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阔别故乡三十载,流浪归来悟分明!诗与远方,并不一定在长途跋涉的旅程中,人生如戏,蓦然回首,它在散发着温度的文字和图片里,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流逝的时光记忆里,在一顿久违的农家柴火饭里,在茶中,在酒里,在与志同道合朋友的闲聊里……</p><p> 在举手拍摄中,我们重新串拾起那些散落的时光片段,给那些思乡的游子,怀旧的俗人们去咀嚼回味。</p><p> 醴陵大林的漏水坪村,我们无法再去探究久远以前村民们的晒谷坪是否真的漏水。但骑行、探友、带学员摄影采风,数次到访,把不同季节的几组图片汇聚成篇,我尝试着用摄影眼、用游子心,定格这里的山清水秀,质朴如初,尝试再现心中故乡的那一道原风景………</p><p><br></p> <p><br></p><p> 人们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于一个漂泊的游子来说,在见识了那些人流如织的名山大川后,重回故里,在咫尺城市的漏水坪,还能看到山清水秀,飞瀑流泉这样的原生态,村里留守的老人们还住在那冬暖夏凉的夯土老屋里。一方水土一方人,于我来说,这才是心目中最美的原风景,一点不输世人们仰慕的九寨天堂。</p><p><br></p> <p><br></p><p> 老屋里,倚栅栏、望长天,百转千回乡愁难忘,往事如烟重上心头……</p><p><br></p> <p> </p><p> 那一年年时光流水,那一季季花落花开,多少次梦回故乡,醒来已是泪眼朦胧……</p><p><br></p> <p><br></p><p> 潺潺流水,青葱岁月,空山寂寂人不语,山泉淙淙鸟无声……</p><p><br></p> <p> </p><p> 那点缀溪流,生长在石头缝里的石菖蒲,油光水绿,生机蓬勃;在无鸣看来,可比在家侍弄的兰花、水仙耐看许多。</p><p><br></p> <p> 竹林小径通吉宅,黑狗踞坐守忠诚。这一画面,多少年漂泊流浪,始终定格在记忆里……</p><p><br></p> <p><br></p><p> 那一季,芦花飞絮,瀑泻珠帘,今日定格,只是记忆重现……</p><p><br></p> <p> 落叶用最后一抹浓艳告别秋天,为飞瀑映色,即随流水去,隐身褪芳华!</p><p><br></p> <p> 潭前拾起一片红叶,带着眷恋,满怀深情与故乡的秋天说声再见!</p><p><br></p> <p><br></p><p> 路向远方,家是归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p><p><br></p> <p> </p><p> 朋友龙王客串的游子,有几分书生意气,人景相应,散发无尽乡愁……</p><p><br></p> <p><br></p><p>穿山溪流过,飞白挂壁前。山风吹不断,潭水映故人。</p><p><br></p> <p><br></p><p> 漏水坪村保留了很多七八十年代营建的夯土老屋,是醴陵典型的传统民居,夯土工艺讲究甚多,好的夯土老屋结构美观、坚固耐实,冬暖夏凉。近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修缮保留好这些老屋,就是保持了原始的人文生态,保留了几代人的情怀与记忆,是一个生动的乡村元素与景观。</p><p><br></p> <p><br></p><p> 樱花开处知时节,白墙灰瓦笑清风!其实我们在黄山、婺源很多景点看到的徽式民居,很多也是夯土结构,只是做了墙面粉刷,盖住了土墙。醴陵地区也保留了几栋夯土结构的祠堂与民居,与漏水坪相隔不远的东坑村便有。</p><p><br></p> <p> 兴趣突至,学员清姐与朋友相约租下相邻的这几栋老屋,预交了十年的租金。前面这栋是清姐的,与我拍摄的瀑布相隔仅五十米,丰水季节、站在屋侧便能听到瀑布的声音。租下老屋的当时满怀激情,想着有空的时间便在这栽花种草,偷闲寄居,偶邀三五好友品茶听泉,便是神仙隐士的生活。</p><p> 后来,激情消褪,朋友们都没了动作,毕竟是女士,年岁也大了,太折腾了。