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 永难忘

亦农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27日中午,沪上秋雨绵绵,稍有寒意。北郊中学75届18班部分老同学,同班主任黄绮平与语文老师唐书林,相聚于上海马戏城绍兴饭店。欢声笑语,热闹开心。</p> <p>前排入坐者,左起:章志亮、唐书林老师、黄绮平老师、周建农。</p><p>后排站立者,左起:张正、徐青、张丽萍、张丽娟、顾长江、陈志华、钱慧芬、李天左、陶珺、魏鸣。</p> <p class="ql-block">看到久未谋面的中学老师与老同学,就觉得时光过得很快。想到人的一生,经过风雨,看过风景,遇到众生,阅人无数,然而在记忆中,值得留念不忘的,除了亲人外,应该是当年教导我们读书的老师与一起成长的同窗校友。</p> <p>黄老师、唐老师与男生合影</p> <p>黄老师、唐老师与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次师生聚会,大家欣然而来,在丰盛的酒桌上,你一言,我一语,共同追忆读书年代,共同讴歌师生之情。精神矍铄的黄绮平老师,一往情深地把我们当作她的弟妹,讲述四十年之前带我们班,做班主任的过往。那时黄老师是沪上名校复兴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因文革一劫,大学停止招生而分配去了崇明农场,过了几年她上调至北郊中学。风华正茂的黄老师,接手我们这批刚从小学毕业,跨进中学的朦胧学生。她刚上三尺讲台,显得腼腆拘谨,贫玩好动的学生,上课就会随便说话,让她一时为难。黄老师心儿软,实在看不过去时,也会在上完课后,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性情温和、善解人意的黄老师,当了我们四年的班主任,为学生操心劳作,为班级付出辛苦,学生们都有目共睹,心存感激。在这次相聚中,黄老师对班上那个学生调皮捣蛋,那个学生专心用功,那个学生家有困难,那个学生家教甚严,娓娓道来,记忆犹新。似乎把我们又带到了青葱岁月的那段时光,激起了大家美好的共鸣。想起北郊,记得老师,辛苦的园丁,传授知识,栽培花朵,培育我们成长。上课听课,放学回家,学工学农,分配离校。中学一幕,仿佛在眼前,没齿难忘。如今同分别多年的黄老师,续上联系,相欢畅谈,举杯同饮,大家开心快乐,眉开眼笑。黄老师看到如她一样,也走到人生黄昏的我们,眼神里充盈着高兴的爱意,对我们曾经的付出,无怨无悔。这让我感同身受,在我心底里,又一次追念对老师的挚爱与感恩。</p> <p>唐老师与学生顾长江合影</p> <p>唐老师与学生周建农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向儒雅的唐书林老师,见到学生,满含深情。他同黄老师早期经历相似,从江苏大丰农场,作为优秀青年选调到北郊中学当老师。他曾是北郊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与我们同属校友,这一特殊身份,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后来有些同学和唐老师长年保持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唐老师的人品与师德,也一直是同学们交口称赞的话题。我对唐老师上课的形象与教学的严谨,也一直深埋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说起唐老师,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到他在黑板上书写字体端正、遒劲有力的楷字。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品。其实唐老师不仅字写得好,文章更好。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上课总是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经常妙语连珠,张口就来,备课讲解,层层递进,同学们都喜欢听他传授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后来听到唐老师离开北郊中学,应聘到上海电视台工作,直至退休。他在电视台工作,我与他有过多次接触,他患病期间,来过我家,讲述单位关心他找名医治疗的家常事。我早就知道他是上海电视台“三支笔杆子”之一,多年担任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与有线台领导,是上海新闻事业的骨干之一。我遇到唐老师时,总称他叫老师,因为在唐老师身上,始终保持受人尊重的师长风范,始终保持谦谦君子的儒雅气质。