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练兵蓄能量 课堂展示亮风采 ——世纪城小学语文教研组同课异构精彩纷呈

淘淘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世纪城小学语文组从十月份以来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语文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此次活动同时立足于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凸现岗位大练兵,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span></p> <p>  在本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每位语文教师都努力深掘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教法多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扎实有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在其中。每一堂课都有闪光点,都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展示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底。</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i>课上掠影</i></b></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一年级</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span></p> <p>  《秋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抓住秋天景物的变化及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p><p> 马媛媛和陈晓磊两位老师在讲授《秋天》一课时紧紧抓住学情,注重学生基础字词的掌握和落实,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秋 树 片等”。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p> <p>  《四季》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p><p> 韩梅和卢禹同两位老师在教授本课时充分利用书中插图和身边实物,让学生感受四季,并运用品读语言、美读加深、多读评价、拓展表象等多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们对四季的感受和认识。</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二年级</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温柔、好累。我们透过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宋美旭和胡越华两位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将本节课教学思路设计为创设情境、读文识字、引导探究、引导表达和引导拓展五个环节,注重学生一课一得。</span></p> <p>  《葡萄沟》一课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这里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颜色鲜、味道甜,制成的葡萄干更是惹人喜爱,还有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课文最后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一热情洋溢的句子作为概括性的结语结束全文!</p><p> 邢英杰和门柏莹两位老师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黄山奇石》一课介绍了景色奇特的黄山奇石。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span></p><p> 秦冕老师课上运用图文结合法和自主探究法来教授本课:通过让学生观看插图,欣赏黄山奇石,体会课文中对黄山奇石的赞叹,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通过读课文、课件演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积累丰富的词汇。</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 ⛄️三年级⛄️</span></p> <p>  《掌声》这篇课文所在的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因此申杜波和程丽娜两位老师在设计本课时的教学时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本节课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划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象,表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陈哲和李海月两位老师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四年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学生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在白静怡和高铱雪两位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中,两位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nbsp;</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在杨金月老师教授的《蟋蟀的住宅》一课中,她与孩子们一起领略蟋蟀的住宅这一伟大工程,并挖掘伟大背后的秘密。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杨老师结合单元主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五年级⛄️</span></p> <p>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p><p> 在这节课安排教学任务时,董金硕和赵苑杉两位老师注重设计的问题以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目的。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以“读—析—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即首先让学生能在读中找出相应的重点词语及句子,再互相交流,最后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宗旨是通过如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span></p><p> 崔利银老师在执教本课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合作交流为方式,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品析词句,质疑解疑,在探究、发现、感知、评价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个人体验。</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六年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竹节人》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的阅读。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的阅读”第一课,&nbsp;《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nbsp;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nbsp;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杨淇和王若楠两位老师紧紧抓住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nbsp;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真正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所获,同时两位老师充分发挥学生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span></p> <p>  《桥》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p><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刘鑫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span></p> <p>  本次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成长进步的平台。既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也为学校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br></p>

学生

课文

语文

老师

作者

教师

教学

两位

感悟

表达