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除了看水,别忘了去村里走走。

如歌

<p>文人在写文章时,常隐藏了自己的原名,对外示以更好听的笔名。许多景点也一样,为了扩大影响,也会照此办理,千岛湖就是一例</p><p><br></p> <p>千岛湖实为新安江流经淳安县的一段水域,因修建水电站,筑坝成湖,原名新安江水库。1966年,我曾从上海步行来到这里,没有进湖区,只登上了一百多米高的电站大坝。</p><p><br></p> <p>十年后的1976年,我随父亲再次来到这里,并坐船进入水库,因为还没有开放旅游,偌大的水面只有我们一条船。除了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四周的风景就像一幅凝固的山水画。</p><p><br></p> <p>当年的水边,既没有公路,也没什么建筑,完全是一种自然之美。水库虽是人造,佳景则因天成。山如苍龙入水,水似青罗环绕。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目及所致,只有地道的原生之美,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处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p><p><br></p> <p>禁不住蓝色的诱惑,那天虽有些感冒,我还是从船上跃入水面畅游了一把,将自己与那湛蓝的湖水融为一体。</p><p><br></p> <p>到了1984年,旅游业大发展,当地嫌水库之名太土,便仿照国外景点之名,起了个千岛湖的雅号。所谓的岛,不过是浮出水面的小山包,虽有些夸张,倒也无碍大雅。</p><p><br></p> <p>金秋时节,我和朋友自驾再次來到湖区。行前查看资料,对是否乘船进湖登山,褒貶不一。我們有无人机,遂決定绕湖不进湖,利用航拍的优势,边走边玩。(友情摄影:一蛮,摄于大屿山观景台)</p><p><br></p> <p>从天上俯瞰千岛湖,真美啊!虽然到达的那日,浓云密布,老天不作美,即便登上了大屿山观景台,凌空下望。也没有拍到好看的片子,但第二天的明媚阳光,终于让我们如愿以偿,看到了最美的千岛湖。</p><p><br></p> <p>又想起了和父亲一同来此的那年。傍晚,我们的船停靠在离岸不远的一弯水汊,岸边没有村庄,一片荒凉,掌船的渔民在近岸処布下一道“之”字形渔网。渔民说:会有自投罗网的鱼鳖虾蟹。</p><p><br></p> <p>我和父亲坐在船头,听一枕清风入耳,看数点渔火闪烁。开饭了,晚餐是刚从水库里打捞的鱼虾,虽简朴,却美味。那一夜,我们没有去宾馆,和父亲一同睡在渔船里,睡在大自然的怀抱中。</p><p><br></p> <p>这种诗意的感觉,如今再也找不到了。今天的千岛湖,公路环湖而建,楼舍比肩而立,旅游旺季,湖面游船如梭,人声嘈杂。不过也有更方便的一面:环湖自驾,看更多的景,体验更多的风土人情。</p><p><br></p> <p>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体验千岛湖风土人情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湖畔的芹川古民居,散发的全是浓浓的乡土气。</p><p><br></p> <p>行前的路书忽略了这个小村庄,以致发现她,感受到她的美的时候,天色已见晚。虽然留给我们拍摄的时间所剩无几,虽然只是匆匆地与她打个招呼,却醉倒在她的暮色中、炊烟里。</p><p><br></p> <p>芹川村口,三株古樟树盘根错节,乡关四季的风雨,滋润着老树枝繁叶茂。一湾溪水穿村而过,把百余幢古民居如珍珠般串连在一起。</p><p><br></p> <p>芹川村是个典型的徽派古村落,七百多年的相守,每一処古建都是一段历史,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一段记忆。</p><p><br></p> <p>时光斑驳了一墻的沧桑,憔悴了屋上的青瓦。晚风掠过溪水,吹皱了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乡愁。</p><p><br></p> <p>飞檐翘角之下,人们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议论着家长里短。</p><p><br></p> <p>如此接地气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处处可见被时间打磨的痕迹,连戏水的麻鸭白鹅也喜欢啄食这痕迹的味道,寻着痕迹游东游西,肥壮起来。</p><p><br></p> <p>喜欢这样的村庄,可以任由你去遐想。想石库门里曾经的故事,想石桥上走过的一代代人,想确定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p><p><br></p> <p>王姓是芹川村的第一大姓。人们说,站在山上看古村,布局也暗合一个“王”字,但我放飞的无人机却没有拍到这景象。</p><p><br></p> <p>据留存的族谱记载,宋末元初,王姓先人迁至此地,见“四山环抱二水,芹水川流不息”,故取“芹川”为村名,沿溪筑屋,临水建祠,繁衍至今。</p><p><br></p> <p>不知不觉,夜幕渐浓,街灯初放。没有灯红酒绿的闪耀,也没有人声鼎沸的嘈杂,芹川又老去了一天。老去的时光撒在芹川的屋瓦上,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听不真切,也看不大清楚。</p><p><br></p> <p>青石板上偶尔走过匆匆的脚步,那是在外工作晚归的村民。我知道,这样的古村,外人钟情,村里人的感受和我们并不一样。</p><p><br></p> <p>走出村庄,看见村口的空场上停满了小轿车,比我们来时还要多,从车上下来的都是本村居民,古村的变化可见一斑。</p><p><br></p> <p>除了芹川古村,有時间还可以去另一个村子看看,那是新农村的样板:下姜村。該村有八百多年历史,是浙江历届省委书记的试点村,2003年至2007年,习近平曾四次去到下姜村。</p><p><br></p> <p>去芹川古村是怀旧,去下姜村是前瞻。百年沧桑一瞬间,在一些东西萌芽换新的时候,也一定有什么东西正在消失,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