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宝战役中的关键一战:灵官殿战斗中的猛虎师

邵阳老酒

<p><b>作者:罗建林</b></p><p><b>整理:邵阳老酒</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衡宝战役中的关键一战———灵官殿战斗</b></p><p><br></p><p><b>摘 要: 衡宝战役在时间上是一场横跨开国大典之战,是人民军队进军中南、西南地区的决定性战役,该战役 解放军歼灭了白崇禧集团的主力,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b></p><p><br></p><p><b>灵官殿战斗是衡宝战役中一场十分重要的战斗,且是 一场令当时各方都十分意外的追击战、截击战。这场发生在南方丘陵地带仅 100 多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里的战 斗,参战双方投入的兵力由开始时的 5 个师增加到 9 个师近 10 万人,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星期。</b></p><p><br></p><p><b>在这场战斗中,解放 军第 135 师突然楔入敌军心脏,阻击、迟滞、追击,并最终在兄弟部队的协同下,将数倍于己的敌军 4 个精锐之师合 围于灵官殿与祁东黄土铺之间地区予以歼灭,给白崇禧集团致命一击,为尔后进军广西全歼桂系各部,以及解放整 个大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b></p><p><br></p><p><b>灵官殿战斗,又称灵官殿追击战或石株桥战斗。关于这场战斗的史料留存不多,散见于《中国 人民解放军战史》《解放战争全记录》《合成第 162 旅旅史》( 合成第 162 旅前身为第 135 师) ,参战 双方部分人士的回忆,以及偶见于一些影视作品或军事题材纪录片的片段。</b></p><p><br></p><p><b>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 灵官殿战斗的学术文章,而关于与这场战斗相关的黄土铺战斗的研究成果则很完善。</b></p><p><br></p> <p><b>其实,与黄土铺战斗相比,灵官殿战斗更为复杂,也更为艰难,战斗持续时间也更长。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 灵官殿战斗还更为重要。</b></p><p><br></p><p><b>因为,正是有了解放军第 135 师在灵官殿战斗中对白崇禧 4 个精锐之师 不遗余力的追击、截击,才有黄土铺战斗中对白部的大歼灭。</b></p><p><br></p><p><b>而且,即使在黄土铺地区开展对敌合 围与总攻,与黄土铺山水相连的灵官殿地区依然是黄土铺歼灭战的重要出发地和战场。</b></p><p><br></p><p><b>关于灵官 殿战斗的影响与意义,70 多年前,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其著名的战地通讯《界岭夜雨》中写道: “4 天以前我们的部队曾在这里钉住了逃跑的敌人,灵官殿的名字在军事地图上,在无线电话里,一时 是那样地吸引人们。”</b></p><p><br></p><p><b>尽管囿于资料的局限性,笔者自知难以完全还原这场浩气长存的战斗全景, 但依然尝试对这场重大战斗作一个初步梳理,以期抛砖引玉。</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灵官殿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b></p><p><br></p><p><b>灵官殿是湖南省邵东市东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农村小镇,由于地处湖南省中部,国民政府时 隶属宝庆府邵阳县中一乡和中二乡,故又俗称中乡。</b></p><p><br></p><p><b>石株桥位于灵官殿南面( 偏东) 不到 5 公里, 2015 年 12 月 31 日,由原石株桥乡和原灵官殿镇合并成新的灵官殿镇,面积约 150 平方公里,总人 口不到 10 万。地处丘陵地带的灵官殿镇,地形非常有特点: 小镇四周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挺拔 陡峭的群山环绕,它们分别是大云山、三面山、大木岭、芭蕉山、千人岭、巨林山、泥坑坳等,其中大 云山是邵东市海拔最高的山峰。</b></p><p><br></p><p><b>小镇中间地势较为平坦,形成一个形似核桃的小盆地。盆地南北 宽约 10 公里,东西长约 15 公里。盆地中央矗立着一座连绵 10 公里长的小山脉自东向西延伸至灵 官殿镇政府东面,在这座中央山脉的南北两麓,又分别有一条由山泉水汇集而成的小溪,它们是湘 江的一级支系蒸水的源头,两条小溪在灵官殿镇政府附近合流后,从西北方向流经佘田桥镇,而后 蜿蜒向东在衡阳汇入湘江。</b></p><p><br></p><p><b>所以,整个灵官殿,又像是一个南北较窄、东西狭长的精致盆景。在衡 宝战役发生时,灵官殿镇还没有公路交通,与外界相连的只有几条狭窄、蜿蜒、幽长的山间小道,成 放射状通向周边地区。</b></p><p><br></p><p><b>从这里翻过北面的高山就是衡宝公路,向南翻过群山到达祁阳后有铁路直 通广西,向东越过大云山、三面山就是衡阳,西面翻过芭蕉山便是佘田桥镇。</b></p><p><br></p><p><b>灵官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当时已经部署在衡宝线上水东江与演陂桥地区的白崇禧“第七军 军部及其所属的第一七一、第一七二师和临时归其指挥的第四十八军的第一三八、第一七六师”,向西南方向的祁阳地区退却时,因衡宝战役打响,衡宝公路输送受阻,战情紧急之际,自然要把徒 步行进距离最短的灵官殿作为其全面撤退时必选的重要通道。