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蕴蓄,由学而大

💗DY

<p>  2020年11月24日,临沂玉龙湾小学语文组11位老师在胡校长和王校长以及张主任带领下来到重庆,参加了2020小学课程主题峰会。此次研学,让我对重庆这座城市不再只有“火锅、串串、江湖菜”的印象,也不再单纯停留在“山城、雾都、嘉陵江”的描述之中了。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教育大佬们思想碰撞的火花,我领会到了未来已来,提升自我已成眉睫之任的紧迫。</p> 主题日—头脑风暴 <p>  大会伊始,学术主持就抛出了“重构学习”这样的议题,看似讳莫如深的内容在曹培杰老师的讲解下思路渐变清晰—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从“虚假成功”转向“有效失败”,从“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除外,来自广东省的特级教师姚铁龙以及北京中关村三小发展部主任宋立亭分别给出了基于游戏的学习和跨时空的整体课程布局的观点。</p><p> 北京特级教师张宏伟老师激情澎湃的将数学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结,让我们看见了以前未曾看见的数学。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从“明确一个目标、理清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系统、实现四个现代化”教会我们重新认识语文教材。</p><p> </p> 课程日—满满干货 <p>  小语课程日在26日如期展开,单看授课教师的介绍就已经让人满怀期待了。</p><p> 针对四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三位老师精彩演绎了三节不同的课程。第一节课由张祖庆老师带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除了贯彻本单元的策略目标,张老师也注重孩子基本素养的培养,朗读训练、写文输出,真是一样也不落下。林莘老师的第二节课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主动权完全放给学生,同学们安静的读文、讨论、提问,老师作为辅助者只是帮助孩子们记录过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填满了白板。同伴之间互助交流,老师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看到美的画面,课程结束了,但是思考却在继续,不得不叹服于林老师的课堂智慧。第三节课来自天津的范立娜老师给我们带来《呼风唤雨的世纪》,范老师从课后习题入手,在课程讲解的同时完美的解决了学生对于课后练习的疑问,构思独到又巧妙!</p><p>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学年都安排了一个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是让学生学会“预测”;四年级安排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提问”;五年级的阅读策略是“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六年级就是着重培养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整体来看,这便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阅读学习过程。普通单元教学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策略单元则要求学生与文本保持一段距离,即使进入了文本也要再出来。</p><p> </p> <p>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重难点是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并且运用这些方法尝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p><p> 景洪春老师开场便把孩子带入情境,带孩子一起体验自己上班前的一系列化妆流程,看似与课堂无关的导入环节实则为后面描写景老师做下铺垫。通过景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分析、比较、发现找出信息,最终明白了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是把人物写具体的秘诀所在。</p><p> 何捷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驾轻就熟的掌控力让课堂自始至终都极具吸引力。《刷子李》这一课不仅直接描写“刷子李”的外貌、语言、动作来体现他刷浆技术的高超,还通过“曹小三”这一人物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侧面描写刷子李的技术乃实至名归。何老师说:“用对了方法,人就写活了。”</p><p> 吴勇老师的习作课《形形色色的人》同样也是看点十足,吴老师教给孩子们在写作中找到一个人的鲜明特点,围绕“鲜明特点”,可以对这个人的平时生活进行“散点扫描”,也可以集中一件事,对这个人进行“细节聚焦”,无论哪种方法,都要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p> <p>  思维的火花穿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鱼利明、罗才军、干国祥三位老师带领我们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思想大碰撞。在这场碰撞中,我们看到了古人为人处事的大智慧,聆听到他们想要为后人指路前行的心声。</p><p> 对于文言教学,三位老师立足文本却又不满足于文本,他们深度挖掘文本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性特征,力求给孩子学习晦涩语言开径。传承语言、传承故事、传承智慧、传承精神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改的初心!</p> <p>  谈到鲁迅,有人可能会眉头一皱,在我上学的时候就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怕考试,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向来以晦涩难懂闻名。27日下午的名作家单元选取鲁迅的文章作为教学素材,听课之前一直不解如何把这么难懂的文章拿到公开课来讲。在听了诸向阳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之后,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诸老师抓住闰土的见多识广以及闰土的性格特征深入的走向闰土,课堂尾声之处延伸到成年后作者与闰土再次见面后的拘谨与陌生,老师告诉同学们:人的性格特征有时就是一个矛盾体。</p><p><br></p><p><br></p><p><br></p><p> </p> 结语 <p>  还记得那句农夫山泉的广告语吗—“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作为老师,李大圣院长建议:我们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创新,理性、勇敢、建构,变通……这些都应该成为老师的基本素养。重庆研学之旅虽已告一段落,但是带着这份经历,我们回归校园,求思创新,相信未来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芬芳。</p>

老师

单元

闰土

阅读

课程

文本

课堂

孩子

学生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