在这次师生相聚中,唐老师明显瘦了,可他深邃的目光,依然明亮,善待学生的真诚,始终如一。从我的眼光里,仿佛看到唐老师对粉笔生涯,讲台春秋,留念不忘,对北郊至爱,学生情谊,铭记在心。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情感与执念,在他心里根深蒂固,已融入其心,赐予其身。他对自己当过老师的经历,充满自豪,对与学生凝聚的友谊,实心实意。说起北郊的情结,老师的职业,唐老师内心的喜悦与感受,溢于言表。那天酒兴浓起,唐老师侃侃而谈,细说北郊不凡的岁月,点赞北郊风云的人物,同我们一起重温灿烂辉煌的百年校史。尤其说到曾经当过我们班主任卢文卿老师鲜为人知的逸闻轶事,让我肃然起敬,脑海中出现卢老师温文尔雅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位如母亲般的卢老师,视学生为亲人,视教育为天职。在校时同卢老师的接触,短短一年半载,但卢老师对待学生的爱,就像母亲呵护子女一样,满怀真心。</p><p class="ql-block">卢老师是1964年随夫君从北京到上海安家,并担任过北郊中学副校长。文革初期“靠边站”受折磨,后来我们进入北郊的1971年,她从“牛棚”出来当了我们班主任并教英语课。当时大家习惯讲沪语,她听不懂上海方言,教室里笑声不断,可卢老师从来没有露出难堪的怒容,依然平和细语,从容不迫。这次聚会,唐老师拿出卢老师的书法作品,才得知卢老师出身显赫,精通国文,更是书法了得之才女。我看到展现卢老师造诣至深、隽永漂亮的书法,令我惊奇。不曾想到当年在她身边,没有向她学到更多的知识,求教更多的学问。正是“有眼不识泰山”,而错过同这位知识渊博的卢老师,交往求学的人生机会。</p><p class="ql-block">卢老师在北京期间就是名校中学的语文老师,曾在当年辅导过西哈努克亲王子女中的一位公子。文革前卢老师还出席过国宴,周总理特地把卢老师安排在西哈努克亲王公子这一桌。卢老师的公公,是中国近代政治人物,是清末官僚曾协助傅仪主政吉林长春伪满洲国时,担任过总理的郑孝胥先生。郑孝胥是书法大家,受光绪皇帝委托,为新成立的交通银行书写“交通银行”四个大字,如今成为百年交行的金字招牌。而卢老师的书法,肯定受过高人的指点与自己的苦练,而自成一体,成就斐然。</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卢老师一生不易。听说她退休后,还时常想念她从文革“解放”出来,带过第一批75届18班的学生和黄绮平老师。在我印象中,她是一位和蔼温和的老教师。卢老师来过家访,她的北京话同我母亲的苏州话,南腔北调进行交谈,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离校之后,就从来没有再遇见过她。卢老师已驾鹤西去,人生苦短,命运多舛,卢老师的音容笑貌,为人师德,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仍然影响着我们这批走进黄昏的每个人。</p> <p>卢文卿老师真迹复印件</p> <p class="ql-block">百年北郊,渊源流长,耕耘不辍,桃李芬芳。作为虹口名校之一,孕育出无数优秀学生,其中依然活跃在上海滩的著名书法大家就有好几位,我所知道的,如被政府命名上海唯一书法名师,相当正教授级的硬笔书法家钱沛云先生,著名中国篆刻书法家刘一闻先生,独树一帜的隶书超人张森先生,乒乓名宿曹燕华,传媒界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等诸多名流。我同这些名人,素不相识,但彼此肯定都有不变的“北郊情结”。那座矗立在大连路口的北郊新校区,是永远嵌刻在每个北郊学子心中的丰碑。</p><p class="ql-block">北郊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唐书林老师就是北郊杰出代表之一。师生情,永难忘。我们人生成长的基础,有幸上了一所好中学,遇到许多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北郊严以治学的精神,严以育人的土壤,为北郊学子奔向社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直让我念念不忘。一所名校,百年练就,北郊如一棵常青树,一定会根深叶茂,万古长青。</p> <p class="ql-block">光阴如斯,季节有情,师生聚会,终有尽头。望着窗外大宁绿地一片绿树成荫的大树,尽管这次来的同学,都是平凡无奇的普通人,可在人生路上,走上社会的第一阶梯,依然要由衷感谢甘为人梯的老师们,依然由衷敬意崇文重教的北郊中学。秋雨乍寒,雨中见到老师,却温暖我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