</b></p><p><br></p><p><b>据第 7 军副军长凌云上回忆,10 月 5 日 晚 上 ,军 长 李 本 一 命 令 : “ 军 部 及 一 七 二 师 、四 十 八 军 之 一 三 八 师 ( 师 长 为 英 彦 ) 为 第 一 纵 队 ,由 演陂桥以南沿衡宝线南侧山区向西南前进,开赴武冈县城。一七一师及一七六师为第二纵队由我 率 领 ,从 金 兰 寺 南 侧 小 道 经 大 云 山 沿 白 地 市 北 侧 道 路 向 武 冈 县 城 前 进 。”</b></p><p><br></p><p><b>这 两 个 纵 队 的 行 军 线 路 都需要经过灵官殿地区。与此同时,灵官殿又恰好是已经集结于湘乡、湘潭并受命快速突进,奔袭 洪桥,以捣毁连接湖南与广西的重要铁路站点———洪桥火车站的人民解放军第 45 军第 135 师必经 的线路。</b></p><p><br></p><p><b>于是,两军共 5 个师的兵力( 一说为 6 个师) 就在这个狭小的农村地域狭路相逢。</b></p> <p><b>官殿山水纵横的丘陵地形则是展示军事才能的好地方,特别是周边的群山峻岭,更是天然的阻击和歼灭敌人的好战场。</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毛泽东对歼灭白崇禧集团的设想</b></p><p><br></p><p><b>1949 年 4 月 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之后解放南京,在人民军队的不断追击下,国民党 军队在大陆的势力已经危如累卵。</b></p><p><br></p><p><b>毛泽东一边紧锣密鼓筹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边加紧布 局西北、东南、中南、西南等方向的战略行动,以全歼残存于大陆的国民党军队,为即将开始的建设 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扫清道路。</b></p><p><br></p><p><b>毛泽东对歼灭中南、西南国民党白崇禧部队的指示是,白崇禧掌握的桂系军队“战斗力比较 强,并且没有受到很大损伤”、“白崇禧是中国一个最狡猾的军阀,和他作战的困难,是不容易打着 他,他很会跑”。</b></p><p><br></p><p><b>的确,“人民解放军渡江以后,曾多次与白崇禧集团交手,每次都想同他决战,他 都逃避决战。五月解放武汉时是如此,七月打湘赣战役时是如此,八月解放长沙时也是如此。”</b></p><p><br></p><p><b>特 别是湘赣战役,四野“以第 12、第 15 兵团和二野第 4 兵团共 10 个军( 一说是 9 个军) 约 43 万人, 发起湘赣战役”,希望“围歼白崇禧部第 3 兵团主力于万载、宜春地区,以开辟进军华南的道路。”</b></p><p><br></p><p><b>然而,在历时 12 天的战役中,因白崇禧发现危机后迅速撤退,结果仅“歼灭白崇禧部 4600 余人”。 为此,毛泽东在关于歼灭中南、西南方向白崇禧部的作战方针问题上,认定“采取近距离迂回包围 的部署不能奏效,达不到包围歼灭该敌之目的。”要求实行“大迂回,大包围”策略。</b></p><p><br></p><p><br></p><p><b>在具体的作战时机与战场预设上,毛泽东曾指出: “判断白崇禧准备和我作战之地点不外湘南广西云南三地,而以广西的可能性为最大。但你们第一步应准备在湘南即衡州以南和他作战,第二步准备在广西作战,第三步在云南作战。”</b></p><p><br></p><p><b>“你们应准备把白匪的十万人引至广西桂林、南宁、柳州等处而歼灭之,甚至还要准备追至昆明歼灭之。”</b></p><p><br></p><p><b>9 月 8 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叶剑英、方解、陈赓、邓华并告林彪、邓子恢的电报中指出: “四野主力九月中旬即可向芷江、宝庆、衡州之线前进。白崇禧必然不战而向广西撤退......我陈邓两兵团应争取于十月下半月占领广州。</b></p><p><br></p><p><b>陈兵团预计十一月进至梧州区域。四野主力则于同时进至柳州、桂林区域。十二月即可深入广西,寻找白部作战。”</b></p><p><br></p><p><b>并且,毛泽东曾强调,和白部作战,无论在什么地方,“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 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 以上电文中,尽管毛泽东提到第一步应准备在 湘南即衡州以南和他作战,但这里所说的“衡州以南”,实际上应是指在衡阳以南的以郴州为中心 的区域,而不是指地处衡宝线以南的灵官殿地区。因为,在与白崇禧的较量上,毛泽东曾多次明确</b></p><p><br></p> <p><b>指出: “以郴州为中心的区域,并准备在该区域与白崇禧打一仗。”更何况,就在衡宝战役发起之 时,他还特别提醒四野负责同志: “对白崇禧及西南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 然后再回打之方针。”并强调: “对衡阳地区之白崇禧部,只派部队监视,而不作任何攻歼他的部署 和动作。”</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白崇禧的“如意算盘”</b></p><p><br></p><p><b>此时,在国民党军队中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依然拥有 20 万兵力,他们在人民军队的不 断追击下,正快速往西南方向退却。一路上,他们尽力避免作战,保存实力,尤其对自己的嫡系部 队,更是不轻易让其处于战斗一线,梦想日后能得到美国援助重新站住脚跟后,进行顽强抵抗,抑 或在不利时将大批军队撤往国外。