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秋风送爽,秋意怡人。迎着灿烂的阳光,11月助教活动在三位可爱的老师帮助下,在感恩节这个重要的日子里顺利展开。恰逢本学期班级的教育主题是“鱼”,为了让孩子对鱼有更深入的了解,助教组带着四十颗好奇心一起走进了鱼的世界。<br> 未进教室就见到了孩子们天天念着的鱼缸。耳边也回响起他们讲过的关于泰国斗鱼和清道夫的故事。</h3> <h3> 进入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多彩的墙报。上面简单清晰的展示着鱼的内部结构。最有趣的是一个被命名为“想知道”的模块:<br>“为什么鳗鱼会放电呢?”<br>“爆炸鱼的头不会爆炸吗?”<br>“为什么泡泡鱼一秒钟会喷出100个泡泡?”<br>这里的每一个问号都是好奇心、探索欲和他们的创新思维。<br> 孩子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思考、吸收。作为11月助教组的我们,也被这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触动着。</h3> <h3> 鱼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动物之一。用眼睛观察过海洋鱼,用舌头品尝过食用鱼,用爱心养育过宠物鱼。它离我们很近,但却与我们截然不同。因为,它生活在水里。这主要依赖于鱼儿神奇的身体构造。请跟我一起走进十一月助教组的课堂揭晓吧!</h3> <h3> 观察、感受、操作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要素。本堂课也将分为三个阶段让孩子们科学的学习鱼的身体构造。<br> 首先,由王先瑶妈妈介绍鱼的内部结构。有趣的提问作为开场,马上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兴趣,各个都踊跃举手回答。<br>“鱼主要由几部分构成,各有什么作用?”<br>“鱼有脚吗?”<br>“大部分的鱼没有脚,但是有一种鱼,在远古时期,曾在地球上大量地繁殖,他可以用鳃来代替肺呼吸,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岸上生活,还可以用鱼鳍来支撑身体行走,就像是有脚一样,它的名字叫做肺鱼。”王先遥妈妈用温柔的声音讲述着。<br>听完后,一个个都惊奇的睁大着眼睛,身体不由自主的往前倾,等待着接下来更有趣的环节。</h3> <h3> 随后,配合鱼的模型,开始以问答的方式进行详细、生动的讲解。讲到鱼鳞,其中一个作用是可使鱼体减少与水的摩擦,从而减少阻力。更大的作用可使天敌(如:人类)难以捕捉,得以逃生。就在这时,大三班的他们马上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摩擦力。比如鞋子与地面。给这样的发散性思维点赞!</h3> <h3> 接着,由刘思平爸爸重点介绍鱼鳔的作用。用针筒比作鱼鰾,将其缓慢充气,不同的气体含量,针筒在水中呈现不同的沉浮情况。从而让孩子们理解鱼在水中的沉浮原理。</h3> <h3> 在一段图文并茂的介绍后,小朋友开始启动触觉去感受鱼。他们伸出小手尝试着触摸鱼,然后又用鼻子闻一闻摸过鱼的小手,这个感觉太奇妙了。这可是在家里爸爸妈妈从来不让我们做的事情呢,有意思极了!<br> 摩拳擦掌,好奇宝宝们走到了实验基地。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亲自操作起"沉浮实验"来。<br> </h3> <h3> 寓教于乐,终于到了“抓小鱼”的游戏环节。小朋友们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助教家长组成人肉捕渔网。当音乐声响起,孩子们像灵活的小鱼飞快穿梭,助教家长也不甘示弱的努力抓鱼。大小朋友们打成一片,整个操场洋溢着愉悦的欢笑声。</h3> <h3> 当孩子们在游戏环节时,助教家长们在对活鱼进行解剖。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一个个近距离观察解剖后鱼的内部结构。一边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讲解,一边仔细观察着。<br>“你看,小鱼的心脏还会跳动!”<br>“哇,鱼鰾上还有红色的血管。”</h3> <h3> 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零距离与鱼接触过。从观察鱼的外部,到探究鱼的内部。成人眼中的血腥场面,成了孩子身边的学习途径。小家伙们的好奇心退却了我们的担忧。所谓的童真无邪大概就是这样的吧!最后助教家长为每位孩子送上神秘小礼物。十一月助教活动顺圆满结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