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忆接兵路上的点滴一一纪念广东普宁籍战友入伍50周年 作者 严志范

胡开国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些日子,在北空航修厂热闹的战友群里,看到了马希典战友为纪念广东普宁籍战友参军五十周年而写的纪念文章,不禁感慨万千。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他们参军都五十年了,回首往事,那五十年前赴广东普宁征召他们的情景,又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十一月,神州大地上“文革”还方兴未艾,社会秩序异常,国民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北方大国重兵压境,关系持续恶化;各反华势力更是借机兴风作浪。面对内忧外患,共和国的“长城”更需不断加固,1971年度的征兵工作不失时机地在全國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按照统一部署,北空航修厂也如期组建了接兵連,我有幸参于其中。现在尚能记清的有連长张殿先(教导队队长),指导员王福生(厂部军务参谋,江西人),司务长余啟福,军医于新乐(司药),卫生员郑殿秀,还有4位排长杜丛德、楊仕云、文家年和我,还有无别的排长?我已全想不起来了。大约在十一月底,我们一行10来人分别从获鹿、楊村二地前往北京会合,参加由北空接兵师统一组织的大型专题学习班进行集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天紧张地学习讨论,大家统一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任务分工,领会了相关的政策和方法。集训一结束,大家就立即离京,奔赴各自的兵源所在地,我们連一行人,也於当天黄昏乘上火車,沿京广线一路南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晚,列車一直在夜色中奔驰,矇眬中只感到路二旁的树木、线杆、还有时强时弱的灯光全是一掠而过。我们坐的是硬卧,对此,要是站在今天的视角看根本不祘什么——极其平常不足掛齿的小事,但当年的我是头一回享受到这种待遇,所以印象还是很深的。相比那些年出差、探亲常遇到座位买不到,立位也很难挤上去的遭遇,几乎要强百倍。我这未经世面的傻小子,确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主——满心的惬意,美得一时难以入睡。也许只有经历过涩苦的煎熬,才更觉得香甜的舒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待次日清晨醒来时,列車早已进了河南境内。其后,湖北全部、湖南北部也都在白天路过。早就盼着有机会好好瞧瞧祖国锦绣河山的美景,眼下真的成了现实。这一天我在美满地享受中度过,从早到晚多次长时间地伫立在窗口凝望前方。眼见那广阔的大平原上,千万顷早已做好保墒蓄势待发的越冬小麦一片連着一片,一望无际;在农村兴修农田水利正当其时,到处干得热火朝天;美丽的武汉三镇、雄伟的长江大桥尽收眼底;再看那連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湍流不息的滔滔江河、鳞波蕩漾的清静湖面,更让人心旷神怡。感叹伟大祖國真是地大物博又美丽富饶。入夜躺下还陷入一阵沉思遐想——难怪历代北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常年虎视耽耽,总是做着逐鹿中原的美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列車徐徐开进广州站时,已是出发第三天的早上。下車出站在不远处的某招待所落脚,得知当天没有继续前行的車輛,只能等次日再走,所以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去见识一下羊城广州的景貌。大家将冬装打包,换上夏装,自由组合分头活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出门一到街上,呈现在眼前的是好一派热带风光。头一回见到掛满“胡须”的榕树,感到特别稀奇,路二旁那高高的椰子、棕榈树等都郁郁葱葱,公园里仍是鲜花盛开,蜂鸣蝶舞,与已进入隆冬的北方可谓是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处记得较清的是路经的临街店辅,这种多层结构的骑楼楼宇,带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其底商一层在面向街一侧都毫无例外地设有凹进去的的长廊,一家一户紧挨相連,一直到尽头。