</b></p><p><br></p><p><b>为此,白崇禧制定了“以维护粤、桂、川、黔之安全,并相机打击 匪军之目的,即以主力于湘江两岸地区,采取持久,力求创机歼敌,各以一部在湘西及鄂西方面,利 用山岳地障,拒匪进犯,并相机策应湘江方面之作战方针”</b></p><p><br></p><p><b>当然,白崇禧之所以被称为“小诸葛”,自然也有其“聪明”的地方。一方面,面对自 1947 年以 来国民党部队在人民军队凌厉攻势下一泄千里的大溃退,此时的“小诸葛”也不得不正视严峻现 实,为他的部队撤往广西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他又实在不甘心就这样不战而退,所以,在撤退过 程中,又一直在苦苦寻找将解放军狠狠地咬几口的阴招。</b></p><p><br></p><p><b>进入湖南之后,白崇禧自认为到了他的势力范围,可以在此一展拳脚,甚至想建立一道阻隔人 民军队南下和西进的屏障。所以,在如此狼狈的退却过程中,他竟然于 8 月 15 日至 17 日在湖南双 峰县西部青树坪伏击了我快速前出的第 49 军第 146 师。</b></p><p><br></p><p><b>青树坪战斗被国民党称为“伟大胜利”、“永丰决战”、“永丰大捷”,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更是大肆渲染为: “自徐州会战以来国军取得的最伟 大的胜利”,“打破了林彪不可战胜的论调”。为当时已经溃退至台湾一隅的国民党和广州的代 “总统”李宗仁“政府”打了一支强心针。</b></p><p><br></p><p><b>白崇禧更是得意之形溢于言表,他 8 月 25 日在广州“豪 言”: “华中胜利有绝对把握,诸君可静待本人返湘后再打几次大胜仗给大家看。”</b></p><p><br></p><p><b>其实,国民党 溃退之势早已不可避免,而 8 月 4 日程潜、陈明仁率部起义,长沙和平解放,已进一步打碎了他再图“大业”的美梦,加速西逃是他的唯一选择。</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灵官殿战斗的意外发生</b></p><p><br></p><p><b>按照毛泽东的战略布局,一场大决战应该在广西上演。然而,等解放军各部完成“大迂回、大 包抄”战斗部署进入广西寻歼白崇禧之时,广西境内已再无大规模激烈战斗了。</b></p><p><br></p><p><b>其根本原因是,处 在大溃退之中的国民党部队总体上已经失去了强大的战斗力,而人民军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强大 的战斗力,把处于穷途末路而又幻想发生奇迹的白崇禧集团打得溃不成军、土崩瓦解。</b></p><p><br></p><p><b>其中,给白 崇禧致命一击的就是衡宝战役,而灵官殿战斗又是衡宝战役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战斗。</b></p><p><br></p><p><b>灵官殿战斗的历史呈现,既在意料之中,又是十分意外。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双方都在努力</b></p><p><br></p> <p><b>寻找歼灭对方的战机,双方都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打倒对手、取得胜利的机会和希望。毛泽东 就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尽可能早日消灭白崇禧的机会。</b></p><p><br></p><p><b>比如,早在 5 月 29 日关于《十三兵团进击 宋希濂部的两个方案》的电文中,毛泽东说: “一种是不待东路集中南浔线,中路集中鄂南,十三兵 团即向宋部进击并渡江占领常德。其好处是出白崇禧意料之外,突然攻其一路( 白崇禧似料我军 要待三路到齐然后攻击,而我军目前尚未到齐) ,可能将宋希濂部大部歼灭; 其坏处是我军占常德 后,敌中东两路之侧后已受威胁,可能迅速退至衡州。</b></p><p><br></p><p><b>另一方案,十三兵团暂不向宋部攻击,待我 中东两路到齐,或待中路( 鄂南) 到齐,然后三路或两路同时攻击。其好处是可能将三路或两路之 敌同时歼灭,然后齐头并进向南追击; 其坏处是白崇禧看到我军三路都到齐了,可能三路同时撤 退 ,使 我 失 去 歼 灭 敌 人 的 机 会 。</b></p><p><b>以 上 两 案 究 以 何 者 为 宜 ,请 考 虑 见 复 。”</b></p><p><br></p><p><b>远 在 千 里 之 外 ,在 电 文 中 如此详尽地进行战场形势分析,可见毛泽东是何等希望早日消灭白崇禧。</b></p><p><br></p><p><b>为此,毛泽东也曾预设 过好几个歼灭敌人的战场,但都因白崇禧“很会跑”而没有如愿。所以,当收到四野 8 月 21 日电报“十九日下午我们获得顾祝同十五日电令,敌决集中华中战场主力,在湘江西岸与我决战......”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四野: “同意你们 21 日 17 时之部署,如能诱歼白匪主力于湘中地 区,那是很好的事。”</b></p><p><br></p><p><b>特别是当得知灵官殿战斗进展时,毛泽东非常高兴,在 10 月 10 日电文中称:“你们已抓住桂军四个师于祁阳以北,其余敌军亦正回援,我军有在湘桂边区歼白主力之可能。闻 之甚慰。”</b></p><p><br></p><p><b>其中的“闻之甚慰”足以看到毛泽东当时的心情,而电文中“祁阳以北”,实际上就是指 灵官殿及与其相邻的祁东黄土铺地区。与此同时,白崇禧在撤退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寻找战机,以 便能咬住并阻挡解放军。</b></p><p><br></p><p><b>说是十分意外,是因为在灵官殿这样一个如此狭窄的地域,发生一场参战人数多、持续时间 长,影响衡宝战役、进而影响解放中南、西南战争进程的战斗,不能不说是十分意外的。