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巷子16号———我在成都的第一个家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我父亲李天增当时是江西军区赣州军分区参谋长,母亲徐惠英在分区所属的482团司令部当书记员。我们的家就在赣州军分区的一个军营里。那时,部队剿匪建政换防很频繁,我出生时父亲不在驻地。家里人为我的名字进行了商量,爷爷说:我儿子是河北人,媳妇是江西人,大孙子叫李冀赣怎么样?父亲说“冀赣”容易被听成“鸡肝”,不好听,就叫李河江吧。母亲说:河江不如江河上口,还是叫李江河好!由于江河比较上口,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叫我“江河”(不叫姓反而显得亲切),以至于到今天,许多人都以为我姓“江”名“河”。</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家里属于自己的家具,是两口樟木箱子和一个马搭子以及景德镇磁烧的父母结婚照。我母亲江西上饶地区余干县有一个习俗,谁家里生了女孩,就要在家边种下一颗樟树。十多年后,女儿长大了,樟树也成材了。嫁女儿时,用樟木树才打两口樟木箱子,就是嫁妆。马搭子是父亲坐骑上的行李套,解放进城后不再骑马扰民了,马搭子就放在家里,里面放些衣物当沙发坐。后来,父亲的老首长看上了他的白马坐骑,用一辆“三枪牌”自行车进行了交换,家里又多了一个用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在我刚满二岁的那一年,很长时间见不到我父亲。看见别人的家经常都是父母亲带着孩子到公园游玩,我就问母亲:爸爸怎么不带我们去公园啊?母亲告诉我:你爸爸到很远的地方出差了,回来再带你去玩哈。</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母亲说:成都军区新组建了5个预备师,需要干部,征求大家的意见时,你爸爸报了名。组织上同意了,任命他为成都军区预备1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后来,在我长大以后,母亲告诉我:你爸爸喜欢带兵,自己要求到那里去的。难怪如此,父亲自抗日战争入伍后,总是在作战部队里任职,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从东北的辽沈、平津、渡江到解放江西,在第四野战军48军161师482团长的位置上到了军分区参谋长的岗位上,总觉得身上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p> <p class="ql-block"> 预备师是解放以后新的军队建制,是学习苏联军队的做法,建立战略预备二梯队,是预防打大仗的部队。四川省是祖国的大后方“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便于屯兵。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四川组建了五个预备师。这些部队,都是按照苏军的模式进行编成,实行的是军事主官一长制,计划装备也是一流的苏式武器。</p> <p> 父亲从江西赣州到四川去部队报到时,只带走了家里的一个马搭子。由于是新组建的部队,没有营房,师部临时进驻夹江旧机场(抗战时国民党修建),各个团的团部住在周边场镇,营以下分队就住在老乡家里。</p> <p> 那时,我们还没有从江西搬到四川。父亲一个人在四川,他也没有固定的住所。因为部队正在组建,还有匪患袭扰,父亲带着他的马搭子,一边放着书籍和资料,一边放着衣物,走到哪里把马搭子放下,那里就是他的家。</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在江西赣州的家,一个人到了四川,一干就是好几年。只有每年探亲时才能回来看我们,那时是我们家最高兴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到四川去后,母亲一段时间非常郁闷。一方面,她想陪父亲一起来四川,好照顾父亲的生活,但是她又因为我太小,害怕搞不好不仅难以照顾父亲,还要拖累他,影响父亲的工作。另一方面,那年母亲出来当兵,是与惠民姨(母亲的六姐)一起说走就走了,外婆身边只留下了一个半残废(1.4米高)的四姐看家。惠民姨已经随姨父部队进军滇黔,如果她也走了,还是不放心外婆。更闹心的是已经传闻得沸沸扬扬的部队要裁减一大批女兵,如果到四川是去新单位,领导都不熟悉,想留下来很困难(母亲当时真的还是想穿着军服的)。</p><p class="ql-block">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军委确定裁减10万女兵的决定,终于被中央批准同意了。各个部队里面,除了专业技术单位的需要,必须要保留下来必要的女性技术骨干,一般行政单位的女兵,一律集体退出现役。</p> <p class="ql-block"> 母亲留下穿着军装的照片不多,但是她(中)照相时很认真,因此张张照片都很精神。其实,母亲是在等待。她虽然不是专业技术干部,但是她入伍前跟着外公(教书匠)读书已经达到相当于初中的水平,入伍时在文化水平这一栏,填写的是“初中”。这在当时可是很少见的,一到部队就被分配到机关做文字工作,加之她的字写得很漂亮,机关里上报的材料都是由母亲抄写。因此,她想等待在老部队裁减女兵退役时,再争取一下留队。</p> <p class="ql-block"> 裁减10万女兵,集体退役转业的大戏在军营里震荡了许久,终于尘埃落定,母亲继续留在部队的愿望没有实现。她们这些不是专业技术职务的一般干部,一刀切地集体退役到了地方,但是在哪里安排工作,却持续了很长时间。母亲似乎还是在等待,等待她与父亲最后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父亲从四川寄来的一封家书,她才确定了带着我去四川与父亲团聚的念头。