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茶—大红袍

开立

<p><b>大红袍:茶的由来</b></p> <p>大红袍定义,首先要明白大红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p><p><br></p><p>从狭义上来说,大红袍指的是我们熟知的九龙窠母树大红袍。</p><p>毛主席送给尼克松的茶,就是出自这六棵母树之上。六棵茶树的产量,大家可想而知。</p><p>但母树大红袍早已停止了采摘,我们现在能喝到的大红袍,是由武夷名丛无性繁殖的推广而来。</p><p>1994年,大红袍名丛无性繁育加工技术,正式通过了科学鉴定。此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提升。</p><p>再加上大红袍的拼配工艺,最终才得以让更多爱茶人享用到这款中国名茶。</p> <p><b>大红袍,到底有几种?</b></p> <p>大红袍,到底有几种?</p><p>市面上的大红袍,现在大致可分为三种。</p><p>其一,就是以无性繁殖的名丛大红袍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纯种大红袍,也可称奇丹。</p><p>其二,就是以武夷岩茶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比而成的拼配大红袍。</p><p>其三,就是未经拼配的武夷岩茶,也可直接装入大红袍的包装销售。</p><p>因此,广义上说,大红袍的产量并不算少。</p><p>这里要多说一句,有人认为拼配的大红袍,品质不好,不正宗,不能算作大红袍。</p><p>其实,这是一种误解。</p><p>拼配,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利于大规模的推广与贸易。大红袍</p><p>拼配,打破了纯料名丛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爱茶人能喝到平价质优的武夷岩茶。</p> <p><b>大红袍:是乌龙茶</b></p> <p>大红袍,是乌龙茶还是红茶?</p><p>茶叶根据发酵度,被分成了六大类。</p><p>即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p><p>也许是因为名字里带着“红”字,不少人会把“大红袍”当作红茶饮用。</p><p>其实,这是一种误解。</p><p>大红袍属部分发酵的乌龙茶,而非全发酵的红茶。</p> <p><b>大红袍,名字由来?</b></p> <p>大红袍,名字因何而来?</p><p>&nbsp;关于大红袍名字的由来,流传好几种版本的传说。</p><p>故事之一,是说赶考的秀才途经武夷山时病倒了。天心寺和尚慈悲,送了秀才一碗寺后的香茗,秀才喝下之后,病情好转且高中状元。</p><p>衣锦还乡时,为感念茶树救命之恩,便将身上的大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此树,因此得名大。</p><p>故事之二,变成了皇后得病,太医无法医治。</p><p>太子在武夷山,得到一山民所献茶叶,带回给皇后饮用,病症一扫而空。</p><p>皇帝龙颜大悦,便封山民为护树将军,赐茶树披挂红袍。此树,由此得名。</p> <p><b>大红袍,名气有多大?</b></p> <p>清末民国时,大红袍已享有大名。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县政府把大红袍茶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p><p>由专人负责制茶事宜,可知其受重视程度。</p><p>不仅如此,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启了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当时毛泽东主席接见尼克松总统时,所赠送的国礼正是武夷名茶大红袍。</p><p>尼克松此次访华后不久,中美两国便走上了邦交正常化的道路。可见大红袍不仅享誉国内外,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功勋。</p><p>大红袍,绝对是中国名茶中的一线明星。</p> <p><b>大红袍:曾用名大红梅,大红岩</b></p> <p>大红袍,曾用名大红梅,大红岩</p><p>&nbsp;中国茶,改过名字的不多。毕竟,一个茶名如同一个商标,能在市场中叫响了不容易。可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大红袍却曾两度改名。</p><p>第一次改名,是在1966年。</p><p>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下,传说被状元披红袍,皇帝赐红袍的这棵茶树成了不合时宜的象征。</p><p>因为名字太“封建”,所以从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找到灵感,将大红袍更名大红梅。</p><p>但名字没改多久,便有人来提意见了。岩茶大红袍,是海外华侨熟悉的名茶。一下子改了大红梅,茶叶贸易便没法搞了。</p><p>南洋华侨不知道大红梅是烟?是酒?还是茶?市场滞销,贸易受阻,因此只能换上一个名字才行。</p><p>新中国文学里有一部小说叫《红岩》。大红袍,正是武夷岩茶的一种。</p><p>人们认为既然是革命的茶树,自然在岩茶中最为红色。于是乎,大红袍再度更名大红岩。</p><p>所以,大红梅,大红岩,都是大红袍的曾用名。</p> <p><b>大红袍,冲泡应该注意什么?</b></p> <p>大红袍,冲泡应该注意什么?</p><p>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是冲泡的三个关键因素。</p><p>首先投茶量要有度。以150ml的泡茶器具为例。</p><p>想要保证一个安全口感,比例最好为1:30。但我个人口味较重,一般投茶量不低于8克。</p><p>其次水温最好为百度沸水,这样能更好激发茶性,香味更加明显,茶汤更加饱满。</p><p>浸泡时间,一般情况下,第一冲稍长,第二冲稍短。之后每冲逐渐累加时间。</p><p>陆羽在《茶经》中所说:“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p><p>因此,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口感进行调整。</p><p>一切要以人为本,以味道为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