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诞生记

幽邃风沙

<p class="ql-block">文/幽邃风沙</p>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电影黄梅戏《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董永和田仙姑娘美好的爱情故事,风行于华夏大地,得以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天仙配》这个故事的起源,来源于我的家乡山西运城万荣县前小淮村。万荣,除了笑话、后土祠、李家大院、大苹果之外,董永传说,那是鼎鼎有名。万荣的小淮村,古称上孝村,约在元朝时期改今名。记忆中儿时的小村,东西两条大巷,共有四座官门,另有一座南官门。西官门上石头镌刻的“董永故里”嵌在高高的门顶处。跟北边董家总祠堂的门廊、南边的歇神殿戏台的后墙连成一排,十分雄伟高大。听老辈人讲,至贤至孝的先祖董永是个大孝子,嫁给董永的姑娘,是田家窑的田仙。上世纪50年代,看到电影《天仙配》,人们忍不住发牢骚:“董永娶的明明是咱这里田家窑的田仙,怎么变成天上的仙女了?”,至于戏文里唱的董永家住丹阳,乡亲们绝不认同。大家说,那是戏里胡编哩。<br><br> <p>  我的家乡,旧时人们结婚时,得准备好合婚布一百尺,做婚衣的里子(象征男女白头偕老)。这个风俗,是由董永和田仙姑娘美丽的爱情故事形成的。没有董永,就没有合婚布的风俗。合婚布风俗,起源在河东,流行在河东,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不衰。现在,当地的一些纺织厂还生产这种合婚布供人们来购买。人们信守遵从着它,始终不渝。家乡小淮,因出了一个大孝子董永,而载入史册,名扬四海。</p> “董永传说”,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中,此后三国时期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都有记载。董永以佣伺父,父卒以奴抵债而葬父。一个小伙子,父亲死后,没有钱给父亲置办丧事,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难以做到的。董永做到了,成了古今人们称道的大孝子。其至贤至孝之美德,感动天地,故被视为乡贤。其孝行被历代尊为《二十四孝》之一,位列大名鼎鼎的舜之后。 董永“鹿车载父、卖身葬父、天女适嫁和助君还债”等故事,千百年来被编入很多戏曲中,广为流传。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绵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20世纪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民众的民俗文学以及后起之秀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反映和歌颂。 “董永传说”,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齐名,被称作中国古代五大爱情传奇,民间传说。 2002年10月26日,国家邮政总局首发《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特种邮票1套5枚,用“孝心感天”、“下凡结缘”、“织锦赎身”、“满工还家”、和“天地同心”五幅图案,分别表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2005年6月,我国政府启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董永卖身葬父,因孝行感天得以和天仙女成婚的动人故事,本属民间口头文学中的民间传说,而得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国家级保护名录之中。 <div>  我的家乡山西运城万荣县,地处中华母亲河——黄河与山西母亲河——汾河交汇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史上最早称“中国”的,就在运城地区(河东),有五千年古中国看运城之说。<br></div> 家乡小淮村的北面像一片大海,我的家乡就高高耸立在“海”边上。它东有稷王山,西有孤山,那两座山像它的羽翼,振翅欲飞,给人以雄壮有力的感觉。它北面的天空,有居于中天的北极星,在古人眼里,那是宇宙的中心。在北极星之下,是最亮、最容易辨识、指示四季时间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又叫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由两颗星代表,一颗星旁边是由三颗星构成的牛轭,一颗星旁边是由四颗星构成的织女的梭子,人们把梭子旁的亮星称作牛郎星,把牛轭旁边的亮星称作织女星。 当夏秋之交时,织女星,牛郎星先后出现在星空,隔河相望,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鹊桥银河相会的神话故事由此衍生而来。在中国古代的"牛郎织女"神话中,织女为天帝孙女。假如这两颗星上真的住着牛郎和织女的话,贵为天孙的织女,想打个长途电话问候牛郎,单程就得16年!可见,天空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是不可能“相会”的。天上根本没有天帝和天孙,牛郎织女故事里的织女也不是真有织女,那是人们根据民间生活想象出来的,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追求和精神寄托。 <p class="ql-block">  从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到汉武帝刘彻六次巡幸,从西卓子遗址到后稷教民稼穑,从秦王李世民点兵到八路军东征,万荣这块皇天后土,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人类文明不断探索创新的前进历程,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传奇和民间传说。