清姐耐着性子把屋里清理了,通往瀑布的路也整理了,甚至还在门前屋侧种了桂花树与樱花树,如今,樱花盛开又几载,老屋还在闲置中……</p><p><br></p> <p><br></p><p> 相聚老屋,便是故人,在这拍照,随便一个镜头,便是满满的回忆与风情……</p><p><br></p> <p> </p><p> 付大妈的房子建筑面积较大,房间也多,始建于八零年,当时用了2000多个工,组上大部分人都出过工。那个年代建夯土屋,村民们都是主动相互帮忙,劳动号子震天响,很是热闹。屋内部分房间还有木制阁楼,以现代的审美看来,质朴而具风情。</p><p><br></p> <p><br></p><p> 筛子里阴干的是付大妈自采自制的土茶,这是留守老屋、每逢季节都要付出的传统劳作。</p><p> 门口剪影是勤劳的付大妈正在打扫,偌大一栋老屋,屋内却是干净整洁,井井有条。</p><p><br></p> <p><br></p><p> 我爬上阁楼,准备拍摄楼上闲置生活器具。村医小谢帮乔大爷老俩口测完血压,正常例检后,帮付大妈留影存档,借这个特殊的视角,我赶紧按下快门。</p><p><br></p> <p><br></p><p> 咚咚咚,踩着木楼梯上到阁楼,一应闲置的老物件被搁放一起互诉时光,可以看出主人一家的勤劳,日子也殷实。屋顶几片明瓦洒下局部的光,让这些物件充满质感与光影魅力,记录了过往,定格了时光……</p><p><br></p> <p><br></p><p> 缸碗、碗柜、灶台一字排开,付大妈老屋里的厨房宽敞,用城里话来形容可算是开放式厨房了,面积有楼房两间居室大。</p><p> 静静的时光,入室穿窗,无需言语,牵引你的思绪穿越年代,诉尽岁月离觞……</p><p><br></p> <p><br></p><p> 厨房,醴陵方言叫灶下里。喜欢老屋的灶下里,特别现在的冬季,在乡下吃柴火饭,大家都会围过来,烧火的、洗菜的、打杂的、闲聊的,地方大,不拥挤,反而感觉热闹,特别有农村烟火气息。</p><p><br></p> <p><br></p><p> 此图为樱花同学拍摄,觉得特别接地气。掌勺的是户外、公益达人断肠人,人称断大师。行伍出身,热心豪爽,文笔了得,在醴陵地界也是圈粉无数,亦师亦友真人才也。断大师才艺一身,掌勺功夫亦是深入烟火,一桌子菜盘干碗净,一扫而光。</p><p><br></p><p><br></p> <p><br></p><p> 老屋的饭厅,八仙桌与墙角的老式柜子细语呢喃,窗开亮至,营造氛围,雕刻时光……</p><p><br></p> <p><br></p><p> 都说摄影是光影艺术,这种夯土老屋最大的特点就是墙面原色,而且天长日久变暗了,聚光且光线反差大,调成黑白模式,随便拍一样老物件,压一点曝光补偿,质感与层次过渡都非常好,自带时光味道,非常有感觉。</p><p><br></p> <p><br></p><p> 夏至同学收藏的本土老物件儿,这种雕花木工活在醴陵,不要说祠堂古庙,乡绅进士、地主老财家的大宅院,时光倒转四十年,平常百姓家里的床、神龛、饭架子、脸盆架,都清一色雕花上老漆,留到现在,件件儿都值得收藏、把玩和欣赏。</p><p><br></p> <p><br></p><p> 在老屋里,仿佛时光定格了,开启了时光倒流模式,一切器皿物件都简单质朴,黑白分明,与儿时的记忆重合……</p><p><br></p> <p> 4月25日上午,东堡大林冲,村医小谢挨家挨户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在一栋土坯老屋里,小谢态度热情,工作细致,与乔大爷付大妈老两口家长里短,嘘寒问暖,吃药及注意事项交待细致清楚,医疗服务结束,还要给老人拍照片留依据,人性服务,如沐春风。</p><p> 两位老人也不停的夸赞共产党好,党的政策好,工作人员细致周到!</p><p> 这是上半年朋友圈发的配图笔记,短短大半年时间,照片中乔大爷的慈祥与微笑不曾改变,但此次到访却沉重得知,乔大爷已经辞世。</p><p><br></p> <p> 同一天,村医小谢为付大妈体检的图片。当时还想着把这组图文提供给媒体发一篇短讯,报道一下农村医疗条件、制度、人性化服务的提升。</p><p> 或许是乔大爷走得匆忙,再次见到的付奶奶,也许还没走出丧失老伴的伤痛,少了灿烂的笑容,少了些话语,有几分怅然若失的感觉。</p><p><br></p> <p><br></p><p> 或许什么事都需要个气氛,自带一众同学进了屋,或许同时代人有同样的乡情记忆,大部分时间,大家在不停找场景、找物件、找角度,围着屋子转。