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展风采 研讨共提升,——城关小学一二年级数学组听评课活动小结

熊芳

<p>  曹培英老师是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的编委。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听评课是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互助的重要形式。因为评课是在大家共同感受和收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评课,能使参与活动的教师,从一个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方法,改进不足,这对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帮助。</p><p> 为了将“同伴互助”落实到位,更为了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形式各样的听评课活动:推门听课、课堂评优、组内研讨、微型课研磨等。大家带着思考听评课:指出亮点,找出不足,提出建议。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实现专业成长。</p><p> 11月23日至30日,数学教研组开展了组内研讨课活动。王友丽老师、王桂娟老师和我共同负责组织一、二年级组老师开展活动。我们共听了10节课:《11—20各数的写法》(叶艳、贾云、王丁玲),《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王桂娟、罗晓玲、陈涛),《解决问题》(支运林、李锦霞、王友丽),《9的乘法口诀》(周银龙)。</p><p><br></p><p> </p><p><br></p> <p>  </p> <p>  我们分两次完成评课活动,每次评课活动流程如下:1.做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2.听课老师分别从找出亮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三方面进行评课;3.做课教师整合、小结大家提出的建议。</p> <p>  正如曹培英老师所说,评课这种直面课堂、聚焦教学的活动形式确实是同伴互助的好方法,以下的教学亮点就值得我们互相借鉴和学习:</p><p> 1.利用课堂评价组织教学、培养习惯。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老师们都很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老师们充分利用了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这位同学听得最认真,老师要奖励她一朵小红花。”“这位同学拨完珠子后还要再数一遍检查,这个习惯真好!”你说得又完整又正确!”“谁听懂了她的意思?”“我发现四组有同学在玩小棒!”既有正面引导,又有及时提醒。这样的课堂评价既调控了课堂秩序,又从听、说、做等各方面培养了孩子们的习惯,真是一举两得!</p><p> 2.应用直观学具经历过程、发展思维。一年级六位老师教学时无一例外都运用了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引导学生经历写数及计算的过程,直观学具的运用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学生观察小棒图、计数器写数、计算,有了在直观中充分的体验,总结写法,理解算理便容易了许多。</p><p> 3.及时总结方法建立模型、学以致用。模型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老师们都有很强的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如教学《11到20各数的写法》,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小结出写数方法。教学《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老师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算法。教学解决求总钱数的问题时,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的数量关系。教学解决座位坐得下吗的问题时,在经历了多种圈法算法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计算座位数的方法也不同。</p><p> 4.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时,支老师充分让学生交流: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首先指名学生示范,然后同桌互相练习,最后全班交流展示,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李老师和王老师教学“30名同学和2位老师坐大巴车,做得下吗?”的问题时,给足学生时间圈一圈、算一算,有条理的让学生展示自己从不同角度观察大巴车计算座位数的方法。周老师教学《9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充分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让他们尽情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而掌握形式多样的记忆口诀的方法。</p> <p>  曹培英老师说,评课要评得好,关键还在于发现困惑、提出问题,在于独到的见解、合理的诠释与可行的建议。我们一致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p><p> 1.要更精准的解读教材。如《十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材编排如下:</p> <p>  教材编排小棒图和计数器的意图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小棒和计数器进行计算,在运用直观学具计算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感悟算法。而并非让学生看图列式直接写出得数,再运用小棒和计数器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教材解读是否精准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合理。这么重要的环节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操作呢?首先我们要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从单元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到具体每一个例题的解读都要仔细研读。其次当我们拿捏不准时,就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随时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研讨,俗话说“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集体发力肯定比个人单打独斗效果要好得多。</p> <p>  2.要在具体体验中发展抽象思维。老师们虽然都有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但在具体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具体操作时只停留在操作层面,不进行思维发展,积累经验,直到所有操作结束后,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学生总结不出来,老师便将方法告知学生,这其实是“硬灌”和“填鸭”。在具体体验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渗透方法,建立模型。如教学11到20各数的写法,在借助小棒图计数器写17等数时教师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样写数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会结合直观思考:我们先在十位上写1,然后在个位上写7。在十位上写1,是因为有1个十,在个位上写7,是因为有7个一。多次的体验学生便会积累出这样的经验:写数时先写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再写个位上的数,个位上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这样的方法小结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而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p> <p>  3.备课时不要被资源“俘虏”。设计教学活动原本是一个独立思考、充满创造力的过程,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就像广告人的创意成为了作品,成就感由此而生。真正的教学设计需要我们在充分解读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教学活动的精雕细琢。为了使活动的设计更为丰富、全面,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教学资源,但也只能是参考,主要的构思还要是我们自己的。只有这样的课堂,我们才能胸有成竹,才能谈得上驾驭。可有时为了图方便,我们做了这些资源的俘虏,没有自己的解读和构思,只是资源的执行者。教学流程不熟悉,教学活动意图不明,练习设计缺乏层次,久而久之,我们的专业素养何谈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何谈提高?</p> <p>  听评课活动是我们最喜闻乐见的教研活动。因为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既可以从中领悟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可以学到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在未来校本研修的道路上,让我们继续抱团取暖,携手向前!</p>

教学

学生

评课

老师

教师

我们

课堂

引导

活动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