</p> <p class="ql-block">  2005年,山西著名学者董大中、地方志专家董俊业先生对董永故事进行了考证。对当地流传的董永传说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搜集整理,在查阅大量史实资料和实地扎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科学性比较强,可信度比较高的董永传说非遗项目申报文本。</p> 现任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的大中先生,在山西文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董大中一个人就是一座研究所。年逾七旬的大中先生,先前著有《董永故里考》,开春以来,闭门谢客,埋头书斋三个月,奋笔疾书,完成了30万字的《董永新论》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发现:“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天动地,迅速在乡邻中传为佳话,并深深感动了田家窑的田仙姑娘。嫁给董永的田姑娘,人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织的布光滑、平整、细密、柔软,常常被选为朝廷贡物。人们把她比作是“天女下凡”。田仙姑娘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动,心生爱慕,决心以身相许,和董永同舟共济。在董永经常路过的大槐树下向董永吐露真情,两人结为夫妻,“夫妻双方把家还,比翼双飞在人间。”“董永和七仙女”中的织女天仙,不是从天上降临到人间的神女,是由当地勤劳善良的民间女子田仙演变而来。” <p>  董永和田仙的故事采自怀介庄一带,那里正是董永墓所在地。这个故事,根本未提及“天之织女”之说。它揭开了那个曾激动多少人的神话传说,还原董永和七仙女的本来面目,还给人间一个真实平凡的草根平民故事。让听惯了“我,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故事的人们,大吃一惊。这样一个世代相传的民间口传故事,比起千百条抄来抄去的文字记载更真实和有说服力。</p> 千百年中,在人们口耳相传中,“田”与“天”同音,误将“田仙”传为“天仙”,从而使董永故事神话化。天仙本是虚无缥缈的,田仙却是真实存在的。其实天上的仙女原来是人间的田仙,那有什么天仙。故事靠人传,田仙变天仙。 河东地区不仅是华夏孝文化的发源地,河东的汾阴、稷王山一带还是董姓的发祥地。万荣的东面是稷王山,山的东边便是闻喜。四千年前,董姓便在闻喜县产生,到了两汉之际,也就是董永生活的那个年代,董姓才开始向四面八方搬迁出去,发展到全国。董永“父残子大孝”,不可能外迁。这个美丽的故事,随迁移的董姓后代移民传到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江苏等地,出现了有关董永故事的各种版本传说。种种研究结果表明 ,这个故事,是后来各种关于董永传说版本的源头活水。 2005年8月17日晚,倾注大中先生心血的《董永新论》印刷出版成书。第二天一早,先生兴冲冲地带着他的100本新作去省文化厅。省文化厅对先生“董永传说”的汇报和历史材料收集研究成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现场审稿,随即顺利通过,并给予了高度赞赏。山西省将董永故里口传文化作为首批重点非遗项目向国家申报。 这时距离8月20日前文化部申报要求各省的最后期限,只有不到短短的两天了。先生马不停蹄直奔京城,亲手把申遗文本资料送达文化部非遗申报项目管理中心,卸下了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后,心情为之一振。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项目审查中心,全国各省市非遗申报材料堆积如山,等待评审委员会专家们金眼火晴的挑选和裁判。 董永故事流行和落脚于多个地方。唐宋以来,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河南汝南、江苏东台、金坛、丹阳,河南武陟、安徽怀宁、河北通州河间……都声称有董永遗迹,无一无旁征博引,似乎处处都有董永的影子。 “董永传说”,经时历久、传播广泛。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全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与董永有关的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传说。董永后人依祖籍风俗,在各个地方立了董永墓作为祖墓,以至董永墓成百上千。许多地方都有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据统计方志上记有董永故里的,约有十几处,涉及山东、江苏、湖北、安徽、河南、山西等八个地方。许多地方都称董永是当地人,认为自己是董永传说的发源地。许多地方由省、市、县、乡有关领导亲自带队进军京城,志在必得,竞争相当激烈。仅当年,全国就有二十一个地方申报“董永传说”。 国家文化部非遗项目审查中心里,国之著名专家学者史学家评论家云集。二十一家送审单位,经一番激烈角逐,甄别初审,首轮六家入围,江苏丹阳、金坛、东台占据半壁江山;山东博兴、河南武陟,湖北孝感各占一席之地。二审江苏东台,河南武陟,湖北孝感三家胜出。呼声颇高的《天仙配》里"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江苏丹阳,史记千乘人高昌候姓董名永的山东博兴,被无情地挑下马来。 那是一个让人至今难忘的日子。几家欢喜几家愁。最疼心疾首的除了丹阳、金坛的父老乡亲,山西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也是心急如焚。大中先生带着家乡父老乡亲的重托,带着心中对美好传说的孜孜追求,不顾七十高令,再次踏上了去北京申遗的征程。 <p>  首都北京,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审查中心。各路神仙历经辛苦,操刀舞墨弄笔,此时,《董永传说》和其它非遗目,己通过专家组最后审核,文化部不日将报国务院审批通过,第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战即将落下帷幕。