</b></p><p><br></p><p><b>这种意外 既是当时波诡云谲的战场形势的表现,同时又是这种战场形势快速变化发展的结果。灵官殿战斗 打响之前,基于“白崇禧集团主力 13 个主力师集中衡宝一线”,四野前委则令第 41、第 45、第 40、 第 49、第 16、第 17、第 18、第 38、第 39 军等 9 个军进至衡宝线或向衡宝靠拢。</b></p><p><br></p><p><b>双方似乎正在酝酿 大决战的时候,第 45 军第 135 师在快速突进过程中,由于没有收到上级关于“暂停前进”的命令, 快速奔袭白崇禧部衡宝防线水东江地区。</b></p><p><br></p><p><b>而恰在此时,本应担负水东江地区防务的敌第 7 军副军 长凌云上的两个师,因受战场形势所迫,10 月 3 日向西开往宋家塘方向,5 日拂晓又不得不听令往 东向演陂桥开进,于是在 4 日晚上,白崇禧衡宝防线上的水东江地段竟然出现了防御空隙。就这 样,第 135 师出人意料地突破衡宝防线插入到灵官殿,使战场形势迅速发生剧烈变化。</b></p><p><br></p><p><b>一方面,它 立即改变了林彪的战斗部署。尽管毛泽东多次提醒四野指挥员完全不理白部的临时部署,而应远 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但林彪却一直在寻找战机,当得知第 135 师因急行军没有收到关于停止前行的命令,并已经穿过敌人重兵据守的衡宝防线而置身于敌人腹 地之时,他立即接过指挥权直接电令第 135 师就地寻找战机。</b></p><p><br></p><p><b>同时,第 135 师意外穿插到灵官殿, 也迅速影响白崇禧集团的行动: 他紧急调动部队以图围剿第 135 师,当确认围剿不能成功时,</b></p><p><br></p> <p><b>“决定全线撤退,于 6 日黄昏电令所属各部收缩兵力,退守新宁、东安、零陵、道县一线”。</b></p><p><br></p><p><b>灵官殿战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b></p><p><br></p><p><b>关于这场意外发生的战斗,第 135 师师长丁盛认为,白崇禧把第 7、第 48 军从乐昌、衡阳方向 调到衡宝线上来,只打算如前不久的青树坪那样,袭击一下解放军,发点小洋财,占点小便宜,而不 是准备与其决战。</b></p><p><br></p><p><b>如果解放军整个 12 兵团按照原来的计划,三个军并肩前进,是很快就可以把白 崇禧这些部队消灭的。一下子过去十几万人,只要插到洪桥,插到湘桂公路,那么白崇禧在衡阳的 整 个 部 队 都 跑 不 掉 。</b></p><p><br></p><p><b> 他 说 : “ 如 果 我 们 部 队 全 部 过 去 了 ,我 们 师 也 不 会 在 敌 人 的 包 围 之 下 ,打 那 么 6、7 天......那样,我们就没有这样危险,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后来一三五师这样一个好战绩。”</b></p><p><br></p><p><b>而第 四野战军战史编写组认为,这场战斗的发生,是解放军“一度受白崇禧以进为退的临时部署所迷 惑,延误了追击时间,但由于第一三五师在敌纵深奋勇抗击,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的撤退行动,又由 于我军发现敌人撤退时,当机立断,立即迅猛追击,因而最后仍然消灭了白崇禧的精锐部队近 4 个 师,沉重地打击了白崇禧集团,为尔后进军广西全歼桂系主力,以及第二野战军经湘西进军西南创 造了有利条件。”</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灵官殿战斗的主角</b></p><p><br></p><p><b>灵官殿战斗的双方主力分别是: 解放军第 45 军第 135 师,国民党桂系第 7 军第 171( 缺第 513 团) 、第 172 师,第 48 军第 138、第 176 师。另外,在随主力追击白崇禧部队过程中参加了灵官殿 战斗的部队还有第 45 军第 133、第 134、第 158 师,第 49 军第 146 师,第40军120师。</b></p><p><br></p><p><b>第 135 师的前身是 1927 年 9 月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组建的工农革命军第 1 军第 1 师第 1 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五次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和 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山城堡、直罗镇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平型关、大龙华、黄土岭、百团 大战及狼牙山等主要战役战斗。</b></p><p><br></p><p><b>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辽沈战役、天津战役等重大作战行动。这支 头顶红军时期“十八勇士团”、抗战时期“狼牙山五壮士”光环而来的英雄部队,在解放中南、西南 的大决战中,从东北一路奔袭至衡宝公路时,正值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喜之日,四野前委立即号召全体指战员以“歼灭白崇禧集团的胜利作为向新 中国的献礼”,“干部战士决心为解放全中国再立新功”的姿态投入新的战斗。</b></p><p><br></p><p><b>他们出人意料地 孤军楔入敌军心脏,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敏锐判断战场形势,及时调整作战部署,抓住了稍 纵即逝的难得战机,以顽强的战斗精神死磨硬拼拽住 4 倍于己的敌人长达五六天时间,使解放军 赢得了战场上宝贵的战机,为取得战斗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第 12 兵团首长电贺嘉奖。