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辫子

好心情

<p>看着现在大人孩子人人拿着手机,过去掐辫子的情景展现在眼前。</p> <p><br></p><p>“辫子”,用麦子的秸秆编制而成。记得,在五六十年代它是制作生活用品的一个重要材料,同时也是家庭创收的一项主要途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它的身影除了出现在极少的工艺品圈外,已经慢慢淡出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它却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极深的印象。</p> <p>掐辫子,首先从麦收选材料开始。每年六月上旬,当大车小辆把“麦个子”拉到生产队的场上时,妇女们便拿着“挠子”坐在麦堆里捋“挺子”。“挠子”,是一尺多长的木头棍上等距离地排着几根长钉子,抓起比较顺溜、高挑的麦子秸秆,将麦穗凑齐捆扎,用“挠子”撸掉叶子,一把一捆放在一起。然后用砸刀切掉麦穗,只剩下麦秸秆,这是“挺子”初选材料,</p><p>家家户户选多选少,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p> <p>选好的麦秸秆用绳子捆绑起来放在闲置的屋子里。三夏(夏收、夏播、夏管)大忙完了就是秋收秋种,人们把精力都放在地里。等入冬地里活少了,有点活都派男人们去干,妇女们不出工的时候,麦秸杆才被抱了出来,进行第二步加工:“摘挺子”。去掉麦秸杆粗壮的下部分,留下最上段的两节做为掐辫子的正式材料———“挺子”。</p> <p>掐辫子前,先把“挺子”放在水盆里面浸泡一会,然后把泡软和的“挺子”捞出来甩干,用毛巾或布包裹好了,只露出“挺子”稍来,夹在“嘎扎窝”里,掐辫子时用一棵抽一棵。这个时节就会看到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甚至闲暇没事的老爷们胳膊下面都夹着一包“挺子”,白天掐,晚上掐,走路掐,坐下掐,凑群说话掐,闷头自己掐,就像现在人们拿着手机一样。</p> <p>最常见的场面,是几个不错的人凑到一家炕上,围成圈,中间放一火盆,张家长李家短,叽叽呱呱,嘻嘻哈哈地说话着,手指飞快的上下翻动,时不时地相互比量一下每个人的进度和质量,半天的时间,包里的“挺子”没了,每个人盘坐的腿边形成了一圈一圈的辫子,炕上、地下铺上一层厚厚的、截掉废弃的“挺子”稍。</p> <p>把掐好的辫子,用脚踩着一头,手放在膝盖上,以小腿高度为一圈,挽成半米左右的椭圆圈,十圈为一挂。掐够了十挂八挂的,为了增加辫子的白度,再用硫磺熏一下,有时候交给定期下乡收辫子的,有时候为了卖个好价钱,几个人相约去赶集直接卖给供销社。有两三毛钱一挂的也有四五毛钱一挂的,按色泽度和精细成度而定。当时的一个好劳动力,干一天农活,一个工值也就六七毛钱,一挂辫子能卖到这个价也就很不错了,所以家家户户都把掐辫子做为一项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也就不言而喻了。</p> <p>各公社的供销社把收到的辫子统一汇集到县外贸公司,有的用于国内的编织行业,做成草帽、提篮、蒲扇等生活用品,大部分则出口国外换取外汇。</p><p>几十年的发展,农业实现了机械化,麦子秸秆直接粉碎在地里面,掐辫子的原材料没有了。工业、第三产业的兴盛,吸收了大量闲余劳动力,掐辫子那点小钱人们也看不眼里了。家庭生活中一些粗糙的手工用品被精致的工业品所取代,掐辫子这一延续了上千年的手工业,必将成了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