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信任

<p> 文革不好拍。拥护派见不得说它坏,反对派又老是觉得说得不够坏,反思和揭露都欠点意思。而电影不能看成纯粹的宣传,也不能当作纯粹的艺术,电影的属性,有相当一部分是商品,最好不要亏本。所以拍这个题材,等于触霉头,少有人碰。</p><p> 张艺谋碰了好几次,都没落好儿。《一秒钟》也不例外。</p><p> 在我看来,《一秒钟》不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但是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何以见得?我知道不可能再看到一部《活着》,所以期望值很低,作为一名中老年观众,我只是想看看张艺谋是如何还原我少年时代的画面,环境,气氛,着装,如果奢求一点,还想看看演员是不是有当年的表情和神气。这些方面我都获得了满足,有的地方还超过了预期,所以我觉得电影还不错。</p><p> 我是坚定的反文革者,不认为文革有任何值得称道处。易中天痛快地把怀念文革的人骂做“犯贱”,我不是那么快意恩仇,但是心里是赞同他的。看到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归来》,还有《一秒钟》,都在说文革的荒谬与痛苦,我就不由自主要献上我的尊重。至少可以说明,不论说到什么程度,他的心里,以及很多人的心里,是有一个衡量评价准则在,事关大是大非,不容模糊。</p><p> 王鼎钧先生说他自己,是一个喜欢服从权威的人。其实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这样。遇到与权威意愿相左的时候怎么办?特别勇敢的人对抗,胆小者噤声,钻营者选择迎合。还有一种人做实事的,则寻找缝隙空档,尽可能发出自己的表达。这已经是现今环境之下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改变不会一夜之间发生,必定是集合各种细小涓流形成伟力。</p><p> 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尊重张艺谋和他的《一秒钟》。哪怕不尽人意也好,比看不到好。拍差了也比闭眼调头好。</p><p> 有论者诟病张艺谋“两头吃”,是不知其人。他们的证据无非是奥运会,是《英雄》这样的价值观可疑的作品。我可以说,即使有“国师”这么一个不知是揶揄还是艳羡的头衔,张艺谋的身份实在很尴尬。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真正认为这个牌子适合他。张艺谋想必更加明白,他自然也不是一个对抗性很强的人,除非漂洋过海不回来了,总要做一点事情,对于生活总难免要苟且的,他,我,你,概莫能外。故他回归电影,拍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未始没有确认坐标的意思。从他的家庭出身,他的成长经历,他从一开始就对文革的一再触碰,即便他再导一次奥运开幕式,当今之话事者也绝不会当他是“自己的人”。否则,《一秒钟》就不会两次被“技术原因”禁止在电影节放映了。如果回溯至之前巨额超生罚款,再去查一下中国电影协会主席副主席名单,答案就比较明确。</p><p> 以后有重大活动,或许还可以看到张艺谋挂帅出征。在他前面,有写样板戏而登上天安门观礼台的汪曾祺,还有整天惴惴不安的肖斯塔科维奇。</p><p> 回到电影本身,被迫删掉的死因,我个人反而认为提升了电影的文学品格,歪打正着地获得了一种博尔赫斯式的留白。</p><p> 虽然还是很别扭。主动为之与迫不得已,不是一回事。</p><p><br></p><p> </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