</b></p><p><br></p><p><br></p><p><br></p> <p><b>第135 师“英勇果敢堪称衡宝战役模范。”电文称:你们接受了向敌后穿插的命令后,以 21 小时的强行军,前进了 120 至 160 里,胜利地 插到了敌人的心腹灵官殿地区,有力地策应了正面主力,并以独立作战的精神,坚决地击 退了敌人的进攻; 并且又堵击、截击和反击了退却的敌人,歼灭了敌人的一七二师的师部 和两个团的全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对这次追击白匪主力起了重大的作用。你们这种 不怕艰苦,英勇果敢,坚决执行命令,独立作战的精神,堪称此次战役中本军的模范,故特 传令嘉奖。望你们胜利勿骄,深刻检讨作战经验,再接再厉,为全歼白匪军而继续努力。</b></p><p><br></p><p><b>国民党桂系第 7 军第 171、第 172 师,第 48 军第 138、第 176 师,是白崇禧手中的王牌部队。在 解放军向中南、西南发起大追击时,“退踞中南地区的国民党军,有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约 20 万人,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集团约 15 万人,共 35 万人; 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部约 10 万人”,但一方面国民党已经处在大溃退之中,另一方面,“除白崇禧嫡系第七、第四十八军等少数 部队尚有一定战斗力外,其余大多是被我军歼灭或遭受严重打击后重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较弱。 而且内部派系复杂......矛盾重重 。”</b></p><p><br></p><p><b>其中,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吹嘘自己是“钢军”的国民党第 7 军,一直是白崇禧的王牌军,不仅武器装备精良,而且战术手段狡诈多变,白崇禧也一向偏爱和重 用这支部队,每到关键时刻,白崇禧总是把它当成一支“救火队”,用来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在这次 战斗中,白崇禧亲自给第 7 军以嘱托: “这个任务很艰巨,撤退时不论任何牺牲,纵然后尾部队有的 撤 不 下 来 也 算 了 ,总 以 主 力 安 全 撤 出 为 要 。”</b></p><p><br></p><p><b>如 此 嘱 托 背 后 体 现 的 是 白 崇 禧 对 这 支 部 队 的 器 重 与 期待。而毛泽东在得知这场战斗的胜利后,给四野发出电文称: “祁阳以北被歼之七军、四十八军 四个师,是桂系精锐。桂系正规军虽尚有四十六军三个师,四十八军一个师,及五十六军两个师 ( 此军位于桂林、全州间) ,但都不是精锐。桂系以外各军更差。”</b></p><p><br></p><p><b>也正基于这样的战果,毛泽东指 出: “四野以主力由祁阳、武冈之线向桂林、柳州之线前进兵力已很足。”</b></p><p><br></p><p><b>这场战斗不仅使白崇禧 错失最佳的撤退时机,而且痛失主力。经过这场战斗之后,桂系虽然还有十几万军队,但再无任何 锐气,也无像样的抵抗。</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六、灵官殿战斗的经过</b></p><p><br></p><p><br></p><p><b>根据四野命令,10 月 2 日 16 时开始,第 12 兵团兵分三路向衡宝正面展开攻击。第 45 军给第 135 师下达的任务是于 10 月 6 日中午 12 点前“直插洪桥”,以切断白崇禧逃往广西的退路。</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受领 任务后的第 135 师全体官兵群情激昂,瞄准战斗目标一路狂奔,奇迹般突破敌军衡宝防线,于“5 日 下午 14 时,部队进到衡宝路南灵官殿地区,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入敌后。”此时离洪桥的距离只有 不到 50 公里。</b></p><p><br></p><p><br></p><p><br></p> <p><b>第 135 师的突然插入,令白崇禧大为惊恐。6 日,白崇禧集中数个师的兵力向第 135 师猛烈进 攻。</b></p><p><br></p><p><b>而四野司令员林彪对第 135 师奇迹般地出现在灵官殿地区,以为自己一直期待的通过突然 抓住国民党一两个正规师或一个军,而后引敌增援,造成大歼灭战的局面可能由此出现,遂立即接 过对该师的战场指挥权,并赋予该师“以一部迟滞水东江地区的白崇禧部,主力向湘桂铁路前进, 炸毁铁路和桥梁,不惜任何代价,切断其西逃的退路”的任务。这样,已经楔入并孤悬敌军心脏的 第 135 师就成了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b></p><p><br></p><p><b>灵官殿战斗于 10 月 6 日拂晓打响。据新华社随军记者穆青报道: “6 日晨,白匪为了要拔除这 支要命的钢钉,曾命令一七一师一个营尾随我军后部,企图夺路前进,当即在离衡宝公路不远的孙 家 湾 一 带 山 地 与 我 某 团 三 营 七 八 连 接 触 。 当 时 ,白 匪 居 高 临 下 ,以 迫 击 炮 重 机 枪 向 我 猛 攻 。”3 第 135 师第 405 团指战员“利用有利地形,英勇抗击,激战两小时,将第 176 师击退。”( 实为敌 171 师,丁盛回忆“可能是敌一七一师或一七二师”) “这一次成功的阻击战,我军以两个排的兵力, 打垮白匪主力 1 个营的 4 次猛攻,使这个号称白匪‘王牌’、‘钢军’的第七军,第一次小小地尝到了 一下人民解放军的厉害,从此在白匪官兵阴暗恐惧的心灵上,又涂上了浓重的一笔。”