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塞上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诗/塞上老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塞上柳</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 今年国庆假期和女儿带着孙子去天府之国成都转了一圈,把成都的主要景点游览了一遍。</p><p> 不过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孙子去看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让孙子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p><p> 据资料记载,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p><p> 也有资料记载都江堰修了20年。</p><p>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p><p> 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泄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p><p> 此外还有金刚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p><p> 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水流向内江(人工河),让成都平原的半壁江山不再受干旱之苦。使外江(原自然河)的沿途半壁平原不再受水患的困扰。</p><p> 都江堰是不破坏自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发挥作用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至今已运行2250多年。</p><p> (说明:此美篇中引用了高健的诗,这些诗是他在2013年时写成的。那年我与他就去了一趟成都,重点去了都江堰,今年他没去。)</p><p> —— 题记</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都江堰</b></p> <p> 七律</p><p> 都江堰怀古</p><p>飞沙鱼嘴呈奇妙,</p><p>引灌神瓶润众生。</p><p>六语八言兴水计,</p><p>四分三字御江经。</p><p>千年卓越尤瑰宝,</p><p>万古勋垂最首功。</p><p>可颂李公彪炳世,</p><p>更欣赠子蜀人诚。</p><p> ——高健</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鱼嘴</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形似鱼嘴而得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它将岷江水分为内江(人工河)与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span></p> <p> 妈妈在给宝宝讲述两千年前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故事。</p> <p>宝宝在思考……</p> <p> 两千年前的古人们多有智慧啊!宝宝的思绪飞过两千年前,脑海里出现了李冰父子带领人民修筑堤坝,开凿宝瓶口的劳动画面。</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宝瓶口</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江水涌进那个狭窄的入口。那个入口就叫宝瓶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李冰父子带领工匠们,把玉垒山截断,凿出一条狭长的通道,这个通道</span>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p><p> 宝瓶口控制着水的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p><p> 听导游讲解:两千年前没有炸药,如果工匠们靠一钎一锤凿的话得二十年。他们就想出了用火烧岩石,再把凉水泼在滚烫的岩石上,岩石遇一冷一热就裂缝了,这样凿岩石就容易多了,此方法大大缩短了工期。</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飞沙堰</b></p><p> 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p><p> 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内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p><p> 飞沙堰是第一条排洪道。</p> <p> 鱼身称为金钢堤。鱼尾处,第一条泄洪道流经鱼尾汇入外江。</p> <p> 第二条泄洪道。两条泄洪道起着双保险的作用。</p> <p>第二条泄洪道远远地汇入外江。</p> <p> 外江上的索桥。过这索桥还得有点沉着稳定的心理呢。</p> <p> 宝瓶口的下方不远处有这样一座风雨桥叫“南桥”。</p> <p> 站在南桥上看分入内江的水经过宝瓶口滚滚而来。</p> <p> 江水经过南桥流向川西平原,流过城市滋润了城市人的生活,越过山川浇灌着万顷良田。从此成都平原变成了名扬天下的天府之国。</p> <p> 为了纪念李冰父子的千秋功绩,后人为他们建了庙宇。庙上香火不断,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敬佩之心。</p><p> 七律</p><p> 咏都江堰</p><p>绿荫掩映双王庙,</p><p>窥俯伏龙三首工。</p><p>浸润千年天府地,</p><p>沃滋万里锦西耕。</p><p>牵江萦梦泽蓉蜀,</p><p>继禹神奇雍水堋。</p><p>安索桥旁思古妇,</p><p>堰功堂上祭先灵。</p><p> ——高健</p> <p> 登上玉垒山,一览都江堰的治水工程。</p><p> 都江堰,来看一次就得震撼你一次。七年前看到它就十分震撼加惊叹!用啥词都不过分。今年看到它依然的震撼与惊叹。惊叹于古人有如此的智慧。</p><p> 两千多年前,岷江一遇汛期就泛滥成灾,沿途百姓苦不堪言。而川西平原又经常处于干旱状态。</p><p> 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一边彻底消灭了水患,一边浇灌了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变成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p><p> 我最震撼的是这个工程没有垻。过去一提起“都江堰”脑子里就有一个拦河大垻,去了才知道并没有垻。是用一个鱼嘴一样的江心水堤,把江水一分为二,也就是分成了内江和外江。</p><p> 又将玉垒山凿开一条狭长的通道,称为宝瓶口。这通道宽窄要正好,宽了不能控制水流,窄了水量又不够。</p><p> 飞沙堰,不仅能泄洪,还能排出泥沙,使泥沙不至于淤积在宝瓶口,妙不妙?泄洪很直观。排沙,具听说洪水流经飞沙堰通道时会形成漩涡流,这个漩涡流就会把泥沙排出去。也就是在修飞沙堰时就要将这儿的水流设置成漩涡流,真是太神奇了。</p><p> 不过我一直没弄懂漩涡流能排出泥沙,但两千多年了,事实证明它就是能排泥沙,不管你懂还是不懂。</p><p> 一个飞沙堰还不够,还有第二条泄洪通道,做到了万无一失。</p><p> 还有让我感叹的是这个水利工程完全利用自然规律来治水,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千多年前的祖先就做到了以不破坏自然为主题来治水,以使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经过2250年的岁月,今天还在造福人类。</p><p> 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伟大而有智慧。</p><p> </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杜甫草堂</b></p><p><br></p><p> 七律</p><p> 草堂感怀</p><p>文坛奇圣可为神,</p><p>忧虑情怀恨自沉。</p><p>半世漂流寻智友,</p><p>一生颠沛报无门。</p><p>深思民众人间苦,</p><p>当泣国殇诗里存。</p><p>枉叹枝连皇祖脉,</p><p>潇江魂落化浮尘。</p><p> ——高健</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锦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去了成都,一定要到锦里转一转。锦里的建筑古色古香,很有特色。这里小商业非常繁荣,集小商品、书画、小手工艺术、美食为一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这里你可以端着美食,边逛边吃边欣赏着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和最具地方特色的杂耍,充分感受成都人悠闲自在的慢生活,心也彻底放松了。</span></p> <p> 七律</p><p> 咏锦里</p><p>全川风味齐积萃,</p><p>西蜀绝活大聚集。</p><p>小巷曲曲呈古色,</p><p>游人众众举足急。</p><p>亭台尤伴黄龙雅,</p><p>碧水当陪彩凤漪。</p><p>银杏老颜迎贵客,</p><p>蓉城锦里最称奇。</p><p> ——高健</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宽窄巷</b></p><p><br></p><p> 【三台令】</p><p> 游宽窄巷</p><p> (一)</p><p>今古横穿地界,</p><p>汇集蜀外珍馐。</p><p>蓉邑苍桑世井,</p><p>窄宽风味相投。</p><p> (二)</p><p>时月千年己越,</p><p>史痕汇淀今秋。</p><p>观景抒怀岁月,</p><p>物存先圣全休。</p><p> (三)</p><p>闲漾川腔瓦肆,</p><p>路窥蜀味酒楼。</p><p>灯暗朱门半掩,</p><p>漫歌声雅轻悠。</p> <p>成都人最喜欢吃的兔头。</p> <p> 【破阵子】</p><p> 蓉城印象</p><p><br></p><p>一水斜穿锦地,</p><p>直插大道诸盘。</p><p>街少东西南北向,</p><p>道有前圆和后圈,</p><p>游人识路难。</p><p><br></p><p>昔日古都悠久,</p><p>今朝名邑奇观。</p><p>武将文臣偏历史,</p><p>骚客名人遗妙篇,</p><p>蜀途不再艰。</p><p> ——高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