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淮阴在秦时立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县。现在,淮阴是淮安市区的一部分。淮阴区和清江浦区、淮安区、洪泽区一起组成了淮安市的四个区,被称为“运河之都”。就淮阴而言,区内拥有京杭大运河、古淮河、洪泽湖、盐河等重要水体。因此,淮阴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p><p>自1194年南宋开封留守大将杜充“以水代兵”,开掘黄河大堤,人为地造成黄河夺淮之后,黄河洪水对淮河和洪泽湖等原有水系产生了巨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京杭大运河的畅通。</p><p>明清两朝,为了治理黄河夺淮之巨患,确保大运河航道的正常通行,在现淮阴区马头镇境内,耗时数百年,修建了庞大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此项工程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p><p>为了靠前指挥淮河、运河、洪泽湖的综合治理,明清两朝在淮阴设立了江南河道总督,这个正部级治水衙门现在仍在被称之为“江淮第一园”的清晏园内。清朝共设九督,淮安占其二,一是这个河道总督,另一个是设立在淮安区的漕运总督。漕运总督则是负责京杭大运河的粮食等物资的运输。淮安也就成为全国运河的治理、漕运、储藏、税收、盐运的五大中心,因此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p><p>正是因为淮安处在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上,文化交流日益繁盛,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秦少游、关汉卿、吴敬梓、曹雪芹等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人物,都曾在淮留下过自己的墨迹。不仅如此,淮安还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来此定居,使淮安古今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名家和名著,从而产生了“运河之都文学现象”。</p><p>淮阴人、汉赋鼻祖枚乘,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枚乘所作《七发》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山之作。现在的淮阴区马头镇境内仍有一座枚乘故里,可供后人凭吊怀想。</p><p>因为明清时期淮安“运河之都”地位的确立,经济、社会、文化随之繁华,大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吴承恩的祖上从涟水搬到了淮安,施耐庵逃亡到了淮安定居,刘鹗也从镇江来到淮安经商,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跟随施耐庵在淮生活多年。他们先后在淮安写下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老残游记》等文学巨著。现在淮安区还有吴承恩、施耐庵和刘鹗的故居,施耐庵最后死于淮安,葬于淮安区施河镇蓼儿洼,这里又是宋江的葬身之处。</p><p>明清时期,淮安被誉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对中国古代戏曲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有四部著名戏曲和淮安或淮阴有着直接的关联。</p><p>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关汉卿的《窦娥冤》剧情的发生地就在淮安,现在淮安还有一条窦娥巷。</p><p>去年,我参加在江西抚州举办的一个笔会,这个地方是明代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的故乡。采风回来之后,我在创作时再次研读了《牡丹亭》,这部戏有一批重要的场景就在淮安。男主人柳梦梅参加进士考试之后来到了淮安,找到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这时,杜宝已被朝庭任命为淮扬安抚史。当时淮阴的古淮河是宋金两国的国界线,金人南犯首先就要攻打淮阴城,杜宝便从扬州“移镇淮安”。《牡丹亭》共五十五出戏,其中自三十八出《淮警》到五十出《闹宴》,全剧五分之一的场景都是发生在淮安。</p><p>清代伟大的剧作家孔尚任和淮阴也有直接的关联。他在康熙二十四年(1658年),奉命来到淮阴参加对运河的治理,在淮阴的清口、古淮河等地一干就是四年。他亲历了“河政险峻,官吏腐败,百姓悲苦”,故而大发“呻吟疾痛之声”,在淮一连写下了630余首诗。可以说在淮阴治水的四年,不仅使孔尚任对现实的认识有了不断的深化,也为他创作《桃花扇》提供了思想的准备和创作的素材,剧中第十四出戏,他便直接写了男主人公侯方域,来到淮安避难之事。为此,我还创作过一篇散文,就是写《桃花扇》和淮阴的这段不解之缘。</p><p>此外,《笔生花》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曲艺巨著,共32回,120万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作者就是淮安女文学家邱心如。她出生在淮安的河下镇,后来嫁到了淮阴县的东大街,现在的河下古镇还有她的故居。</p><p>时至现、当代,淮安又出现了一个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家群。其代表人物有吴强、陈登科、陈白尘、袁鹰、张贤亮等,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在淮阴生活多年,现在里运河边还有她的故居,她后来写下了长篇巨著《大地》,直接反映了淮阴的城乡生活,这部小说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另外,美国淮阴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长篇纪实文学《南京大屠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此,淮阴区还专门设立了张纯如纪念馆,供人参观瞻仰。</p><p>正是因为受到大运河的文化滋养,传承了历代文学大师之文脉,淮阴又出现了一个当代作家群,其中从淮阴区走出去的作家,就有赵恺、刘立波、徐则成、严军、戴珩、何言宏、龚正、孙大文、沙克、严苏、刘一红等数十人之多,现在仍在淮阴生活、工作的本土作家,还有十品、朱士元、蒋廷朝、周思民、柳邦坤、朱爱民、葛以政、徐业龙、周法之、陈进、高从礼、浦玉龙、安晴、蔡交俊、董蕾、朱彩虹、丁碧兰、居付晴等等。在我区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当中,现有中国作协会员3人,省作协会员13人,市作协会员35人,区作协会员77人,在全市、全省都处于领先的位置。再加上淮安市直,以及其他县区的当代作家,他们正合力地传承着“运河之都文学现象”。</p><p>当然,当代的淮阴文学和历史上的文学辉煌相比,绝不可同日而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淮阴区先后主办了十届“漂母杯”全国母爱散文大赛、主办了三届中国大运河文学论坛,最近又全面实施了对文艺名家、文艺名作扶持的“双名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了淮阴的文学艺术能够重振雄风,再现昔日之繁华。</p><p>今天,我们一起研讨大运河对文学产生发展的巨大影响,研讨古代、现代“运河之都文学现象”,就是为了传承运河文化,推动运河文学重新走向辉煌,从而完成历史赋予文学的时代担当。</p><p>我们期待着“运河之都文学现象”这一概念能够得到文坛的认可,使之成为运河之都的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更期待着淮阴的文学艺术走向繁荣和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