</p> 今天,中国北京国家文化部非遗项目管理中心,又迎来了老熟人大中先生。老先生也是专家,不光是研究董永的专家,还是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名誉会长,文学界出了名的《批评家》。这次铁心要为家乡拿下这个项目。 先生到达北京时,正好是国庆、中秋节。竖日,孙养性先生也来了,二人饭也顾不上吃,急忙赶到文化部。文化部的有关领导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两位先生,很有兴趣地听取了大中先生关于申报《董永传说》的情况汇报,并留下了先生的新著,对先生为传承中华文化,孜孜以来的追求和努力,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赞扬。 <p>  先生后来找到刘锡诚先生。刘锡诚,学界泰斗,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著作颇丰,仙骨道风,颇具大家风范,在文学界声名显赫,时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评审组组长。两人之前神交已久,互仰其名,刘先生还是为大中先生文章作序的第一人,这些是后话了。朋友来了,喜不自禁,有说不完的话。刘先生人,非常认真,办事讲究,给足了先生面子,他把书带到评审组里,每人发一本,交待各位专家认真去审阅。你看京城里的人,说话办事滴水不漏,不愧是高人哪。在坐的专家学者,那一个不是人中翘楚,见多识广,心中明镜似的。人家可不会听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你得拿出赢人的东西来,想过他们这一关,得凭真本事。之前,各方都曾为董永传说的文化主权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议。内定的三家《董永传说》,哪一家不是厉兵抹马做足了功课,方才突出重围,笑到最后。</p> 大中先生满含深情,为故乡鼓与呼。专家们感谢先生对非遗申报项目工作的大力支持。不过,人家总得先把书看过,看您都讲了些什么,有比较才有鉴别嘛。 这次先生,有备而来,显得底气十足,信心满满。一年来,大中先生偕同俊业先生不辞辛苦,多次走访当地民间文学家和地方志专家,实地勘察考证追寻“神话”,对准民间传说、遗址遗迹、董姓源流刨根问底,从历史长河中“刨”出的宝贝,有力地佐证了“董永故里在万荣”,把董永故事的来龙去脉总结的一清二楚。我的家乡引以为荣的董永传说,将会给人间留下怎样一段传奇呢。 <p>  我们小淮村的董永故事,是真正的人间传说,没有神仙气,其它三家的仍然坚持过去的提法,是“天之织女”。不知道他们讲的天仙女,是从何而来呢。现在人们已经可以上到月球,尚未见到有什么“天之织女”。天仙女不是天上的神仙,而是出自田家窑的田仙。董永的后人为纪念董永,青年男女结婚,都要做“合婚布”。当地老百姓对文献记载的“仙女相助”根本不相信,始终坚持追求董永的是田仙。如今,董永故事的原生结构模型没有改变,但传说逐渐演变成天仙女和董永的故事。流传各地的董永传说,经过历代文学家的艺术加工,逐步演变成惊天动地的天上人间情缘,演绎为孝心感天、卖身织锦、下凡结缘、满工回家、天地同心等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故事。这同时也表明了善良人们对善良行为的一种赞许、褒奖和期许。</p> 大中先生一部《董永新论》,“这董永不是那董永”,旁证博引、有根有据,还原一个真实的人间董永,征服了评审组的专家们。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万荣是目前董永传说申报中最好的一家。万荣申报的《董永传说》,以它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独特的感人艺术魅力在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我的家乡得董永真传,诸君携手努力,曙光初照,胜利在望。 <p>  万荣乡下,俊业先生终于等来北京好朋友的电话。不等对方开口,迫不及待地发问,人家咋说的。电话那头传来大中先生发自肺腑的爽朗的笑声。这笑声悠扬而清亮,热情而动人,给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胜利和喜悦的心情。可爱的两位老人,您们就尽情地欢笑吧,“今日痛饮庆功酒,甘洒热血写春秋。”</p> 山西省万荣县原生的魏孝子董永故事,是指战国时期韩魏赵三家分晋的魏,即指时间又指空间。魏国即当时的河东,汾阴(今万荣)恰在魏国中心。当年的魏国都城,就在董永故事原生地以南几十里。秦灭魏后,实际还存在了几十年,直到汉高祖二年才最后灭亡。据史载:董永的主要活动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代,卒于汉武帝元封时代。山西省志、蒲州府记、万泉县志均有孝子董永墓在上孝村云云(即小淮十八坡之下窑村,墓冢仍存)。 小淮村目前尚有早年为祭祀董永而建造的董公祠、石狮子等遗址实物,明万历年间出土的董永故里石匾,在村北方向有百十亩地至今仍称作田家窑地,传说中所说当年董永与田仙指槐为媒的古槐、石门桥和土地庙等物化原貌尚在。摸石狮祈福、土地庙会等民俗事象产生并得到传承。董永传说,深刻地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民间至今还流行织造合婚布的习俗,它是董永生活的活化石,比一切记载、比各地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董永故事,在两千年的传承中,一直和当地的民间信仰、风俗景物密切相关,足以证明董永传说在万荣县有独特的流传和承地这一历史真实。 <p>  有鉴于各地对非遗项目的执着追求和对其进入国家名录可带来的名利效应的关注,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想出了一个将它们捆绑打包的办法,使其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山西万荣,以原汁原味的、且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董永传说,一举突出重围,柳暗花明,终于获得文化部的认可,从默默无闻,后来者居上,一飞冲天。