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1月28-29日。我和数学团队的小伙伴们在胡校长和王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ㄧ小学数学学科日活动”。</p><p> 归途透过飞机舷窗,看到明亮的星星,我对身边的小伙伴说,这大概是我们离星星最近的地方了。回顾这两天,也是我离星最近的地方,一颗颗教育明星,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成果走向讲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火燎原</p> <p> 翻看手机里拍摄的图片,发现自己拍了大量名师讲课后进行解读时展示的PPT,,这些PPT就是他们教育理念的缩影,每一张都让当时听课的我有所思,有所悟。对这些图片的介绍,我想借用小学数学学科的主题来解读:“深度解读知识内容的整体逻辑关系,呈现典型颗粒与创新性教学路径,提供突破重难点的实践策略,打开数学教学的更多可能。”</p> <p>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考的数学课堂是没有生命的课堂,都是早已知道的。知易行难,如何改变课堂让孩子们的脑袋活起来?想到了“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想到了“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想到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有的想到,还是要落在“如何做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精彩瞬间</p><p><br></p> <p> 听俞正强老师讲《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大师的风采。学习到了:</p><p>1,回归教学的本质,课件不是课堂的必备手段。一只粉笔,几粒磁扣,一块黑板,也能把平均数讲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p><p>2,“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俞老师通过和孩子们的交流,讲学生分成了两个部分:已学和未学,并要求,已学的旁听,老师只交未学的。我当时就想,这是大师的底气。课程结束,我想到的这是大师的智慧。比如多个问题提出,未学的孩子有困难,已学的孩子想说,俞老师就是不给他说,依旧慢条斯理的引导,我感觉到已学的孩子和未学的孩子其实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结束他问:“在外面学的平均数和今天学的平均数过程有什么不同”?孩子回答“知道了平均数的由来”。哦!这是关于“思维”和“方法”的PK,完胜。</p><p>3,发自内心的尊重。一支话筒,他一直拿着,递到他想问的那个孩子嘴边,孩子回答问题时揽着孩子的肩膀,还有那些朴实的表扬,还有下课后和每个孩子击掌再见。我想这就是“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吧!</p><p><br></p> <p>关于学习单的设计,分层设计,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道理不赘述了,也学习这样的方法,同时对教材的研究也要更深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过风景</p> <p>会场门口的艺术展品,造型是我看着又亲切又深恶痛绝的、美术生最熟悉的三个人物头像,用现代的电子零件各种制作的,我当时好奇,如果通电,会不会亮?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怎样点亮数学课堂?怎样点亮孩子们的数学之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离星最近的地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继续朝着星的方向前进</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