记不清当时哪位同伴最先解惑——因本地常年高温多雨,这种设计既可为顾客遮阳避雨,同时也有利于招揽生意,你看整条街到处人头攒动买卖兴隆。说的极是,广州本是海内外商贸的集散地,很早就是非常发达的通商口岸,那些走南闯北、东来西往的商界人流总是络绎不绝。看来如今的“广交会”是有历史渊源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几位都是初来乍到,时间又不太宽余,故没有专挑去什么名胜景点,好象看到黄埔軍校旧址陸軍军官学校的大门,但也没进去参观,只是绕着海珠广场、公园周围兜了一圈,也祘到此一游。那张5人的合影就是那天唯一留下的纪念,弥足珍贵。</p> <p>一排左起 杨仕云 郑殿秀。二排左起 余啟福 杜丛德 严志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广州住了一晚,次日一早就乘坐大巴車启程一路东去。当时的广汕公路也祘是一条重要国道,但其路况还真不能恭维,刚出广州市不远,全路基夲都是低等级约砂石路面。一路上,車后不时揚起很高的尘土,且坑坑洼洼地颠簸,途中由此而引起的难受呕吐者不在少数。汽车经过流经惠州的东江,那时还没有桥,是轮渡过去的。这些也正好反映了当时的国情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让我难忘的是路过一处海湾,现在知道是鲘门鱼港处,依岭傍海的路段,左侧紧贴陡峭的石壁,右侧紧挨浩瀚的南海。当日天气晴朗、视线特好。往右边窗外极目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线;在稍远处正好有一支张满风帆的小型船队齐头进发,司机师傅介绍说:“那是附近生产队社员趁着农闲正赶潮去近海捕捞”;近处更清楚地看到那露出海面形状各异的礁石多彩多恣;成群的海鳥忽低忽高,或寻觅猎物,或自由翱翔。呈现出一片悠然安宁的景象,整个是一幅和平年代迷人的海湾风光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居安思危, 细想起来眼前的一切得之不易。这里是历代英烈与外敌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南疆海防有其久远的光荣史诗。早在鸦片战争时,民族大英雄林则徐统率軍民英勇无比在虎门销烟,开创了中华民族抗击入侵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周边仍是阴魂不散,入侵者亡我之心不死,其航母不时在我领海长途游戈,军机也不断在我领空肆意乱窜。国人尚要提高警惕,軍人更须牢记使命。心想唯有脚踏实地地把本次接兵任务完成好才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到达普宁县城时已近傍晚,和县征兵办接头后,我们連又兵分二路,連长带一部分人去占陇公社,剩余人员(其中有我)随指导员到军埠公社。到达终极目的地,大家都已人困马乏,有领导与武装部交涉,其他人当晚无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征兵大项任务中先期的许多工作均已由地方完成,我们赶上並参与了体检阶段,那也有軍医把关唱主角,我们几个只是协助。紧接着的走访、社调阶段才是几位排长的主责。记得我连在军埠公社征接走防的有3个大队,湯坑村大队由楊仕云分管(司务长余啟福抽空协助),莲坛村大队由那位分管想不起了,我分配在比莲坛村稍远紧挨的那个大队,村名叫石桥头村,在軍埠镇东偏北方向,步行需1个多小时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印象较深的,一是路很好走,虽无公路相通,是一种属乡间驿道(在上海郊区称作“官路”),比较宽且很平整,缺口很少。更难忘的是,当地的民居建筑特色,正如马希典战友在《乡愁》插图的那种风貌,村子规模特大。在上海郊区,村子很小(独戸一村的也不少),一个生产小队都有5、6个自然村组成,生产大队要有几十个自然村组成。可这里情况大不同,我去的××大队就是这样。头一天到达时,眼前这一片恢宏的建筑群,这么多高爽气派的一式砖瓦房,整齐划一,错落有置,纵横相交、经纬分明的村内道路也都铺有砖石。当问明此大队就这一个自然村,而且常住近万人口,真是难以置信。在我以往的认知里,这规模还大于一般的集镇,怎么可能是一个农户居住的自然村落呢?倒是极像旧时高官富贾后代的集居地。