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课堂教学是提高质量的主渠道。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要求大家利用互动课堂进行教学教研活动。12月1日第二节课,范永恒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不确定性》。这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第一个学时。</p><p> 本课要结合投掷硬币的游戏,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而且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p><p> </p> <p> 范老师利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p><p> </p> <p> 在进行新课的第一个问题串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他先让学生猜测一下自己抛出后硬币哪一面会朝上,随后做抛硬币的活动,在活动中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学生在汇报时说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时,教师点题:这就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p><p> </p><p><br></p> <p> 同学们兴奋地猜测着、验证着,认真做着记录。</p> <p> 随后,教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p> <p>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说一说盒子里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对不确定性的认识进行巩固和提升。</p> <p> 新课结束后,教师进行了随堂检测,来考察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所选试题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件,孩子们特别喜欢,并针对自己的答题情况给自己以合适的评价。</p> <p> 本节课是活动课,教师遵循: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体验、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p> <p> 下午第二节课进行评课活动。大家提出本节课的亮点是:</p><p>1.利用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p><p>2.教学中活动充分,始终围绕着活动进行。</p><p>3.每一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前都有明确的活动要求,从而使学生有序进行活动。</p><p>4.信息技术运用地比较好。</p><p>5.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得好。</p><p>6.重视评价的运用。</p> <p> 大家都觉得活动课不好上,一是怕“乱”,怕活动组织不好。二是怕“浅”,怕活动落实不好。那么怎样有效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怎样把视频资源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哪些地方要操作,哪些地方用不着操作?老师们提出: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有时候要具体对待。</p><p> 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