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大凉山

春笛

<p>  在四川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彝族居住地:大凉山。在川滇交界处,六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都是山区。这里居住着230万的彝族同胞,他们多数人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上。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千百年来一直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p><p>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还有汉柏、汉阙、大石墓、铜鼓、南诏白塔、历史留下了不朽的足迹。特别是昭觉县弯长乡的博石瓦黑古岩画群,是保存完好的凉山彝族历史文化遗址。</p><p> 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的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的包括天文、星相、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故而凉山彝族作为中国彝族中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国内外的瞩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0年11月16日,我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影友组成了“小分队”,分乘三辆丰田“霸道”,成都起始经美姑县、昭觉县、布拖县、荥经县,最终再返回成都,总行程1200多公里。走街串巷拍摄了大量的大凉山风土人情、人文风貌。</p> <p>走进美姑县:</p><p>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县境东邻雷波县,西接越西县,南连昭觉县,北毗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北与甘洛县连界,东北同马边彝族自治县接壤。美姑县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8%。</p> <p>走进昭觉县:</p><p> 昭觉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西距州府西昌100公里。东邻美姑、雷波县,南连金阳、布拖、普格县,西接西昌市、喜德县,北靠越西县。至2012年底,昭觉县总人口26.84万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7.3%,主要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p> <p>92岁老太</p> <p>彝族年:</p><p> 是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彝族年,彝语称“库史”,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分布于川、滇、黔、桂广大彝族地区。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择吉日举行。凉山彝族年,主要通行于布拖、美姑、昭觉、甘洛、喜德等17个县(市),其中以昭觉、美姑、布拖、喜德等县彝族年具有代表性,富有特色 。</p><p> 彝族年节的周期是三天,但是在正式过年前,就开始了敬祭祖灵和敬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这个仪式叫“九龙几”,由于音译异写的差别,有的异写为“觉龙几”“炯洛基”“觉洛基”等,有人意译为“换年祭”或“迎祖仪式”。作为正式过年的前一天举行的迎祖仪式“九龙几”,由男性家长主持,参加者为家中全体成员,一般在傍晚举行。其核心内容是迎接祖先与儿孙团聚,表达子孙的孝敬,并祈求祖先赐福,共同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彝年节。彝族民众信奉万物有灵,家家供奉祖先灵牌“玛都”。届时,家家户户掸尘除秽,穿上新装,相聚于火塘边,由主持者手捧鸡肉、猪肉和酒等祭品面向“玛都”念诵祭辞,然后将祭品敬献祖灵。献祭品的内容在各地、各家有所不同,有杀猪祭的,有杀鸡祭献的,也有用豆腐、腊猪肉等祭祀的。彝族认为,祖上多代为工匠、英雄、毕摩的,他们会变成护佑神福佑于人。如果这些神灵不悦,同样会为难家人。因此,换年祭仪式时也要及时让他们曾使用的物品归位,放置家中供奉位上,一同享祭。</p> <p>走进布拖县:</p><p> 布拖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凉山州东南部金沙江流域。&nbsp;布拖县属亚热带滇北气候区,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布拖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县,彝族人口历年都在90%左右。除彝族以外,尚有汉、苗、回、藏、侗、满、白、京、壮9种民族。其中,除汉族、苗族外,其他民族都很少,有些仅几个人。</p> <p>巴古乡80多岁的“天菩萨”</p> <p>“天菩萨”:</p><p>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在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要经历了几次变化。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蓄一撮长发,彝语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而今,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p><p> “天菩萨”在彝族男子看来是非常神圣的。作为“男魂”的象征,彝族男子头上的“天菩萨”是非常神圣不可侵犯的!</p><p> 美姑彝族至今仍有人喜爱留着“天菩萨”,视其为吉祥物,认为人(特别是幼儿、婴儿)的灵魂受鬼怪或无意中惊吓时,它能起到保身护魂的作用,且有延年益寿之效。所以每一婴儿满月后,首先要举行隆重的“理发日”庆祝仪式,当天要邀所有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并请来有名望的理发师为婴儿修理设计“天菩萨”发型,以示吉祥,随后才取名。</p><p> 留有“天菩萨”的人,不能随意剃光,长得太长了也只能修短。成年人以蓄长发为荣,天喜乡一位名叫阿乌伟古的老人,从年轻时一直蓄“天菩萨”至七十岁,头发长两米多,重约1.5公斤,倍受当地人们的敬仰。彝族忌禁别人抚摸自己的“天菩萨”。</p><p>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是神秘文化的象征,是神鹰栖落的眼睛。彝族人把天菩萨视为男子灵魂的藏身之地,是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绝对不准任何人触摸。天菩萨除梳理和晾晒时散落下来,平时都缠绕于头顶,形成螺髻状,酷似一座峭拔的山峰,所以又被称为男人头上的风景。</p><p> 彝人的行为禁忌中,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魂归祖界。</p> <p>洪溪寨50多岁“天菩萨”一家人</p> <p>彝族姑娘与服饰:</p><p>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p><p> 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p> <p>走街串巷,巧遇“斗鸡”。</p> <p>走进荥经县:</p><p> 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烧制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齐名。荥经砂器以“荥经砂锅”闻名,是以本地盛产的一种黏土和煤灰,经过10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荥经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存食物不易变质,能保持食物营养成份和食鲜味美,因此广受赞誉,经久不衰。2008年,荥经黑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p> 荥经砂器的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坯、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一丝不苟,其中尤以制坯造型是砂器工艺的重要环节。手工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焙烧的火候、上釉的优劣也决定着产品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消费者对荥经砂器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荥经砂器中的细砂茶具、优质砂锅发展迅猛,特别是细砂茶具式样新颖,满足现代生活对茶具的需要,砂器又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p> <p>走进彭镇老茶馆:</p><p> 彭镇老茶馆位于成都双流区彭镇杨柳河畔,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是远近闻名的摄影圣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拍客前来摄影。老茶馆现已被列为成都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现任店主李强,成都双流区人。</p><p> 相传,距今约150年前,彭镇突遇大火,几乎将整个小镇化为灰烬,唯有此处幸免于难,祖辈念其有观音庇佑,故而得名观音阁。2008年汶川地震当天,老茶馆水缸晃动,竹竿拉扯断,可茶馆一片瓦都没有掉,几分钟过后,人们发现房顶的青瓦片堆了起来,开了个小天窗,大家都说是观音想看一下里面的茶客有没有事。</p><p> 彭镇老茶馆里的盖碗茉莉花茶,喝茶十元,拍照十元,拍照+喝茶十元,这是老板李强不变的招牌。</p> <p>行程花絮</p> <p>工作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