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树山语录</p><p>每一个专业,刚了解很新奇,熟悉了很享受,深入了,很乏味,再往后就很孤独,书法也是如此</p><p>5.关于书法创作的墨色变化,可尝试一笔写两个字,或写五个字,或写三个字,甚至写一行字。在反复的体验中找出自然表达的规律。</p><p>1.书法水平提高的快慢就像学开车,教练教给你操控的程序和练习的方法,你得亲自去多体验,并且得有足够课时的训练,你才能把各科目考过关,再经历几万公里的历程,你就成了老司机。练字也是同样的道理,按照正确的方法,当真练就成</p><p>4.在书画中,讲究笔墨达情,枯笔焦墨意味了激昂与热烈,锋尖墨润意味了精致清雅,浓墨意味着饱满刚强,淡墨意味了幽远空灵。</p><p>2.书法基本功的训练,要分阶段分步骤,有目标地分解训练,要各个击破,不能满把抓。并且训练要加强力度,要进行魔鬼式训练,才能有大的飞越。天天轻描淡写,不求甚解,写的再多,也是在浪费时间。</p><p>3.要善于做些‘’无用功‘’,大家都知道,按正确的方法去临帖是在做‘’有用功‘’,不临帖随便乱画是‘无用功’,但有时可以画画长线或s线,绕绕圆圈,有利于熟悉和把握毛笔的性能,便于书写时合理的应用笔锋调锋。这种无用功有必要。</p><p>6关于书法要解决的矛盾,至关重要的是疏密和轻重,只要这两对矛盾解决了,其它大小,方圆、干湿、浓淡、墨韵等都相通,自然会迎刃而解。</p><p>7.人最终还是要一根筋,想再多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书法也如此,绕一圈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最初个性的原点</p><p>8.从认识论角度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无论古人、今人,对书法美学、书写规律的认识亦如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到此为止。《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美总是被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出来,而且循环往复、永无止境。</p><p>书法的力度如何体现?通过对比便可见:尖比钝有力,方比圆有力,直比曲有力,粗比细有力,大比小有力,浓比淡有力,斜比正有力,密比疏有力,露比藏有力,近比远有力</p><p>很多人练字是写给自己看的,看上去每天都很用功,光追求数量,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来满足心理安慰,这种心态练字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只是自我取悦,证明自己在用功。但收效甚微。</p><p>正确的方法是:欲书,先凝神静思,取其章节,专注精微,深入探究,心至所达,方能凑效。</p><p>写行草,更应注重点画的变化,细观历代的行草法帖,笔笔变化多端且皆在法度之中。无一例外。</p><p>书谱曰: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因此行草的使转和结构,只是一种符号,符号对了,真正传情达意,要靠千变万化的丰富线条来实现,尤其草书。</p><p>字的大小变化技巧:1.字的自然大小的变化。2.字的纵横宽窄的变化。3.字的书写浓淡的变化.4.小字变大,大字变小</p><p>笔笔精到完美不能算艺术,真正的艺术是各种笔法完美的结合。</p><p>书至画为高度,画到书为极则。</p><p>画奇石用书法上的“飞白”皴擦,画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笔触,画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写字的“永字八法”。</p><p>书画同源,相辅相成。</p><p>中国书法的学习是围绕着历代名家法书(比如王羲之、颜真卿等)进行的,但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但古代无名氏的作品被纳入学习体系,而且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也被作为临习的典范。</p><p>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p><p>中国文明最高尚者不在画,画之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诗词,诗词之上有音乐,音乐之上有中国先圣的哲理。那是老庄、禅、《易》、儒。固尚欲画高,当有以上四重之修养才能高</p><p>生活和工作就象书法。生活中你可以写狂草,只要不犯法,可以随意挥洒,懂你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猜去吧;工作中你却只能写楷书,至少要写行书,横竖撇捺大概要交代清楚,尽兴挥洒,不懂的人多了,你就有麻烦了。</p><p>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美学是最高级的浪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中国艺术境界的创成,是笔走蛇游的晋唐书法,是行云流水的昆曲京剧,是古色斑斓的四书五经。</p><p>返璞归真,“返”字是价值的体现,“真”的程度决定价值的高度。现代书法、口语诗、当代艺术等,很多密码都在这个标准里。</p><p>一个人只有清醒而明察各种动物肢体的天生韵律与形态,才能懂得中国书法。每一种动物的躯体,都有其固有的和谐与美质。这和谐是直接产生自其行动的机能。</p><p>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p><p>书法的个性不是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个人特性</p><p>临帖选择风格特征明显,个性强烈的字帖,上手的难度就越小,给自己发挥的余地也越小。</p><p>相反,临习个性不强,并且有着普遍性的范本,虽上手较慢,一旦掌握,后面的路回越走越宽</p><p>、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古代书论中反复体察到“纸笔精良”的谆言。而今人往往不以为然,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因此,如何择纸、笔等工具,势必首当其冲。</p><p>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p><p>忌俗,忌伤心,忌不临帖,忌无骨力形式,忌五体不分,忌逾越,忌杂,忌求速</p><p>想弄懂中国的书法,认真观察各种动物肢体的天生韵律与形态,。每一种动物的躯体,都有其固有的和谐与美。这和谐是美的根源,也是古人造字的启蒙</p><p>临帖选择风格特征明显,个性强烈的字帖,上手的难度就越小,给自己发挥的余地也越小。</p><p>相反,临习个性不强,并且有着普遍性的范本,虽上手较慢,一旦掌握,后面的路回越走越宽</p><p>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p><p>合理的选择工具很关键,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p><p>所谓书法的丰富和内涵,不是加的东西越多越好,而是讲究越精微,越纯正越高,自然也就越接近古人</p><p>书至画为高度,画到书为极则。</p><p>画奇石用书法上的“飞白”皴擦,画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笔触,画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写字的“永字八法”。</p><p>书画同源,相辅相成。</p><p>中国书法的学习是围绕着历代名家法书(比如王羲之、颜真卿等)进行的,但是,后人把古代无名氏的作品被纳入学习体系,而且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也被作为临习的典范。这也许是艺术丰富性的追求。也是‘丑书’产生的因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