这不,夏至同学正专心致志的创作静物小品《南瓜图》呢!</p> <p><br></p><p> 老屋里特殊光线环境,给拍摄静物与弱光摄影提供了特别好的条件。控制好曝光,把主体的细节与层次过度表现出来,很象静物素描与色彩静物的感觉,影调分明,画面感强,杯子上凝聚的水珠如滴泪,仿佛与抹布在定格的时光里深情对话……</p><p><br></p> <p> 毛巾、椅子、老屋的墙面,构图简洁直观,黑白分明,普通的画面,个中味道却无需言语,任君品读。</p><p><br></p> <p><br></p><p> 同行的同学们戏称夏至为山主,确实,因为爱茶制茶,爱上这一方山水,已然融入其中,成为一方主角。夏至的制茶工坊中收藏了许多好物件,引得同学们眼馋心动。</p><p><br></p> <p><br></p><p> 记忆中老屋里的柴火厨房,一颗白菜,一碗白菜粉皮,温暖一冬……</p><p><br></p> <p><br></p><p> 菜地里摘了新鲜蔬菜,随手往桌子上一放,这也是老屋里的一段记忆。五彩的颜色,斑驳刻痕的桌面,生活如画,唾手可得。</p><p><br></p> <p><br></p><p> 墙角下,南瓜兄弟开个会议;茶坊里,夏至同学谈天说地。</p><p><br></p> <p><br></p><p> 一桌一椅皆能入镜,一花一叶亦可文章;摄影也来自于生活,不离烟火!</p><p><br></p><p><br></p> <p><br></p><p> 这个竹编器醴陵本地叫焙罩,记忆中一般放在灶上或冬天放火缸上,用来烘干食材。印象里,入夜灶台封火后,置焙罩,放干辣椒。第二天,辣椒烘得干脆,置约70公分高、通节有底的竹筒内,用带长把的铲刀垂直剁碎成粗辣椒粉。</p><p><br></p> <p><br></p><p> 既是学员,又客串模特,铃子同学也钟情此间老屋,感触不已,相片出来有范儿。</p><p><br></p> <p><br></p><p> 夏至同学才情横溢,人也帅气,又将老屋里的制茶工坊布置得书香雅韵,受到了一众同学的集体崇拜。</p><p> 夏至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制茶技师,在外闯荡多年,14年才回归故里。平时爱好骑行与徒步,一次徒步此间,偶遇村民在山上采茶,通过细致的采样调查,发现村民们采茶的茶园在醴陵海拔较高,地理环境与气候都适合茶叶生长。山上的茶园应是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栽种的,灌木丛生、一直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媲美野茶。这种茶叶非常适合制作高品质的红茶。几经张罗,夏至承包了这片茶园,并租用付大妈的老屋置办了制茶工坊,自喻山人,茶叶下季时,打理茶园,在工坊纯手工精制红茶,过上了远离尘嚣的隐世生活。一众好友也以此为基地,经常来探望山人,讨茶吃饭,闲聚风云。</p><p><br></p> <p><br></p><p> 兴致浓时,山人拿出了自拓自裱的碑拓珍藏供同学观摩欣赏,获得粉丝们一致称奇赞好。</p><p><br></p> <p><br></p><p> 老屋工坊,茶香迷漫,品着夏至亲手制作的上好红茶,听着山人讲叙茶的典故渊源,一众同学如逢知己,着了道,入了迷……</p><p><br></p> <p><br></p><p> 不得不说,夏至同学真是一位才艺双馨,一个有慧眼、慧心、独具慧根的妙人儿。他对茶的偏爱,对茶的理解,对制茶工艺研究掌握的技艺已经让人无比惊喜了,此次到访,再见识到他的书法绘画、书画装裱、篆刻、木工手工,品茶时解读名家作品,分享历史趣闻、人文轶事,你会惊叹这家伙的才能与知识储备真是了不得。</p><p> 所以,除了本身学识,我们都要感谢生活的磨砺,感谢自然的馈赠。或许正因为在这山里清苦宁静,夏至的才艺境界才得以不断升华。</p> <p> 老屋里,八仙桌上一顿地道的农家柴火饭,夏至消魂的手,朋友斟满的老酒,愉悦开怀,回味至今……</p> <p> 为方便同好交流与有心人学习咨询,留下二维码与诸位读者与师友,相互学习交流,定格美好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