可事实是无庸置疑,一点没错,就是一个硕大的农家自然村落。这也正是侨乡的特有风貌,眼前看到的一切恰似在无声地诉说这里曾有的辉煌,也不禁让人赞叹侨胞先民们的聪明才干和对故乡親友的真诚关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连着好几天的早出晚归,走家窜户,对社调对象如期达到了“三见面”“六摸清”的要求,走访阶段任务顺利结束。非常感谢大队领导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更要谢谢当地受访父老、应征小伙在工作中全力协助和生话中的真情关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了前面的好中挑好、优中选优,定兵工作也就水到渠成。我们在軍埠和占陇二公社一共招定了100来名(确切数记不清了),分到我厂的共47名,其中军埠31名,占陇16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顺提一下,当时当地的社风民风都很正,全过程没有“请托吃喝”这一说,軍地双方全凭为部队建设着想,为应征者本人和家庭负责的精神,照章办事,公事公办。连续几天的中午都轮着到非应征社员家中吃派饭,按老传统,每人每歺付半斤粮票叁角钱,可被派到的各户都热情好客,总是要比平常加菜改善,我们只能心领,做到筷下留情嘴上把门,谨防超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做兵员分配(本厂和代接分开)及分班编排的预案。一想到立马要按部队要求,直面带队管教一伙散养惯的社会青年,还真是压力山大。一方面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毫无实践经验可言;另有各级领导三令五申的要求,新战友家人的殷切嘱托。好在有多次接兵经历的连领导直接传帮带教,本人唯有虚心请教,尽心尽责努力做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战友离家的那天,小伙子们在家人和各大队领导的护送下,一大早相继到公社所在地报到。经过一阵紧凑的点名、编排分班、整队集合后,队伍就要往县城普宁集结。因运力受限,只好步行前往,因而在队前作简短动员,鼓干劲树信心,权当是一次短途拉练。必竟都是热血青年,参军当兵本来是梦寐以求的愿望,面对眼下真的要开启从军征程的现实,其心情自然不必多说,一个个都摩拳擦掌,豪情满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队伍走出公社大院时,欢送的人群已站满二旁,顿时锣鼓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在此,即要离开故乡、久别親友,奔赴远方的军营,双方都是心情激动感概万千,已经没法用更合适的言语来表达,只有招手相望,更多的是热泪盈眶,大家的眼神既充满喜悦和兴奋,又稍许带着不舍和牵掛,还有对未来真诚的祝福和良好的期盼。其情其景,无不为之动容。当天离开軍埠值班带队的我,想起本人在6年前离家时一模一样的经历,就情不自禁地领喊起一二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队列口号。聪明机灵的好兄弟们还真给足了面子,一个个都心领神会,以这样一种精神抖擞的恣态和节拍,让親人目送,与故乡道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沿途每过一个村镇,也有成群的男女老少好奇地围观,我们也都以飽满的精神,用同样的方式答谢致礼。就这样2、3个小时的路程一鼓作气,零掉队无伤病地顺利到达普宁县城。出来迎侯的军地负责同志,对此竖起大拇指表示满意,並说,凭这整齐的步伐、宏亮的口号,活象一个训练有素的“四好连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普宁期间,领发了服装,从此一路都是集体活动。认真做好行管工作的每项“第一次”依序逐个实试,並周而复始地不断完善提高,实施軍事化的生活作息制度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分乘敞蓬卡车前往汕头候船的路上,初出茅庐的年青人,看着二旁的一切,满眼都是既陌生又新鲜,一道上叽叽喳喳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船前来到海港,眼见码头上巨轮横卧、大吊林立,呈现一片繁忙。专送入伍新兵的大客轮也已停靠迎候。