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中国书法史,在悠悠漫长的里程中,自有其书体递延演进与风格启承。

林荫

<p> 书法的发展</p><p> 文 林荫</p><p> 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在历史天空的长河以来是唯一没有断过的字体。中华民族四大雅艺:琴、棋、书、画,书法排在第三。</p> <p>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殷商到现在,可归纳为发展、成熟和繁荣三个阶段。</p> <p>  商代至西汉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期。这时的字体依次有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如今可以看到在甲骨文中有相当一部分习字作品,个别甲骨文的凹线内被填涂了朱砂或墨,金文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甚至还有些金文在线条上添加了虫鸟鱼龙等文饰。这些事实都说明当时已经非常注重书契技巧,视文字为审美对象来加以表现了。</p> <p>  虽然甲骨文、金文和篆书书契各异,字体也略有差异,但是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书法特征:一是结体繁复,字体偏重于象形;二是线条单纯,没有明显的粗细与形式变化,书法艺术主要体现在结体的造型变化。</p> <p>  东汉至南北朝为书法艺术的成熟期,其起讫标志可看作汉隶的诞生和楷、行、草的定型。汉隶结体将原先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加以打破,把浑然一体的字形完全割裂开来,分别部局并简化。汉隶点画把等粗的线条,经过长短粗细和收放波磔的处理,产生出横、竖、撇、捺点等新的形式。</p> <p>  汉隶结体的简化和点画的繁杂,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以自由多样的艺术:境界。同时,在这个时期,张芝、钟繇和二王父子等人在汉隶、行书和章草基础上敢于革新,勇于探索,促进了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字体的日臻成熟。</p> <p>  隋唐以后为书法艺术的繁荣期,字体不再有发展,书法艺术主要向书体多样化方面发展,力求在同一种字体上通过点画和结体变化,或疏或密、或长或方、或正或侧……创造出百花争艳的风格面貌,形成各种书体与流派。以楷书为例,就有欧(阳询)体、颜(真卿)体、虞(世南)体、褚(遂良)体、柳(公权)体、李(邕)体,等等。行草书写起来更自由随意,挥洒奔放,更能充分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因此书体也就更纷呈多样了。</p> <p>  书法书体有的沉浑雄健,气如幽燕斗士;有的婉约清丽,形同绝代佳人;有的浑:穆苍迤,神似山村野叟;有的端庄凝重,貌似彬彬儒雅之人……其多姿多彩,犹如一座百花园,争香斗妍。</p> <p>  书法之魅力。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感观上能给人审美怡悦,同时亦带给人精神享受,任何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在观赏书法作品时,从其线条与结体上不难触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引起共鸣,激发想象,启动灵思,这时整个身心沉浸在超然的境界之中。在此感召中,许多人会情不自禁地执笔临摹,濡毫吮墨,恬静安宁,淡泊虚无,在冥冥中领悟到艺术的境界。</p> <p>  苏东坡曾深有体会地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是人生一乐。"可以设想,温煦的阳光洒满,握笔凝神气,看尖尖的笔锋在雪白的纸上抑扬顿挫起伏,观漆黑的墨水闪着绿光渐濡渐渗,笔歌墨舞,该是何等惬意!</p> <p>  周星莲《临池管见》曰:“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更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里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p> <p>  中国书法所表现的丰富性和随意性,是世界上其他书写文字难以企及的。蒋彝先生在《中国书法》中在这样一段话:"我曾多次参观大不列颠博物馆的手稿部和格兰维尔图书馆,并仔细查看了从巴凯莱德到大宪章的古代手稿。在我看来,虽然每页手稿的字母及单词都排列得颇为雅致,但其整体却缺少变化。我想,原因可能在于拼音的限制,26个字母完全由圆圈、曲线、直线和斜线构成,大大限制了字形的变化。一部手稿通篇看下来,不过是圆圈、曲线、直线和横线的重复,用近似的动势彼此相连。“当然也少有墨色浓淡枯湿之分,因此整体艺术性就大打折扣。所以说,独特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p> <p>  中国书法作为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光彩四射。追溯其发展轨迹,理清其脉络,就会清晰地看到它与历史、社会、时代的发展同步,与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息息相关。</p> <p>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奇异的艺术中的艺术,不仅在自身的领域大放光彩,还影响并渗入到诸如绘画、雕塑、园林建筑、工业装潢等领域,发挥着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艺术相交融,共同服务社会,繁荣艺术,装点生活。</p> <p>  中国书法历经逐步演变,墨洒乾坤,已经成为一门递嬗传承了三千年的古老艺术,是构建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根基上的独特艺术,具有世界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媲美的人文基础和极简的艺术层次,因深厚的思想情感而具有不竭的艺术生命力,是中华民族永远引以为骄傲的艺术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