部招募进来的第一位新人</p> <p>  1981年末,晚报尚在筹备阶段。摄影部组长张祖麟交给我一项釆访任务:拍摄昆剧泰斗,七十余高龄的俞振飞登台演出。那是场俞老的折子戏专场。张祖麟老师只给了我半卷135胶片,而折子戏的每段都要拍下几张来,意味着基本要做到“弹”无虚发。四十余年后,听一位在市文联负责摄影的资深摄影师说:俞老留下的舞台影像十分稀少,那照片是珍贵的。</p> <p>  </p> <p>  “1982年元旦下午,南京东路零售报摊前,市民争相购买的情形”这是我成为新民晚报摄影记者的第一幅见报照片</p> <p>  本人获晚报1982年年度大奖(新闻图片)束纫秋总编现场颁奖的情形</p> <p>  90年代,南北高架建设工地上温馨一幕。此照当年新华总社将其编入全国统发,在报栏展示的“新闻图片”中</p> <p>……………………………………………………………</p> <p>   </p> <p>   </p> <p>  90年代和00年代留影照</p> <p>  1991年7月1日 ,我有幸入围参加全国摄影界盛事(集各省市优秀摄影师200人汇集申城),《上海一日》画册的拍摄活动</p> <p>  由于我在这次摄影高手云集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得到中国摄影家协会(总会)主席的肯定。两月后获批准入会,成为全国协会会员</p> <p>  2002年春领导派我和雍和、陈正宝参加由海峡两岸几十记者参与的“上海周末”摄影即时赛。本人荣获最高奖。上图为文新集团领导赵凱为我颁奖的情形</p> <p>  2003年春,获全国晚报协会,第二届(1996-2003年度)”十杰“摄影记者荣誉称号。上图为参赛照片</p> <p>……………………………………………………………</p> <p>  在极困难的采访条件下,比新华社统发稿快一天抢到首发,此照获报社年度大奖</p> <p>  2002年5月10日上午,江泽民在”第35届亚州开发银行理事会年会“盛大开幕式上讲话的情形</p> <p>  2005年洋山港大桥建设结构贯通。我在零下4度,时速200公里,且卸去机舱门的飞机上坚持两小时拍摄。采访成功。单照、画刊均发过次。</p> <p>  时任市长韩正非常肯定洋山港建设航摄组照,除口头表扬,还特意让焦扬安排,在年末慰问洋山港建设者活动间,单独约见了我</p> <p>  便席间,韩正给市政建设采访记者敬酒</p> <p>  1989年,甘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朱镕基市长在建设工地和工人亲切交谈的情形。此照除本报刊用外,还被市委宣传部多次选用</p> <p>  连日大雨,造成当年南市区一些地段积水严重。徐匡迪市长省下会间午餐时间,淌水察民情,他走街串巷安抚百姓,情形感人</p> <p>  2002年11月中旬 ,随殷一璀赴巴黎为上海申博造势助力。一台”今夜星光灿烂“取得巨大演出 成功。但当年法国传稿困难,记者一夜未眠,终于将稿件发回报社</p> <p>……………………………………………………………</p> <p>  以下得奖照片部分</p> <p>  月全食过程</p> <p>  人民日报转载照片</p> <p>  与宣传部长杨正武在得奖照片前合影</p> <p>  以上部分得奖证书</p> <p>……………………………………………………………</p> <p>  2010年退休后,迄今10年受聘于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现重组为”文旅局“)期间有两任局长,朱咏雷、胡劲军都是熟悉我的,各部室同志与我关系也非常融洽,工作非常愉快。</p> <p>   </p> <p>  2011年跟随局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长陈燮君红色之旅,去了井冈山、瑞金、遵义、古田、延安、北京等地。行程万里。之后办展,出版“讴歌壮丽”书籍等</p> <p>  唐家璇在上海文广局</p> <p>  全国电视剧编剧座谈会</p> <p>  市民广场音乐会</p> <p>  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走红毯明星特写集锦</p> <p>  回顾梳理自己的人生经历,做过农民,当过工人,从事过文化、媒体工作,可谓几经曲折起落,不乏戏剧性变化。然而唯有“摄影”始终与我相伴相随,不离不弃,使我终能施己之长,报效祖国!另外,一生承蒙贵人相助,感激不尽,泪目不已,鞠躬!鞠躬!</p> <p>……………………………………………………………</p> <p>  主 编:王 霞</p><p> 执行主编:王立平</p><p> 编委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p><p> 蔚 兰 潘新华 王金国</p><p> 张梅君 汤金森 袁林凤</p><p><br></p><p>出品人:</p><p> 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普陀联络处</p><p><br></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