在码头上,大家先是一阵全神贯注的眺望,很快就小心翼翼地有序登船,有条不紊地进舱就位,待鸣笛起锚、发动离岸、掉头加速,一个接一个,一环挨一环,都是新奇夺目,好一回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稍刚安顿下来,先前的新鲜劲兴奋感还没来得及回味,恼心的事接着来了。可不是,好不容易头一回与大海这样长时间的親密接触,龙王爷自然也要给点见面礼。尽管当天气象尚好,但俗称海上无风三尺浪。人随船,船贴海,一起颤动共振,那种感受有人能享受,甚或还不夠刺激,可也有招架不住享受不起的。难忍、恶心、翻肠刮肚的呕吐,本人受罪不说,他人也连累照料、不时清扫,好一阵子热闹。也许这才称得上同舟共济,有难同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船上度过了30多小时 ,因为要求一律不让出所在船舱,更不许登甲板,等于是一次集体关禁闭,平时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们很是不适。於是按计划尽量多按排一些活动内容,也不时搞些游戏娱乐活动当插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到娱乐,晚间就寝后还真有一套独特的节目,那就是一台完全自编自导自演的折子“交响乐”。无需报幕,不排顺序,毫无规律。开始“独奏(唱)”为主,时而插进“伴奏和重唱”,“吹拉弹拨”另加“旁白”台词。全都领略分享了初次经历大统铺集体过夜的特殊待遇。幸好每回临睡前有专项的提醒交待,那些被吵醒的哥们大多能理解宽容,也有不太情愿地强忍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登船后第二天的午夜过后,值班员通知轮船很快就要近距离经过香港水域,右前方出现了一大片亮光的地方。这次船运路上最关键要紧的时刻到了,全体接兵人员按事先专题会议分工进行严密佈控,各就各位盯守在门边舱口,谁都不容有絲毫的马虎和懈怠。特别强调要杜绝政治事故,严防跳海偷渡事件发生。其实因对下沒有提及,大家全在安睡。右侧刚过,左侧又见一片光亮,那是途经澳门,同样的性质,一样的警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等到警戒完全解除,船已驶入珠江入口段,没过多时天也渐渐亮了。隨后就起床、打背包、清整打扫做好下船的准备时,船亦稳稳地停靠黄埔港码头。从汕头到广州全程整整经过了2个夜晚1个白天,可以这么讲,几乎所有人都创造了乘船时长和航程距离二项个人记录,而且大多数至今也没破这记录,值得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广州码头也设有兵站,上岸后大家吃上了一顿相对舒服的早歺。依次上了早已停靠在货运站台旁的闷罐列車,开始陸上远征,一路北上。</p> <p>&nbsp;&nbsp;&nbsp;&nbsp;&nbsp;</p><p> 闷罐車,我已在6年前享受过,所以一点也不陌生。車厢中部二旁的大门在行車时都是紧闭的,只剩4个又高又小的窗口可以开启,也是唯一在列車行进中可以观看沿途景色的瞭望口。每节車厢里都备有铺地睡觉的稻草,还有一个开水保温桶,中间还支了一只取暖炉子,一堆煤碳和生火劈柴也存放在边上,二头还各放一只尿桶。</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了尽量保证其它客货列車的正点运行,我们这趟名符其实的軍列只能见逢插针,走走停停。全是十八、九岁平时活蹦乱跳的年青人,闷罐車内的日子相当枯燥难熬。为了安顺地渡过这沉长的路程,車上经常组织按排些娱乐游戏节目。同时考虑到大家都一直生活在自家门前的一方水土,有这机会,谁不想一睹外面的世界为快,所以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其在小窗口处垫上2、3个被包,叫大家轮着观看二旁的风景。以上措施多少对调节活跃气氛起到一定的效果。好在途中停候时还先后设了好几个兵站,能下車透透气活动一下筋骨,也能吃上一口温和易咽的大锅饭菜,比起在車上的干粮就咸菜也当是改善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路上闲下来时,小伙子们每天都有追问部队驻地在哪?具体干什么?这方面是有保密纪律的,他们也明知故问,但也是最关切最集中的话题,因为之前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尽满意的。我们能告诉他们的“北空”已经是底线了。於是都在这2个字上做文章猜测——既然是北空,不会离北京太远?北京可是共和国首都,尽往好处想的占多。待車到石家庄列車重新编组时,真相瞒不住了。