</b></p><p><br></p><p><b>当天,受命前来围剿第 135 师的桂系第 7、第 48 军 4 个师分两路纵队,由第 7 军李本一军长、凌 云上副军长带领,分别从灵官殿东北方向和北面逐渐向灵官殿地区集结。</b></p><p><br></p><p><b>而此时的第 135 师仍然 准备奔袭洪桥,完成炸毁铁路,切断桂军西逃重要通道的任务,并于当天下午由灵官殿向石株桥、 赤壁岭、龙井江方向开进。</b></p><p><br></p><p><b>由于正逢连绵秋雨,灵官殿地区的农村田埂小道泥泞难行,为了加快行 进速度,部队只好隔着灵官殿盆地的中央山脉分两路自西向东进发。</b></p><p><br></p><p><b>就这样,在灵官殿这样一个 狭小区域,第 135 师很快就与白崇禧部发生交火。右路的第 404 团刚到石株桥就与敌军打了起来,</b></p><p><br></p><p><b>“敌人一七六师和一七六师( 原文笔误,实为一七二师———笔者注) 阻住我们,在那儿打了一天,进不去。”而左路第 403 团的一个前卫营则“一下插到敌人窝里去了”,并一时失去联系。</b></p><p><br></p><p><b>接着第135 师各部均与敌军发生战斗,“敌人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把一三五师包围在只有几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处境极其困难。“第 403 团于 6 日 18 时,被分割在赤壁岭以南的神仙洞......其他团、营 也时而被分割,时而被包围” ,战斗异常激烈。</b></p><p><br></p><p><b>7 日,第 403 团的团主力在第一营之后跟进,行进至 赤 壁 岭 , 被 敌 1 3 8 师 、 1 7 6 师 ( 一 说 是 敌 1 7 2 师 ) 两 个 团 包 围 , 展 开 激 战 , “ 三 营 营 长 蕲 宝 谦 壮 烈 牺 牲”。</b></p><p><br></p><p><b>8 日拂晓,被困的第 403 团在苦战 36 个小时后被第 404 团接应突围。突围过程中,战斗异 常惨烈,“四○三团警卫排 50 余人......为了掩护团主力突出重围,顽强地与敌人展开了勇猛冲杀。</b></p><p><br></p><p><br></p> <p><b>全排只有十余人突围出来,其他人包括指导员宋全来和排长洛文在内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被 俘。”</b></p><p><br></p><p><b>穆青这样记述: “七八两日,当我军后续部队正数路越过衡宝公路星夜前进时,一三五师的全 体同志们所处的环境是相当艰险的,白匪 4 个主力师几乎同时压在他们的头上。围绕着灵官殿、 石株桥一带,周围所有的村庄要道几乎布满了匪军。”</b></p><p><br></p><p><b>国民党第 7 军副军长凌云上回忆说,10 月 7 日,第 171 师在大云山主峰以南的白鹿垌附近地区布防时,战斗相当激烈,“五一二团( 团长覃克) 在白鹿垌西侧高地遭到解放军的剧烈攻击,枪炮声终日不停”,“一七一师除东西两方面发生战斗 外,同时又在大云顶上发现解放军一部向师部背后进攻......苦战终日”。</b></p><p><br></p><p><b>由于向东奔袭洪桥严重受阻,且白崇禧集团已于 7 日零时开始全线撤退,林彪、邓子恢立即电 令西路、中路各军,及第 5 兵团主力迅速追击、截击,加速向衡宝地区推进,准备衡宝会战。</b></p><p><br></p><p><b>同时, 电令第 135 师: “要像钉子一样钉在敌人心脏,咬住敌人”,“截击南撤的第 7、第 48 军,并配合主 力聚歼该部”。第 135 师遂采取“集中兵力、重点突破的战术,经过激战,坚守了阵地,粉碎白崇禧 部 5 个师的围攻,为在衡宝地区歼灭白崇禧集团主力赢得了时间。”</b></p><p><br></p><p><b>从 7 日傍晚开始,第 135 师陆续从石株桥悄悄向南进入山林地区,进行阻击国民党军南逃的战 斗部署。解放军前脚刚走,国民党第 171、第 172、第 176、第 138 师 4 个主力师就纷纷到达石株桥。</b></p><p><br></p><p><b> 由于从石株桥往南到达祁阳只有两条长长的山间小路,所以,第 135 师分两路向南部山区部署截 击作战时的线路,实际上就是第二天白崇禧 4 个师向祁东黄土铺方向撤退时必须走的线路。</b></p><p><br></p><p><b>所 以,在接下来的几天战斗中,原企图围剿第 135 师、现在却只能拼死逃命的白崇禧 4 个师,在灵官 殿、铜锣坪、界岭铺、石株桥沿线遇到第 135 师顽强阻击,竟成惊弓之鸟,到处寻找解放军防线的薄 弱点都未能如愿,从而长时间被压制在灵官殿镇的铜锣坪、石株桥一线。</b></p><p><br></p><p><b>一方面,迫切希望夺路南 逃的国民党军不断拼命冲击解放军阻击阵地,战斗十分激烈。另一方面,张网以待的第 135 师凭借 灵官殿南部与祁东、祁阳交界的高山峻岭与山间小道不断地痛击敌人,国民党军只好困兽犹斗。</b></p><p><br></p><p><b>在灵官殿 5 天战斗中,除了经常发生各种规模的遭遇战之外,双方先后在多夫岭、赤壁岭、银 坑坳、轿子坳、铜锣坪、界岭铺、回龙亭等地进行了激烈的阻击与反阻击、冲锋与反冲锋的战斗。</b></p><p><br></p><p><b>双 方参战人员由开始时的四五万人,竟然发展到近 10 万人。 第 135 师在灵官殿几乎所有的山岭与 沟 壑 之 间 进 行 激 烈 而 残 酷 的 战 斗 ,牢 牢 地 “ 粘 ”住 了 白 崇 禧 的 4 个 师 ,并 最 终 在 友 邻 部 队 的 协 同 下 , 将国民党军追击至灵官殿与祁东黄土铺之间地区予以全部歼灭。</b></p><p><br></p><p><br></p><p><b>关于这场战斗的严酷性,时任第 135 师第 405 团第 2 连连长的李九龙回忆,他当时所在连队, 在完成攻击敌人固守的最后一个据点后,全连只剩下 6 位同志。