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童年难忘片段

仙人掌董好安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无法从脑海中抹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一.看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我还未上学,可能我五六岁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父亲面带笑容告诉我,他要领我去远处看戏。这可把我高兴坏了。父亲一贯严厉,有时,高声喝斥我,生活的沉重負担压的父亲脸上常常少有微笑,我确有点怕他。这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风和日丽,父亲心情很好,托着我的手,要去几十里外的高家庄看戏。因为他听别人说,当地的名演员闫逢春要在这儿演出,也不知他那来的这么大的兴致,竞要去几十里开外的高家庄去看戏,年幼无知的我,顿时对他刮目相看。我从未去过这么远的地方,一路上欣赏沿途旑旎风光,呼吸大自然聩赠的清新爽快的陶冶心肺的令人难忘的麦子吐穗时的麦香空气,顿感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跟着父亲,我未感到一丝一毫的累。不知走了多久,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戏已开演。我们欣赏了演员的精彩演出,尤其是闫逢春的帽翅功,两个帽翅真是甩的精彩绝伦。引来观众一阵阵喝彩声,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还有把官帽放在脚背上,用脚踢起官帽到空中,官帽从高处掉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头上。我虽年幼,不是很懂,但艺术的魔力,还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来的路上,父亲热情仍然很高,兴致勃勃,曾经患过天花的凹凸不平的脸庞上闪烁着激动和兴奋,他一改平日的严肃和沉默,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他看过的西游记,讲黑旋风李逵(他读黑si风),多么厉害,多么有本事。多少年后,我上学后,认识字多了之后,才清楚他读错字了。父亲小时候,爷爷奶奶早逝,父亲八九岁时,遂成为孤苦伶仃的孤儿,艰难度日,根本没有条件上学,他是靠自己自学,认识了不少常用字,还学会熟练打算盘,能读懂一般的报纸和书信。我没有任何理由,埋怨父亲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领略了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父爱如山,父爱似海。父亲温暖坚实有力的大手似乎陪伴了我的终生,永远镌刻在记忆的深处。父亲已走二十多年了,似乎他还常常伴随着我,给我信心,给我力量……。</p> <p class="ql-block"><b> 二.吃热锅(羊肉泡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幼年时,人民的生活还很貧困。以玉茭高粱为主,白面很少。只有到过年时,才能吃点好的,所以,小孩都盼着过年,能吃好的,能穿新衣服。有一次 ,母亲,亲手递给我两毛钱,告诉我,“你可以去坡里(小淮坡)上会,吃上一碗热锅子”。我听到母亲的话,受宠若惊。因为,我早就想吃热锅子,看到别人在热锅摊子旁,大块朵颐,津津有味,我常常口水直往肚子里咽。我知道当时家里很困难,一个劳动日十分工,年终才分红三两毛钱,有时甚至几分钱。一个家庭年终能分100多元就算很不错了,有不少家庭,劳力少的还倒欠生产队的。家里经济状况可想而知。母亲能给我两毛钱,在当时来说,是勒紧裤带,恐怕下了很大决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揣着母亲给我的两毛钱,还拿了个馍布袋,装了个金黄色的玉米面馍,兴高彩烈,欢天喜地,独自一人向坡里走去。坡里不远,但我并未去过。到那里的时候,集会上已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我转了两个来回,选定一家热锅摊,坐了下来。这家热锅摊,生意很红火,顾客络绎不绝。摊主递给我一个大碗,我掏出金黄色的玉米馍,馍很硬 (大部分玉米面),掰成块状,递给摊主,大厨动作贤熟利索,从锅里舀出一大勺羊汤倒入碗中,又倒出来,重复两次,然后放入羊肉,舀上豆腐块,羊血块,羊杂,粉条,等,碗上漂浮着红红的羊油辣子,绿绿的芫荽叶点缀其中,太誘人了,我大口吞咽,足足过了一次难得的热锅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还吃过好多次羊肉泡,有的价格高达十五元,十八元,二十多元。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童年时那次两毛钱的热锅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b> 三.令人回味的打牙祭</b></p><p><br></p><p>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农村都上集体大食堂,每人每天五两粮食。父亲当时是生产队牲畜饲养员,人都吃不饱,牲口的饲料也不得不減下来。这样一来,牲口也吃不饱,饿肚子。不少牛马慢慢垮了下来。我当时还小,但我清楚地记得,有的牲口饿得站不起来,只能卧着,父亲多次招集大伙把棍子或者扁担硬塞到牲口身下,大伙集心协力,一二三四,抬起牲口。父亲精心照顾它们。用扫帚常常扫它们身上的污垢,用刮子刮它们身体上的毛,牲口发情时,还帮助它们交配。父亲曾被评为优秀饲养员,参加过全县优秀饲养员大会。无奈,饲料少的可怜,有些牲口渐渐消瘦,个别的失去宝贵的生命。有一次,一头牛抬起来,站不稳,又倒下,最后,可怜地死了。饿着肚子的人们 由生产队组织,在地上支起一口大地锅,将皮包骨头的牛肢解,放在大锅里煮,我有幸曾参加过一次,在场的人都有份,当时记得吃得很香,饱尝饥饿后打打牙祭,应该是有一份别样的深刻感受。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牲口很可怜,人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p><p><br></p><p>劳动人民是勤劳善良的,对于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牲畜是舍不得轻易宰杀的。有一生产队 一头枣红色的马一生生下了五六头小马,而且勤劳肯干,好使唤,人们特别喜欢它,当它年老寿终时,人们给它选好墓地,隆重地于以安葬。</p><p><br></p><p>(2020年11月30日于万荣小淮)</p><p>(图片来自网络)</p>

父亲

牲口

热锅

毛钱

生产队

官帽

锅子

饲养员

看戏

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