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到底如何防治?阴雨天气发生严重!

美友128141713

<a href="http://m.1988.tv/qiyeku/hnlongdeng/comnews/43610.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灰霉病</a>是草莓上发生较多的真菌性病害,几乎可为害草莓地上部的所有器官,果实受害尤重,喜低温高湿环境,眼下正是多发期。<br><br>该病不仅传播迅速,而且病菌的生存力与抗药性也很强,稍有不慎很容易爆发成灾,此期一定要注意防范。<br><br>田间症状<br>叶片:一般从叶缘开始发病,后向内呈“V”型扩展,形成水浸状的大斑,空气潮湿时病部形成灰褐色霉层。<br><br>叶柄、花柄:初期生浅色水浸状小斑,后颜色转深,扩展为长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亦有灰褐色霉层。<br>花器:花瓣和萼片染病后变褐,后扩展为不规则病斑,严重时枯死;还有一种情况,在大棚草莓中发生较多,萼片染病后呈暗红色但不出现霉层,可使幼果停止发育,形成僵果。<br><br>果实:幼果至成熟果实皆可染病,湿度大时腐烂变软,遍覆霉层;干燥时,呈干腐状僵果,提早脱落。<br><br>发病规律<br>病原菌:以灰葡萄孢为主<br><br>侵染过程:草莓灰霉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可借风、雨水、灌溉水等在植株上进行传播,由于该菌偏好“甜、嫩”,所以草莓花果期是发病高峰期。<br><br>适宜发病条件: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温室内空气湿度长时间处于90%以上,田间积水,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偏施氮肥等,往往草莓灰霉病发生较重。<br><br>综合防治方案<br>①农业防治<br><br>种植前采用高温闷棚或熏蒸处理对草莓棚室进行彻底消毒,减少病原基数。<br><br>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注意增施磷肥和钾肥(优质磷酸二氢钾)。实验表明,生长期淋喷海精灵等生物刺激剂能够有效提高草莓抗病抗逆能力,并大大提升果实品质。同时,在大棚管理中,应该及时摘除棚内老叶、枯叶、病叶和病果,并带出大棚彻底销毁处理。<br><br>高垄栽培,垄面覆盖黑色地膜或者银黑双色地膜,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湿度,并防止果实与地面直接接触。<br><br>合理密植,调整叶果比,可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于控制灰霉病的发生。<br><br>②药剂防治<br><br>主要包括生物制剂(枯草芽胞杆菌、多抗霉素等)和化学杀菌剂两种,以后者为主要防治手段。用于防治灰霉病的杀菌剂可以分为八大类,分别介绍一下。<br><br>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苯菌灵等,是最早用于防治灰霉病的内吸性杀菌剂,随着灰霉病菌抗药性上升,基本打不住了。<br><br>二甲酰亚胺类:如异菌脲、腐霉利等,是目前防治灰霉病的常用药剂,前者偏保护,后者保护+治疗双效,但长期使用也易产生抗药性。<br><br>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与多菌灵有交互抗性,一般不作为单剂使用。<br><br>苯胺基嘧啶类:如嘧霉胺、嘧菌环胺等,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对灰霉病特效,目前已有抗性产生。<br><br>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等,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兼有治疗效果,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作用位点单一,易产生抗药性。<br><br>酰胺类:如环酰菌胺、啶酰菌胺等,对孢子的萌发有很强的抑制能力,固防效较好,持效期也长,但灰霉病发生后,需配合治疗性杀菌剂使用。<br><br>吡咯类:如咯菌腈,可以抑制灰霉病菌菌丝体生长。<br><br>吡啶胺类:如氟啶胺,偏保护,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br><br>草莓灰霉病一旦大面积发生后极难控制,所以应以预防为主。最佳防治时期在第1级花序有20%~30%以上开花,第2级花序刚开花时,当发现花柄开始变红、下垂,花萼后有小红点,需及时用药防控,可选用环酰菌胺+醚菌酯、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等。<br><br>之前也提到过,灰霉病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较高,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减缓抗药性的出现,如遇连阴天气或棚室湿度大时可考虑用百菌清烟剂、腐霉利烟剂等进行熏蒸处理。由于各种农药可能对于授粉蜜蜂有伤害,使用时需特别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