光我们接的普宁战友也兵分3路,留北空航修厂的47名下車直接拉走,其余代工程兵十纵队接的又一分为二,分送去河北易县和山西汾阳二地。这一点在之前对下都是守口如瓶不能透露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余啟福、楊仕云和我3人带着去汾阳的新战友沿石太线西行,到榆次車厢甩下,不一会掛上顺道車直至介休小站。</p><p>&nbsp;此时已过午夜,下闷罐上了一辆解放牌卡车,没办法,当时施工部队就这条件。可这一路还真给弟兄们来了个下马威。从地处热带的南海边一下来到冰天雪地的娘子关外,太行山的北端,生平头一次经受如此大的温差,别说他们,我们3位有过几年北方生活体验的人,还直冻得瑟瑟发抖。幸亏路不祘太远,要不肯定有人顶不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到达营地,确切讲是部队的施工点。在昏暗的灯光下也有小分队列二旁迎接。下完車集合整队正做着简短的交接,一位老兵哥发现了我们路上吃剩的大半箩筐餅干,于是一群小阿哥蜂拥而上横扫残云……场面一时显得有点尴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其实,&nbsp;那有什么呀,可敬可爱的工程兵战友,你们是专为后人栽树的基建先锋!你们初到的地方都是荒山野岭,老远也见不到人烟,风歺露宿,最好待遇也只能住临建工棚,物资特别匮乏,环境极其艰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晚我们3人安排在条件稍好的临设招待房,一下离开相处多日的小弟兄们真有点不舍和异样。躺下没怎么合眼天就亮了,晨起不一回,就来人请我们去和主管付团长一起用送别早歺,一时有点受宠若惊。老领导看上去年近50,特别热情憨厚和实在。席间对我厂代为接兵一事说了不少感谢的话语,还专门小声地向我们通报易县那边昨晚发生煤气中毒,有2名新兵身亡的消息,同时介绍这里的新兵相比尚好,但其情绪也不老太好的,也有专门打听要找我们的,言谈中寄希望我们在临别时再协助做些工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来到集训队,全都知晓了我们3位不是这个部队的。不出所料,原本他们猜想期望中的“北空”与眼前所见一切作对比,这短短数小时的親临感受,一种大失所望的心情全都清晰地写在他们一张张稚嫩的脸上,一双双茫然的眼神盯着我们,似乎有种被骗的感觉,还真不简单,总祘没说出口来,见到几位忍不住在流泪。还是二位班长比较老成尚能撑控,和我们握手並互致軍礼,依依惜别。人非草木,一股怜爱同情感亦涌上心头,好在前面提到过,分兵时没有带一点私情,才稍觉心安。临别还是讲了些鼓励和安慰的寄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离晋返程直接回到航修厂新址白鹿泉,天津的新战友也早已先期到达。我也一起参加了新兵连集训,记得连长是高祝增,指导员王学政,另有付炳才、翁志敏、文家年等几位排长。承蒙领导器重,我还荣升当了一回临时的付指导员。期间还现买现卖,用南腔北调的口音给新战友讲过几节铺导课,也不知闹出多少误人子弟之事,今天只能当往事笑谈。在进行了传统的入伍教育,完成部队三大条令条例的学习和训练后,集训圆满结束,大家分配到各自的新岗位。我这从軍30多年参加的唯一一次接兵工作也画上了句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以后与你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但也一直牵挂着你们,为你们在部队的成长和进步而高兴。得知你们47人中,先后有5位被部队送去上大学,这在航修厂这么多批兵中,比例是最高的。还有11名提了干,近20人留厂,为21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不少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对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分享着你们的快乐。我也和你们一样,思念已离世的兄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你们纪念参军五十周年之际,请接受我这个当年的接兵老哥最美好的祝愿!愿战友兄弟们健康幸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严志范&nbsp;&nbsp;2020年12月&nbsp;&nbsp;於天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