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89]——屯堡演化的石头城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青岩古镇</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贵州多以青山碧水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多采多姿的风情取胜,古镇古城相对鲜为人知。青岩古镇与镇远、丙安、隆里并称贵州四大古镇一样,都是因明朝屯兵而建,由屯堡演化而来的石头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div><br></div> 据《贵州图经新志》载 :“青崖在治城南五十里,贵州前卫屯田其下”,《贵阳府志》称之为:“突起河干,登其上,可眺望数十里”。当地百姓名屯堡“青崖”,后写为“青岩”。贵州话属北方语系,“岩”音“ai”,这就青岩镇名字的由来。<div><br></div> 岩地区的行政建制,先后经历了青岩司、青岩外委土司和青岩镇。所管辖地区也先后有所变化。明隆庆六年(1572),设青岩司,《贵阳府志》载:“青岩司,管寨二十七”,管辖范围东起高坡乡甲定村,南到广顺州孙家寨和栗木寨,北到孟关乡上下板桥和花溪乡的桐木岭,土司衙门设在青岩城内中心场坝东南,辖地方圆百余里。<div><br></div> 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贵州卫、贵州前卫改置贵筑县,青岩镇降为“外围土舍”,辖地并入贵筑县。至民国三年贵阳府直辖地改置为贵阳县,于青岩设镇,驻第六区,辖21个乡、镇。民国三十年,贵阳设市,另置贵筑县于花溪镇,青岩镇隶属贵筑县燕楼区。原属广顺州之青岩城西门及青岩场、龙井寨、新哨、薪楼、达夯等村寨均划入青岩镇,结束了青岩城内分割管辖的历史并扩充了行政疆域。<div><br></div> 新中国解放以后,设贵筑县第二区于此。1953年建青岩镇人民政府,辖青岩歪脚龙井杨眉新楼黔陶赵司翁鸦等8个小乡,1956年青岩镇辖黔陶和新哨两乡。1958年成立青岩人民公社,隶花溪区。1984年改为青岩乡。1986年撤销青岩乡,并入青岩镇,形成今天的格局。<div><br></div> 明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div><br></div> 《安顺府志·风俗志》载:“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明王朝为控制西南边陲,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集结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30万汉人由此在这里生根发芽,繁衍生息。<div><br></div> 明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青岩古镇作为军事要塞,以及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其后数百年间,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条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div><br></div> 青岩古镇3平方公里范围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瓦、石墙、石屋、石牌坊、石板路,佛、道、基督、天主四教共存共融,人文遗存之多,令人目不暇接。<div><br></div> 青岩古城作为明清时期的军事大本营,在维护国家和边疆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岩作为贵阳南大门,“四达之涂”交通便捷,加上本身土地承载能力强,粮米充足,军事地位极为突出。明清两代都把青岩作为军事战略重镇,这里不仅有守备、总兵领兵驻守,一度时期“定广协防汛把总署”也设于此,据此为枢纽,集结兵力,扫荡周围地区。<div><br></div> 明清时期青岩古镇曾暴发多次战争。“高坡之战”发生在明朝天顺年间,高坡东苗苗王“干把猪”实力强大,迫近贵阳形成巨大威胁。明廷调集五省兵力,筹粮2年以上,于天顺三年(1459)大举进攻高坡东苗,“兵进青岩”,分四路扫荡东苗“羽翼”牛皮箐(今属马铃乡)、鬼山(今孟关乡、黔陶乡境内)、水车坝(今属马铃乡)各地苗族,再集结于青岩,以青岩为大本营,分兵四路攻打高坡,苗王干把猪被擒,械送京师问斩。迄今石门寨二屯堡仍有摩崖石刻“永镇边夷”。<div><br></div> “挫败安邦彦之役”发生在明天启三年(1622),贵州水西宣慰司同知安邦彦胁安位反,自号“罗殿王”,陷毕节、安顺、沾益等地,随后“使其党李阿二督四十八庄兵围青岩,断贵阳粮道”几近一年,致贵阳“先是城中援绝粮尽,初食秕糠、草木、败革,继随食死人肉,后复食生人,至亲属相啖”。<div><br></div> 解救贵阳必先解青岩之围,新任巡抚王三善派王建中、刘志敏解救青岩,血战奋勇,斩首300余级,打通贵阳与定番、广顺的交通线,解贵阳之围,挫败了水西军企图。经过此役,青岩的军事战略地位真正受到世人关注。<div><br></div> 晚清全国形势动荡,青岩也进入了多事之秋。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进入贵州,连克广顺、定番。次年,石达开余部屡犯青岩,团练使赵国澍聚众坚守六月,挫败太平军进攻,保证了贵阳城安全。<div><br></div>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也是一座红色之城。1935年4月7日。红军后卫五军团干部团和后卫十三团进入青岩,后卫十三团与跟踪的中央军吴奇伟部在狮子山交战,利用有利地形,打死敌军数十人,7名红军战士牺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时期,青岩镇以其城池坚固,大批内地学校西迁青岩,青岩成为我军稳固的后方基地,掩护了大批革命家属,青岩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1950年元旦中午时分,匪首陈开富、吴学勤等人纠集旧军官、兵痞、散兵游勇、惯匪流氓等数百人,与青岩镇流氓头子黄泽民等勾结,趁人民和干部欢庆元旦之机,混进青岩镇内,妄图袭击人民政府,抢劫人民财产;被寇金鹏等同志带一挺机枪冲到北街,将正在抢劫的土匪击溃。<div><br></div> “黑神庙激战”发生在1950年3月24日,匪首曹绍华、潘方侠等人纠集土匪数千人,勾结贵筑县土匪蒋恒昌等人,企图抢占青岩镇,攻打花溪,围困贵阳。3月24日,混进赶场百姓中,幸被及时发现,20多位同志携带机枪、枪榴弹筒等兵器,退守黑神庙山头。经过当晚至次日下午的激战,将敌人逐出了南门。<div><br></div> 夜幕降临,月色朦胧,青岩古镇终于褪去白昼的喧哗,回归了它的本真,走在长长曲曲光可鉴人的背街青石板路上,如同走在一条穿越六百年的时光隧道,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涌上心头,青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谢谢浏览)<br><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