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九五O年以前,安阳市的照像馆业开办主要是:独资经营,多以家庭成员为主,或雇少数技工和徒工,一般在三、五人左右。合资经营,数人集资合办,股东共同管理或推举一人具体负责经营,合资类的规模比较大,雇用的店员比较多,例如‘泰记"就有15人,"怡芳"8人。日、朝商人开的照像馆虽雇有中国员工,但人数不多。</p><p> 一九五O年以后,"永章"由政府作价收购,成为第一家国营第一摄影部,行业内各馆也逐渐由私营过渡为合营,终于在一九六九年全市照像行业全部转为国营化。一九八二年还开办了集体性质的”新星"摄影部。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全市国营照像馆变更为集体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p><p> </p> <p> 早期安阳照像业所使用的器材设备及材料,来源渠道有北京"丽星"、“茂林玉”材料行及其在石家庄的分行,安阳城内的"中英"药房和"同春"药房。所购材料虽多种渠道,但均为欧美货。</p><p> 一九三七年以后,日货充斥了安阳市场,日商开办了照像材料行"东"洋行。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安阳的照像材料由郑州购进,大部分为美国货。</p><p> 一九四九年以后,安阳照像馆所需的材料如胶片、相纸等为各馆赴郑州、上海、汉囗等地自行采购,五六年以后则由安阳市百货公司购进。沪、穗等地也有少量采购或者邮购。</p> <p> 安阳照像业早期使用的材料皆为西洋货,德国的"维克德"干片,美国柯达的"爱素"洗相纸,"维他佛"放大纸,,"玉美人"修相铅笔等等。一九三七年以后则是日本货,干片是"富士"牌,相纸是"樱花”牌,一九四五年后所用材料成了美国货,"航空”牌大胶卷,"红黑道"牌洗相纸。一九五二年以后,则有了国产材料,"上海"牌软片,"公元"牌洗相纸,一九五六年起全部改用国产材料。。</p> <p> 早期安阳照相业使用的相机均为西德产带三角架的外拍机,这种相机没有快门,在相机镜头前有个盖子,拍照时取下盖子,曝光时间一至两分钟,全靠摄影师心里默念数字来估计。一九三七年"泰记""海镜”增添了日本产的座机。其他的照像馆一直到合营后,才全部换成上海产座机,但镜头为西德产。外照业务的增多,小型相机和转机进入了照像业,小型相机多为日美德产,转机系天津照像器材厂产。</p> <p> 一九二七年安阳照像业有了像片放大业务,一直沿用的是照像机放大。一九三七年后各馆陆续添置了日本产放大机。</p><p> 早期拍照全部是自然光,玻璃摄影房内挂蓝白双层布帘,来回扯动调节室内光度。逢阴天下雨早晚光线微弱是不能拍照的。</p><p> 一九五三年"海镜"派人去郑州学习,学成回安后开始使用灯光照像,成为安阳第一家全天侯照像的照像馆。</p><p> 公私合营以后各馆意识到了布光的重要性,添置了适量的灯具,各种布光应用到摄影技术中,使像片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提高。</p> <p> 一布画上风景,摆上一副桌椅,外加一木花架,这就是早期照像馆的道具 。合营以后无非多了几副风景画,道具摩托,玩具枪等等,"文革"时也被当作封资修货色而取消了。</p><p> 一九七九年以后,各家照像馆开始添置大型或小型的立体布景,民族服装,结婚礼服,时装等各式各样的道具,用来增强像片的美感。</p><p><br></p> <p> 解放初期安阳照像业主要是原照、冲冼和放大业务。</p><p> 一九二七年安阳照像业有了整修业务。</p><p> 一九五二年增添上水色工艺,颜色仅有"洋红""洋绿"。</p><p> 一九五三年开始像片上光,提高像片光洁度。</p><p> 一九五三年开始拍工业产品和生产设备照。</p><p> 一九五七年从洛阳请来着彩技师传授上油彩技术,并到京、郑、洛、汴等地参观学习。</p><p> 一九六O年有了连放像、套板像、领袖像、风景像、日历照、贺年片、连环剧照、戏剧脸谱等二十八个品种,同时代客邮寄,代装代冲胶卷等。文革中也被禁绝,一律拍"革命照",多以天安门为背景。</p><p> 一九七一年由白雁友、祁维新、孙志忠、陈衍琳四人组成静电研究应用小组,进行静电光路成像的研究,七二年获得成功,随后研制了静电复印机,七四年初步成功,可复印各种图纸、资料、商标。填补了河南省一项空白。七八年研制电力自动冲板机获得成功。</p><p><br></p><p> 一九八三年开始拍彩色照片,一九八五年开展彩照扩印业务。</p><p><br></p><p> </p><p><br></p> <p><br></p><p><br></p><p><br></p><p>资料韩景顺先生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