</p> 2006年5月20日,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董永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历史上开启了民间传说受国家保护的先河。我的家乡山西万荣与江苏的东台市、河南省的武陟县和湖北省的孝感市赫然名列其中。喜讯传来,稷王山脚下的家乡喜庆震天的锣鼓鞭炮声不绝于耳。我看到在欢庆的人群中喜极而泣、笑靥如花的先生,笑的真好看。 此刻,又有几人知道,先生一个人三进京城,不敢吃好的,不敢住好的,直到现在(当时),手里还捏着几万元的印资料费和差旅费,无处报销。我想,小淮村董永传说之所以申报成功,与先生的学者精神和家乡情怀不无关系。也正是先生的高风亮节、严谨治学、契而不舍、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评审团专家,才有了今天风雨过后见彩虹,“董永传说”、“董永故里”深深地扎根家乡,光耀千秋。 专家评审意见就其口头语言艺术特征写道:“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是一则具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情感,所以它的神奇幻想与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这里对几家共同申报的董永传说的基本特征的概述,是大体中肯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董永只是一个因行孝出名的朴朴实实的庄稼汉。“卖身葬父”的董永的确孝感天地。我更看重“辘车载父”的董永,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跋涉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成年累月地行孝于父,才是真实平凡的人间董永,更接地气,更值得称颂。至于“天女下凡”、“槐荫送子”、“天仙配”等生离死别的故事,只能说是董永故事的一个插曲。插曲必定不是主题。董永,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姓名、符号,已成为孝的化身和象征,矗立在国人的心中。 董永传说,是我们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弥新的积淀和传承,历经千年岁月而不衰,展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立世不败的一个历史缩影和写照。 董永传说之争还在继续…… 听说江苏的丹阳、金坛等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董永传说保卫战。多地争纷争夺,尚在情理之中。至此董永传说再起纷争。 <p>  2018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二,董永诞辰2206周年祭祀活动在董永故里前小淮村新落成的董氏祠堂前董永孝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同日,根据大中先生著作改编的蒲剧《董永新传》在前小淮村首演。“董永传说陈列馆”、“董永孝文化园”,“孝字照壁”、“孝文化墙”、“仿古门牌楼”等亦相继落成。</p> 2019年11月,董永传说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万荣县文化馆、东台市文化馆、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 获得"董永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大中、俊业、学文先生领衔成立了“董永文化研究会”、"董永文化开发促进会",市县乡村亦将着手开发“孝文化”。 在“董永传说”传习园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大中、董俊业、董学文先生和村干部绘声绘色向慕名前来的远方游客和乡邻传承诠释关于董永、关于人性,关于孝老、爱亲、诚信、友善,关于德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丰富内涵。其倡导的“新二十四孝”,“德为本忠国爱党诚立身,孝当先敬老孝亲善作魂”,生动体现了董永后人的一种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董永精神”,催生出一批又一批董永式的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忠党爱国、无私奉献、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团结互助的乡风文明成为美谈。小淮古村,因二位老人的执着和炽热的拳拳报国之心,有了小淮人骄傲的名片“董永传说,全国第一”、“董永故里,全国唯一”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而名扬河东。 中华文化璀璨夺目,源远流长。“这董永不是那董永”,成就人间一段佳话。 <p>  编后语:<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小淮十八坡一带,是董永生活的地方,除了留有董永生活的痕迹,最主要的是民间口头传说。那是镌刻在人民心头的记忆。所谓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类千百年来活在人们口头的东西。《董永传说诞生记》一文,根据大中、俊业先生的真实事迹编写。如今,故事人物之一的俊业先生我的父亲驾鹤云天,身后留下一部人间《董永传说》。两位先生为传承非遗文化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令人尊敬和敬佩。在追逐美好幸福生活的征程上,让我们携手唱响忠党爱国,孝行天下的主旋律,让古老美丽的传说焕发出时代的万丈光芒。</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谢您的来访与阅览</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