在确定母亲退役转业后,她曾想过就地转业,这里人熟地熟,也可以照顾我外婆。母亲在我长大后,告诉我她还是喜欢自己的家乡以及那里的习俗。母亲是江西人喜欢吃大米,三顿饭都有大米才叫“吃饭”,父亲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过年过节就包饺子吃。第一次在江西老家过年,父亲让警卫班的同志一起来家包饺子吃。花生米吃了,酒喝了,饺子也吃了,母亲却说怎么没有饭吃啊?大家都笑得差点流出眼泪。</p><p class="ql-block"> 原来,父亲的来信中说,已经给夹江县法院联系好母亲的工作,来了可以直接在那里当书记员。能够和父亲在一起,又有一个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母亲终于决定带着我启程去四川与父亲团聚。</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解放初期从江西到四川,坐汽车要翻山越岭,许多路不好走,所以父亲让老单位出面,给我们买了轮船票,我和母亲从赣州坐汽车到九江,然后再坐轮船到重庆,最后换乘汽车到夹江。</p> <p class="ql-block"> 母亲带着我和她的嫁妆(我们的全部家当)——两只樟木箱子和她与父亲景德镇陶瓷结婚照(自行车留给了军分区),从九江乘船顺江而上。一个星期后,我们母子顺利到达重庆,与父亲部队派来接站的人员会合了。 我们在重庆也没有停留,坐汽车又走了几天,到了四川省的省会成都。</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准备休整一下,到夹江去与父亲团聚的时候,接到了父亲带来的口信:部队的情况有变化,不要到夹江去了。</p><p class="ql-block"> 不到夹江去与父亲团聚,到哪里去呢?母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非常着急。离开了江西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自己的老部队,我们在成都一个军队招待所临时住下了。母亲感到非常的无奈和无助,甚至想过带着我返回江西。</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部队派出来接我们的警卫员伤心地给我们透露了消息:新组建的预备师要撤销,部队集体退役到北大荒和海南岛。</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一天父亲回到成都,我们全家又团聚了。父亲只告诉母亲:四川组建的预备师全部撤销了,要集体退役到北大荒。母亲听到后,犹如一盆冷水泼在头上,脱口而出:我退役了,如果你也要退役,我们就回江西去!早知道这样,我就不来四川了。父亲解释到,成都军区缺干部,已经给军委请示同意把预备师团以上干部留下来了(父亲也不想在那个时候转业退役)。父亲让我们在成都再等等看。</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父亲专门回成都告诉母亲:上级已经确定他到凉山军分区任参谋长。等把预备师到北大荒的部队送走后,就去凉山报到。并且高兴地告诉母亲,组织上已经在成都少城窄巷子给我们安排好了住处。母亲紧绷着的脸,才慢慢松弛下来。</p><p class="ql-block"> 组织上给我们安排的住处,就是成都少城窄巷子16号。整个巷子在清朝的时候是满清八旗的官宅,辛亥革命后被北洋大臣占领,民国时期是各路军阀和富豪们的驻地。解放以后,这里实施了军管,不少院子就由部队管理和暂住。</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以后,父亲才告诉我们:从军队开始批“教条主义”开始,就说预备师是“教条主义”的产物,要撤销。后来,批判彭老总,罪名很多,什么反对三面红旗啊、反对大跃进啊、什么用万言书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主席……等等,其中还有一个罪名是学习苏联军队,妄图取消政治工作,搞自己的黑武装。所以,军委在四川组建的五个预备师要全部撤销,而当时国家比较困难,就把撤销的部队集体开进到北大荒垦荒。这些,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窄巷子一条街,实际上是历史上满清八旗在成都驻军的一部分。这里以“将军衙门”为中心,沿着长顺街为中轴线向北,方圆五公里像蜈蚣一样几十条胡同,分别是将、校、尉各级官员带着家眷的驻地。形成了能攻能守又能生活的城防堡垒,也形成了成都少城的街道区划。</p> <p class="ql-block"> 窄巷子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巷子,长约二百来米,由于巷子很窄,最窄的地方也就三米多,这恐怕就是叫窄巷子的原因吧。与窄巷子平行的还有宽巷子、井巷子等不少类似的巷子。16号院坐落于窄巷子的东头,是一个不大的院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窄巷子16号是一栋二层楼的川西民居建筑院落,中间有一个楼梯,可以通达到各个房间。院落里面有一口水井,在当时蓉城的自来水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这口水井对一个院落来讲,就是很奢侈的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窄巷子,没有现在那些商铺,基本上都是一个院子接着一个院子,窄窄的巷子里被各个院子里流出来的水搞得始终是湿漉漉的,如果有车从这里经过,脏水四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