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记初三备课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同课异构活动

柳英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谁怜爱国千行泪,说道胡尘意不平。宋代的词人总是梦想着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可现实却让一个又一个的词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于是便有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悲壮,有了《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的无奈,也有了本次同课异构篇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无限感慨。</span></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2, 227); color: rgb(84, 27, 9);">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选自九年级下册的第24课,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别由王萍老师和王露老师为我们进行授课。</span></p> <p>第一节课是王露老师在初三(13)班为我们授课。王露老师知人论世,通过作者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背景介绍快速导入本词,可谓干脆利落。</p> <p>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王露老师深谙其理,她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带领学生走入词人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读书声去品去悟,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去品词的言外之意。于此同时学生在读与评的过程中,还能在老师引导下疏通诗词大意,老师也通过不断追问来把握诗词情感基调,可谓一举多得。</p> <p>在本课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上,王露老师采用了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p><p>1.词的上片,作者登上北固亭远眺祖国大好河山,引发了他的哪些思绪?</p><p>2.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p><p>各小组积极讨论,在分享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王老师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引导,通过追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在小组展示结束后,王老师又根据学生思考进行小结,并在小结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齐读课文,以读书声结束新课的学习,升华作者情感。整个环节有思考有评价有小结有升华,环环相扣。</p> <p>第二节课王萍老师在初三十班为我们授课,课前老师便进教室组织学生自由朗读。</p> <p>老师认真听课</p> <p>王老师先从作者本人入手,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辛弃疾,说说南宋历史,复习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作者经历来和南宋历史导入新课,做到知人论世来吸引学生兴趣,也为本课打下情感基调。</p> <p>在初步感知环节,王老师先通过默写生字词来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并及时订正学生出现的问题。紧随其后王老师又提出朗读要求,并通过多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下齐读,让学生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品悟结合,效果好。</p> <p>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把握本词基本情调后,王老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诗词大意,学生在疏通词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p> <p>深入探讨环节,王老师徐徐过渡让学生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后所怀想的内容并提供方法指导(方法:词句+翻译+分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发言分享。王老师也在学生的发言中引导学生小结本首词的思想情感并板书。</p> <p>在把握作者情感内容后,王老师让学生齐读,再次感受作者报国无门的感慨和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懑,在读书声中结束对本次的探究。</p> <p>在拓展延伸环节,老师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与词人进行情感上的对话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并深情朗读分享,让作者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再一次升华。</p> <p>王露老师和王萍老师也根据自身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课后进行自评,反思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2, 227); color: rgb(1, 1, 1);">  在两堂精心准备的语文课落幕后,科组的老师们对两位老师进行了评课。肯定了两位老师认真的态度与深厚的语文功底,表扬了两位老师教学环节的完整流畅,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展示机会。但美中不足的是仍存在一些小缺憾,如情感的品析应在合作探究中去品,课堂容量过大,范读顺序不合理,导致学生无法集中精力疏通词意,等等。</span></p> <p>同样的课题,不同的教学思路。两位老师的课题展示也引起我们的不少思考。无论如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上下而求索。</p>

学生

老师

王老师

北固亭

王露

情感

朗读

作者

南乡子

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