而在部队急行军途中,第 135 师的 处境“极为复杂和严重,时而被攻,时而被围; 时而突击,时而转移。有时和敌人在一条路上行进; 敌人有时出现在我部前头,有时又出现在后尾; 有时敌我同在一个村庄宿营。全师指战员以高昂</b></p> <p><b>的斗志整天整夜与敌周旋,同数倍于我之敌进行战斗,辗转在群山丛林之间。”</b></p><p><br></p><p><b>穆青 10 月 12 日途 经 灵 官 殿 时 ,眼 前 已 是“一 片 异 常 荒 凉 ”的 景 象,“街 上 很 少 有 老 百 姓 ,破 家 具 、烂 稻 草 扔 得 满 街 都 是”,从灵官殿的铜锣坪到界岭不到 5 公里的山间小路上,“差不多到处都是可以看到战场的景 象”,国民党军“在沿途山坡上、稻田里、谷溪间......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其中最多的是钢 盔、胶皮鞋、日记本、女人照片、电线、破衣服以及一堆堆不知曾烧毁什么的灰烬”。</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灵官殿战斗中的人民群众</b></p><p><br></p><p><b>湖南是中国近现代时期革命蓬勃发展的地区,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特别是土地革 命,对这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b></p><p><br></p><p><b>毛泽东曾说: “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 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 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 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 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b></p><p><br></p><p><b>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群众沃土,1949 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邵阳各地武装起义已经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衡宝战役发起之 时,这里活跃着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武装,这支部队就是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第 2 支队。 在这支地下武装影响下的灵官殿人民,也像淮海战役时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支前、渡江战役中人民 群众用小船桨帮助解放军抢渡长江一样,为人民解放军提供情报、提供向导、筹粮筹物、提供住宿、 保护伤员、掩埋战士遗体,为解放军第 135 师在灵官殿阻击白崇禧第 7 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p><br></p><p><b>现以穆青战地通讯为例。穆青《界岭夜雨》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界岭,是这次作过战的地方, 老百姓还没有完全回来,我的房东看见我淋得一塌胡( 应为‘糊’———笔者注) 涂,冷得发抖,连忙生 起火来让我烘烤,不久牲口赶了上来,于是烤火、做饭、铺稻草、放警戒忙乱了一阵之后,我便带着 极度的疲劳睡去了。”</b></p><p><br></p><p><b>“一个老乡打着伞拿着口袋从我们身边走过去。在房东的屋子里,我听见他 说: ‘起来,我们还得赶紧给军队筹粮去。’一会儿,房东跟他一起出来了。我问他们到哪儿去筹粮, 他们说附近的村子。我说这样黑的夜,这样大的雨怎么能走呢? 他们笑了笑对我说: ‘前方明天就 没有吃的了,筹粮队的同志刚刚来过,你们队伍都不怕雨,我们怕什么。对不起,打扰你们休息 了 。’简 单 的 几 句 话 ,说 得 我 非 常 感 动 。半 夜 时 候 ,雨 声 停 止 了 。 我 刚 刚 睡 熟 ,忽 然 又 被 一 阵 吵 嚷声惊醒,那时屋里已点上蜡烛,我看见门口有许多人在忙乱不停,原来从前线下来的伤兵被连夜 送到这里来。为了安置他们,我们的队伍以及全村的老百姓统统起来了。每间房子里几乎都点起 火堆来为伤兵们烘烤。许多抬担架的战士和群众正到处想办法给伤员同志做饭吃。”</b></p><p><br></p><p><b>“当地老百姓 看到这情形后,立刻自发地进行一次慰劳。他们纷纷从床底下、屋角里挖出了不少的腊肉和鸡蛋。 一个老太婆把一些带土的鸡蛋拿给伤员时,她说: ‘广西粮子’打了我几回,我也没给他们,我是留 给解放军的。”“我躺在稻草铺上,看着群众为伤员同志们的休息和饮食出出进进,听着窗外又重 新飘落的夜雨,很久不能入睡。我想,新区前线的群众在这艰苦困难的战场之夜所表现出的意志</b></p> <p><b>和行动,正说明着我们的人民,在这伟大的年代,是怎样在飞速地变化和前进......”</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以上这些,是一个当年的随军记者眼中灵官殿人民群众支持人民军队的感人场景,这些生动、真实、现场感很强的报道,让人们永远能触摸到灵官殿人民对人民军队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同时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第四野战军战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围歼部队指战员忍受着连 续作战的疲劳和饥饿,在高山密林中冒雨搜剿。当地人民群众积极支援解放军,翻山越岭送来开 水、米饭和红薯。”这既是灵官殿人民在衡宝战役中对人民军队的倾情支持,也是对中国革命的无 私奉献。</b></p><p><br></p><p><br></p><p><br></p><p><br></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结 语</b></p><p><br></p><p><b>灵官殿战斗的发生也许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解放军在这场战斗中的胜利却是必然的。</b></p><p><br></p><p><b>根本原 因是:以三大战役为代表的战略大决战胜利结束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中国人民革 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需要太长时间了,国民党政府正像一艘破船那样将从历史上沉 没”。</b></p><p><br></p><p><b>在这种情势下,尽管在国民党集团中,白崇禧的所谓“精锐部队”尚有较强战斗力,但此时 的“精锐”已远没有其昔日北伐战争、国民党内战、抗日战争时的锋芒和锐气。</b></p><p><br></p><p><b>当然,取得灵官殿战 斗胜利的关键原因,一定是第 135 师全体官兵适时捕捉战机,以敢于打硬仗的精神和善于打硬仗 的能力,凭一师之力量对抗数倍于己的白崇禧精锐之师。</b></p><p><br></p><p><b>为此,几乎遍及灵官殿境内的每一个山 坡、山坳或其它稍有障碍的地方都是战场。在灵官殿近百处战斗地点,长眠着近 500 位革命烈士, 现有可查的烈士墓地多达 24 处。</b></p><p><br></p><p><b>而取得这场战斗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民群众对人民 军队的倾情支持,他们是第 135 师追击、截击白崇禧部的重要配合和支撑力量。</b></p><p><br></p><p><b>而且,战后 70 多年 来,灵官殿人民始终铭记英烈壮举,传承英烈精神,每逢清明时节,都会自发地来到烈士们长眠的 地方凭吊英烈、缅怀英烈。</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也正因如此,从 1945 年 10 月 5 日起,第 135 师与此前平静而偏远的农 村小镇———灵官殿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是灵官殿成就了第 135 师的英名,更是第 135 师把灵官殿 绘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战争的红色版图。这场战斗的“红色基因”不仅哺育着人民子弟兵,也 深深地融入了灵官殿人民的血脉。</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本文原载《军史历史研究》,由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罗建林教授授权整理,未经同意,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与朋友圈,在此感谢,如有侵权,告知即删</b></p> <p><b>有关主题链接:</b></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087hl7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求扩散】寻找衡宝战役忠魂(1):五龙岭战斗,这里有近百位41军烈士寻找家人</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uz8f1p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震惊!湖南邵东灵官殿高山密林中发现墓群,疑似衡宝战役四野158师烈士墓</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mn2p0i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衡宝战役中乡行:翻山越岭 只为寻找泥口坳深山老林中的烈士墓地</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ggj42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寻找穆青笔下的《界岭夜雨》中的界岭:忘不了军民鱼水情、忘不了安葬3次的解放军烈士</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hli3uy0?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寻访父辈的足迹:四野将士后裔在邵东中乡吹响“集结号”</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48gv45?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纪念衡宝战役中乡行:(七)郑绍富烈士:您家人来看您了。。。。。</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cs1461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寻访衡宝战役记忆: 这七位45军135师兄弟 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